明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族酋长也先率兵入侵,边关告急。明英宗听从宦官王振的怂恿,御驾亲征。五十万大军尽数溃灭,明英宗亦被俘去,这便是史书所称的“土木之变”。
随后,也先挟持明英宗举兵直逼北京。
当时,北京城里只有一些老弱残兵,满朝文武百官跪在午门外痛哭流涕。
留守京城主持军事的于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力斥南下迁都之议,秣马厉兵,亲临督战,德胜门首战击杀“铁颈元帅”、也先胞弟平章孛卯那孩。彰仪门(今广安门)一战又获大胜,解除了京师之危。
此前并未率兵打过仗的于谦,取得了京城保卫战的巨大胜利,挽狂澜于既倒,可谓是一个奇迹。
△于谦半身像。图片来源:中国历代人物图像数据库
在京城受到也先骑兵威胁的危急时刻,于谦绝非只凭血气之勇,而是以统帅之胆略和才气,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充分的战术运用:
后勤准备方面,当时留守兵士十人只有一人配备盔甲,于谦迅速请工部赶造兵器等装备,仅战车就完成一千辆,以保证作战调配。同时,储备军粮。通州官仓储备粮米数百万石,有人主张烧毁以免资敌。于谦请朝廷征调五百辆大车,还明令全城百姓出车出力,协助军队运粮至北京城内,一时军心民心迅速稳定。
军事动员方面,于谦派十五名官员分赴京畿、山西、山东、河南等地招募兵员,作战军队增至二十二万人。按照明制,于谦作为兵部尚书,不能直接统兵,景帝特命他“提督各营军马”,可先斩后奏。不过,于谦以激励为主,亲披盔甲,镇守德胜门,全军上下士气大振,皆抱必死之心。
同时,他懂得利用民心,瓦剌兵所到之处百姓纷纷持兵器参战。在彰仪门外,无兵器的百姓见敌军杀来,争先恐后登上屋顶,齐声呐喊,用砖瓦掷向敌兵。这是于谦所具有的巨大声望和号召力,其他人是很难做到的。
他还体恤军民。于谦请朝廷下发银两、布匹给予生活困苦的士兵,颁兵部告示,士兵捕杀敌兵一律按功行赏。于谦巡视彰仪门外土城工程时,还亲自担石挑土。
军事部署方面,于谦总结失败经验,看到京军三大营的缺点:各营独立,命令有别,一遇调动,将士不便统一指挥。于是,他立即改革:从各营选择精兵,分十营训练,明确指挥权。他加强京城防御,并调整、分派将领至宣府、雁门关、居庸关、紫荆关等军事要塞加强防御,以拱卫京师。
他加紧练兵,起用败将石亨主持。在与瓦剌的阳和之战中,由于太监监军干扰,数万明军覆没,当时还是参将的石亨只身逃逸。此人虽品行欠缺,但确为勇将,在后来的京师保卫战中立下战功。证明于谦有“将将”之明。
在全军出城后于谦下令关闭全部九个城门,寓意置之死地而后生,不胜敌军誓不回城!于谦还下达最严明的军纪:凡配备盔甲官兵不出城杀敌者一律斩首;将领先退者斩;军士先退者后队斩前队,后来戚继光的“连坐法”即由此而来,而且一直沿袭到民国时代。于谦严格规定练兵时无论官兵,违纪者一律惩处;大同总兵刘安、京营将领赵容违反军纪,于谦皆奏请予以撤职监禁。
战术运用方面,石亨等将领建议防守,坚壁清野不出战,以避瓦剌兵锋凶猛。于谦力主迎战,明军示弱会更助敌气焰,令各将出城以二十二万兵力列阵城外。
于谦虽主迎战,但不冒进,京军占优势的是火器部队神机营,他因地制宜,将敌方骑兵引入街巷,骑兵则失去冲锋的机动能力,而只能被动被火器轰击。
也先与于谦对峙时,双方大打心理战。也先进攻北京挟持英宗,意图搅乱明军意志,兵不血刃。不少朝臣从英宗安全出发主张议和,于谦坚决反对,力主“社稷为重,君为轻”,告诫各地将领勿中奸计。于谦看出也先土木堡之战大胜后自骄,是先输一着。
△于谦坐姿像。图片来源:中国历代人物图像数据库
此外,于谦的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获得景帝的高度信任,完全将兵权授予他。
明朝是兵权分开的,五军都督府掌握部队,兵部只管调动。而且要派太监监军,监军参与最后决定权。于谦身边也有景帝派来的两位太监兴安、李永昌“理军务”。于谦一腔热血以社稷为重,连一贯捣乱的太监们,也敬重于谦,有人谗言景帝太宠信于谦,监军太监兴安等人说:“彼日夜分国忧,不问家产,即彼去,令朝廷何处得此人?”
在北京保卫战之前,瓦剌大军向南先攻大同,又攻陷白羊口、破紫荆关。也先还分兵攻居庸关失利。于谦对这些胜败毫不在意,立足京城保卫战的决胜。
在保卫战中,于谦并不一味被动防御,明军同时也主动出击,大同总兵郭登率八百骑兵,大败数千瓦剌军,斩首二百多人,救回被掳的大批百姓和牲畜。在德胜门之战时,于谦也曾派小部明军夜袭敌营,救出被掳百姓一千多人。
京城保卫战之后,于谦同样非常冷静,立即制定积极防御方针,调兵入京,广筑垒台,修固长城,赶造兵器,购置战马。
△于谦祠。图片来源:“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微信公众号
景泰元年(1450)闰正月至三月,瓦剌多次进攻代州(今山西代县)、宁夏(今银川市)、大同、天成(今山西天镇)、朔州(今山西朔县)、庆阳(今甘肃庆阳)等地,由于明军贯彻了防御守备不可疏忽大意的战略方针,瓦剌各路兵马皆被击退。
明军与瓦剌进行的是高强度的大战役,兵力之多,地域之广,动用几十万步兵集群和骑兵大兵团,使用大规模火炮,前后开展各种破袭战、攻防战、夜袭战、心理战等。
如此大战役,于谦作为文人出身的战役统帅,其从容不迫、沉着冷静、指挥若定,堪称卓越的军事家。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对江山社稷有着极大功劳的重臣,却迎来了最为悲惨的结局。也先退兵时,被迫将明英宗放还。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由于奸臣进谗,于谦被冤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