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十月的金秋,龙山村被一片丰收的喜悦笼罩着。空气中飘散着泥土的芬芳和红薯特有的甜香,田野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然而,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村民们脸上的笑容里掺杂着一丝忧虑。
村口的老槐树下,六十多岁的周老汉蹲在一块青石板上,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眉头皱成了"川"字。路过的张婶挎着菜篮子,见状停下脚步:"老周,今年红薯收成这么好,你咋还愁眉苦脸的?"
周老汉重重地叹了口气,烟锅在石头上敲得啪啪响:"好有啥用?去年咱们村的'财神爷'林大勇帮咱们卖了个好价钱,今年倒好,把人给得罪了!"
张婶的脸色也黯淡下来:"可不是嘛,我家那口子昨晚上还念叨这事,说今年怕是又要被那些二道贩子压价了。"
三个月前,林大勇还是全村人交口称赞的"能人",如今却成了村民口中"吃人不吐骨头"的奸商。这个转变,要从去年春节说起...
01
林大勇是龙山村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毕业后留在省城的"优农网"工作,专门负责农产品供应链开发。五年的摸爬滚打,让他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人脉资源。
去年大年初三,林大勇正在院子里陪父亲下象棋,邻居李叔拎着个鼓鼓囊囊的编织袋走了进来:"老林啊,自家种的红薯,给孩子尝尝鲜!"
林母麻利地把红薯放进灶膛里烤。不一会儿,浓郁的甜香就弥漫了整个院子。林大勇掰开一个烤得焦黄的红薯,金灿灿的薯肉冒着热气,咬一口,绵软香甜,带着特有的栗子香气。
"李叔,这红薯比我在城里超市买的还好吃!卖得咋样?"林大勇随口问道。
李叔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唉,再好有啥用?去年一斤才卖八毛钱,连本钱都不够。那些收购的车一来,价格说压就压,咱们又没别的销路..."
林大勇愣住了:"八毛?省城的超市里,这种品质的红薯至少卖四块五一斤!"
"啥?四块五?"李叔瞪大了眼睛,"那些二道贩子跟我们说,城里人都嫌红薯土气,卖不上价..."
当晚,林大勇辗转难眠。第二天一早,他就骑着父亲的摩托车,把村里十几户种红薯的人家跑了个遍。情况比想象的还要糟糕——由于连年亏损,今年已经有近一半的村民决定改种玉米了。
正月初八,林大勇敲开了村支书邓建国家的门。
"邓叔,我有个想法..."林大勇掏出笔记本电脑,调出一组数据,"您看,这是去年省城红薯的零售价和批发价。咱们村的红薯品质这么好,完全可以直接对接超市和电商平台!"
邓建国推了推老花镜,将信将疑:"大勇啊,不是叔不信你。但咱们村离县城六十多里地,路又不好走,哪些大超市能愿意来收?"
林大勇早有准备:"运输不是问题。我在'优农网'负责的就是这块,可以协调物流。关键是咱们要统一标准,做好品控。"说着,他打开手机相册,"您看,这是隔壁县的高山茶,去年我帮他们对接的渠道,销售额翻了三倍。"
邓建国盯着手机看了半晌,突然一拍大腿:"好小子!这事儿要是真能成,你可就是咱们村的大恩人了!"
02
正月十五刚过,村委会的大喇叭就响了起来:"各家各户注意啦,今晚七点开会,讨论红薯销售的事,每家必须来一个人!"
当晚,村委会院子里挤得水泄不通。林大勇站在一张旧课桌前,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清了清嗓子:"乡亲们,我的方案很简单——由我负责联系买家、协调物流,大家按标准种植。收购价保证不低于市场价的两倍,但我需要收取10%的中介费..."
话音未落,底下就炸开了锅。
"10%?这也太黑了吧!"人群后排,一个尖利的女声格外刺耳。林大勇循声望去,是村里有名的"快嘴"王婶。
"就是!咱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东西,凭啥让他白拿一成?"有人附和道。
林大勇深吸一口气:"王婶,这10%包含了很多成本。比如我要垫付货款,要承担运输风险,还要做品控把关..."
"少来这套!"王婶叉着腰站起来,"你们这些读过书的,就会算计我们老实人!"
场面一度失控。关键时刻,邓建国重重地咳嗽一声:"都安静!大勇是咱们村的孩子,还能坑自己人?这样,先搞个试点,愿意参加的报名,不愿意的也不勉强。"
最终,只有十二户人家犹犹豫豫地报了名。散会后,林大勇的父亲拍了拍他的肩膀:"儿子,别往心里去。村里人穷怕了,做事谨慎些也正常。"
林大勇苦笑着点点头。他知道,要想赢得信任,必须用事实说话。
03
春去秋来,龙山村的第一批试点红薯迎来了丰收。按照林大勇的要求,村民们精心挑选出6000斤品质最好的红薯,统一用环保网袋包装,每个袋子上都贴上了"龙山村优质红薯"的标签。
发货那天,全村人都跑来看热闹。当满载红薯的货车缓缓驶出村口时,不少人的眼里都闪着泪光——这是龙山村的红薯第一次不用经过二道贩子,直接运往省城。
三天后,消息传来:红薯被三家连锁超市一抢而空,收购价达到了惊人的两块五一斤!按照约定,林大勇收取了1500元中介费,剩下的13500元全部分给了参与的村民。
"老李头,你这次分了多少钱?"村里的小卖部门口,几个老汉凑在一起闲聊。
李叔笑得见牙不见眼:"两千七百多!顶往年三季的收入!"
"我的娘诶!"王婶一拍大腿,"早知道我也参加了!大勇啊,下一批算我一个行不?"
林大勇正在帮父亲修拖拉机,闻言抬起头:"当然可以,王婶。不过咱们得先说好,还是10%的中介费..."
"应该的应该的!"王婶连连点头,"你帮咱们卖这么高价,拿一成算啥?"
很快,第二批、第三批红薯陆续发往省城。林大勇的渠道越拓越宽,甚至接到了外省超市的订单。村民们的收入水涨船高,不少人翻新了房子,添置了家电,村里一片喜气洋洋。
看着家乡的变化,林大勇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城里的工作,回乡创业。他在村委会隔壁租了间屋子,挂上了"龙山农产品销售中心"的牌子。
"爸,我想把咱们村的红薯做成品牌。"一天晚饭时,林大勇兴奋地对父亲说,"今天有个出口商联系我,说咱们的红薯品质特别好,想以每斤四元的价格收购特级品!"
林父放下筷子,神色却有些凝重:"儿子,有句话我得提醒你。生意做得越大,越要谨慎。村里人现在捧着你,是因为你能帮他们赚钱。可人心易变啊..."
林大勇不以为意:"爸,您想多了。乡亲们现在可支持我了,昨天宋叔还说要请我吃饭呢!"
林父欲言又止,最终只是叹了口气:"但愿吧..."
04
林大勇不知道的是,就在他憧憬着把家乡红薯推向全国时,村里已经有人在暗中盘算着别的主意。
一天傍晚,宋成林家的小院里聚集了七八个村民。宋成林是村里的"能人",早年在外地做过小生意,自诩见多识广。
"各位,我算了一笔账。"宋成林压低声音,"按现在的销量,林大勇一个月光中介费就能赚上万块!而咱们呢?面朝黄土背朝天,累死累活也就挣个辛苦钱!"
"可不是嘛!"王婶撇撇嘴,"那小子现在开上小汽车了,听说还在县城买了房。钱从哪来的?还不是从咱们身上刮的!"
老赵犹豫道:"可要不是大勇,咱们的红薯也卖不上这个价啊..."
"你懂什么!"宋成林一瞪眼,"销路是他找的不假,但10%的中介费明显太高了!我打听过了,外面一般就5%左右。这小子心太黑,专坑自己人!"
"那...咱们该怎么办?"有人问道。
宋成林胸有成竹地笑了笑:"简单,咱们联合起来跟他谈判,要求降低中介费。他要是不答应,就换人!反正销路已经打通了,谁不会联系个买家啊?"
众人面面相觑,最终都点了点头。一颗不满的种子,就这样在龙山村悄然种下...
05
第二天一早,林大勇刚到办公室,邓建国就急匆匆地找上门来。
"大勇啊,出事了。"邓建国擦了擦额头的汗,"昨晚宋成林他们闹到村委会,要求把你的中介费降到5%。我说这事得跟你商量,他们还不乐意..."
林大勇愣住了:"降一半?邓叔,您知道的,我这10%已经是最低标准了。光是物流和品控的成本就占了大头,更别说我还要垫付货款..."
邓建国叹了口气:"我明白。但有些人就是眼红你赚钱...这样吧,晚上开个会,你把账目给大家讲清楚。"
然而,会议比想象的还要糟糕。村委会里挤满了人,宋成林一伙人咄咄逼人。
"林大勇,你今天必须给个说法!"宋成林拍着桌子,"凭什么你动动嘴皮子就拿走我们一成收入?"
林大勇强压怒火:"宋叔,我再说一遍,这10%不是纯利润。物流、包装、质检、售后,哪样不要钱?更别说我还要承担市场风险..."
"少来这套!"王婶尖声打断,"你当我们是三岁小孩?那些采购商明明是你公司联系的,运费也是他们出的,你根本就是在空手套白狼!"
林大勇气得脸色发白:"王婶,您这话就不讲理了。要不是我这些年积累的资源和人脉,咱们村的红薯能卖进大超市?能卖出高价?"
"哼!"宋成林冷笑,"没有你张屠户,我们就得吃带毛猪?现在销路已经打开了,我们自己也能联系买家!"
会议不欢而散。更让林大勇心寒的是,原本支持他的村民,此刻大多选择了沉默。
06
三天后的清晨,林大勇刚起床,就听见院外传来嘈杂的人声。他推开门,只见宋成林带着二十多个村民堵在门口,个个面色不善。
"你们这是干什么?"林大勇的父亲挡在前面。
宋成林理直气壮:"老林,今天我们就是来讨个公道!你儿子赚黑心钱,必须给个说法!"
林大勇把父亲拉到身后,强忍怒气:"宋叔,有话好好说。中介费的事咱们可以再商量..."
"商量个屁!"一个醉醺醺的汉子突然冲上前,"今天你要不答应取消中介费,我们就...就不走了!"说着,他猛地推了林父一把。
老人踉跄着后退几步,差点摔倒。这一幕彻底激怒了林大勇。
"都给我住手!"林大勇一声怒吼,震住了所有人。他深吸一口气,一字一顿地说:"好,我答应你们。从今天起,龙山村的红薯销售,我一分钱中介费都不要。"
村民们顿时欢呼起来。宋成林得意洋洋:"早这么识相不就完了?"
"但是,"林大勇冷冷地补充道,"从今往后,龙山村的一切农产品销售,与我林大勇再无关系。你们自己找销路,自己承担风险!"
"切,吓唬谁呢?"宋成林不以为然,"没了你,我们照样能把红薯卖出去!"
看着村民们兴高采烈离去的背影,林大勇的心里一片冰凉。他知道,一场灾难正在等待着这些被贪婪蒙蔽双眼的乡亲们...
07
宋成林站在村委会门口,手里挥舞着一份合同,脸上写满了得意。"乡亲们看好了!这是我刚从省城带回来的采购合同,价格比林大勇谈的还高两毛!"
村民们围成一圈,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老赵眯着眼睛看了看合同:"成林啊,这上面写的'糖度需达18度以上'是啥意思?"
"哎呀,就是红薯要甜!"宋成林不耐烦地摆摆手,"咱们村的红薯哪个不甜?根本不用担心!"
王婶挤到前面:"那中介费呢?"
"只要5%!"宋成林拍着胸脯,"我宋成林可不像某些人那么黑心!"
就这样,在宋成林的带领下,村民们热火朝天地准备起来。没有人注意到,合同最后一页的小字条款里写着:"若货品质量不达标,供货方需承担全部运输及处理费用。"
08
发货那天,全村人都来送行。看着满载红薯的货车缓缓驶出村口,宋成林志得意满地对身旁的人说:"等着瞧吧,这次咱们至少多赚三成!"
然而,三天后,一个晴天霹雳般的电话打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