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雨水顺着车窗蜿蜒而下,像极了老人眼角浑浊的泪。78岁的孙志明颤抖着从内袋掏出那张保存了半个世纪的纸条,泛黄的纸面上"志明,等你回来"六个字已经褪色,却依然刺得他心脏生疼。
"爸,前面就是槐河村了。"儿子孙昊天转动方向盘,轮胎碾过泥泞的乡道。后视镜里,老人布满老年斑的手正反复摩挲着那张纸条,仿佛那是世间最后的珍宝。
01
1969年的槐河村,春风吹绿了层层梯田。24岁的孙志明背着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帆布包,在村民们好奇的目光中走下拖拉机。黑框眼镜后的眼睛清澈明亮,白衬衫领口别着的毛主席像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这是上海来的孙知青,住村东头那间空屋。"村长叼着旱烟杆,转头对人群里扎着蓝头巾的姑娘喊:"秀娟,你带他去安顿。"
人群分开的刹那,孙志明看见了那个改变他一生的笑容。22岁的林秀娟穿着打补丁的藏蓝褂子,两条乌黑的麻花辫垂在胸前,脸颊上沾着些草药碾碎后的青绿色汁液。
"孙同志跟我来。"她接过行李时,孙志明闻到她袖口淡淡的艾草香。去往住处的路上,姑娘指着田垄间的野花告诉他:"这是夏枯草,晒干了能治嗓子疼;那是半边莲,被蛇咬了捣碎敷上......"
土坯房里,孙志明发现床板上铺着崭新的稻草,窗台上摆着个粗瓷碗,碗底沉着几片薄荷叶。他转头想问什么,却只看见蓝头巾消失在油菜花田里的背影。
02
七月的暴雨来得突然。孙志明浑身湿透地撞进医务室时,林秀娟正踮脚够药柜顶层的玻璃瓶。电光闪过,他看见姑娘纤细的腰肢在粗布衣衫下若隐若现。
"淋雨要喝姜汤。"她递来毛巾时,指尖不经意擦过他的手腕。孙志明突然抓住那只布满茧子的手:"教我认草药吧,我想帮你。"
煤油灯在雨夜里摇曳,两个年轻人的影子在墙上交叠。林秀娟教他分辨当归的香气,孙志明则给她讲外滩的钟声。当讲到母亲做的桂花糕时,姑娘忽然轻声说:"我娘走那年,留的最后一句话也是'等你回来'。"
夜雨渐歇时,孙志明在笔记本里夹了张字条:"愿做照亮你一生的煤油灯。"
03
1972年清明,电报像道闪电劈进孙志明的生活。母亲病危的消息让他不得不踏上返沪的列车。
村口老槐树下,林秀娟把热乎乎的鸡蛋塞进他行囊:"我等你。"她声音轻得像是叹息,"多晚都等。"
孙志明在摇晃的车厢里展开纸条,背面还粘着片干枯的槐树叶。他没想到,这一别竟是五十四年。
04
"到了。"
儿子的声音把孙志明拉回现实。眼前的二层小楼挂着"秀娟诊所"的牌子,门口石阶被磨得发亮。推门时风铃轻响,穿白大褂的老人正踮脚整理药柜——和记忆里那个雨夜一模一样。
"请问需要......"白发苍苍的林秀娟转过身,药杵"咣当"掉在地上。
孙志明看见她浑浊的瞳孔骤然收缩,枯枝般的手指死死抓住工作台。墙上老式挂钟的滴答声突然震耳欲聋,五十四年的时光在这一刻土崩瓦解。
"我回来了。"他掏出那张泛黄的纸条,泪水模糊了视线。
林秀娟颤抖着指向墙上的全家福。照片里穿白大褂的中年男子,有着和年轻时的孙志明一模一样的眼睛轮廓。
"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