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那天,我拿着录取通知书,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哭得像个孩子。”

“五百块钱,在那个年代,几乎是一个山村家庭半年的收入。”

“谁能想到,二十年后,我竟会站在村委会门前,望着满院期盼的眼神。”

“舅舅低着头,嗫嚅着说:'强子,当年是舅舅眼瞎啊'。”

“乡亲们的眼泪啊,比那年夏天的雨水还要汹涌。”



01

夏日的骄阳炙烤着大地,刘湾村的泥土路被晒得发烫,散发出一股干燥的气息。

刘强捏着一纸薄薄的录取通知书,步履蹒跚地走在回家的路上。那通知书烫手,好似能把他的整个手掌都灼伤。

“刘强,听说你考上大学啦?还是人民大学呢!”村口李大爷扛着锄头喊他。

刘强点点头,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是啊,李大爷。”

“好啊,好啊!咱们刘湾村终于出了个大学生,还是北京的大学!”李大爷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你爹娘知道了肯定高兴得很!”

刘强的笑容僵在脸上,心里却翻江倒海。高兴?怕是要愁断肠吧。人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固然令人欣喜,可那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少说也要一千多块。

这笔钱,对于一个靠种几亩薄田度日的农家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他加快脚步,像是要逃离什么似的。

刘强的家是村子里最破旧的几户之一。土墙因为长年的风吹雨打而裂开了缝,门框上的红漆早已斑驳。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屋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霉味。

“娘,我回来了。”刘强轻声唤道。

坐在缝补衣服的母亲抬起头,看见儿子手里捏着的信封,眼睛一亮:“是录取通知书来了?”

刘强点点头,小心翼翼地将通知书递给母亲。母亲接过,双手却有些颤抖,她不识字,但能认出那红色的印章。

“考上了?考上什么学校了?”母亲急切地问。

“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刘强轻声说。

母亲的眼睛瞬间湿润了,她站起身,一把抱住儿子:“好,好啊!我刘家终于出了个大学生!你爹在地里干活呢,我这就去告诉他!”

看着母亲匆匆出门的背影,刘强的心却沉到了谷底。他知道,这张纸意味着什么,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笔他们家无法承担的巨额开支。

母亲很快拉着父亲回来了。父亲的脸和手都是黝黑的,布满了岁月和劳作的痕迹。他看着儿子,眼里有骄傲,也有担忧。

“爹,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至少要一千多块。”刘强低着头说。

屋子里一下子安静了。一千多块,几乎是他们家一年的全部收入。

父亲沉默地抽着烟,烟雾缭绕中,他的眼神闪烁不定。母亲坐在一旁,手指不安地绞着围裙。

“娘,咱家还有多少积蓄?”刘强问。

母亲叹了口气:“前些日子你弟弟生病,花了不少钱。现在箱底还剩下一百多块。”

刘强的心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了。这点钱,连学费的一半都不够。

“要不,我去找舅舅借点钱?”刘强试探着说。

母亲和父亲对视一眼。舅舅在县城开了个小商店,日子过得比村里人宽裕得多。但舅舅为人刻薄,对待自己的亲戚并不宽厚。

“试试吧,毕竟是你舅舅,血脉相连的。”父亲最终说道。

第二天一早,刘强就骑着村里唯一的一辆破自行车,颠簸着去了县城。舅舅的商店位于县城最热闹的街道上。

那是一间不大的杂货铺,但在九十年代初的县城,也算是个体面的营生了。

“舅舅。”刘强站在柜台前,局促地喊道。

舅舅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身材微胖,脸上带着生意人特有的精明。听到喊声,他抬起头,认出了刘强。

“哟,强子,你怎么来了?”舅舅的语气并不热情。

“舅舅,我考上大学了,中国人民大学。”刘强有些骄傲地说。

舅舅脸上闪过一丝惊讶:“是吗?不错嘛。”但他很快又恢复了常态,继续整理货架上的商品。

刘强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说:“舅舅,我来是想借点钱交学费。家里供不起,我想向您借五百块。等我毕业工作了,一定会还您的。”

舅舅的动作停滞了一下,然后慢慢转过身,上下打量着刘强。他的眼神忽然变得冷淡。

“借钱?五百块?”舅舅冷笑一声,“你知道五百块意味着什么吗?我这小店一个月的纯利润也不过如此。”

“舅舅,我知道这是一笔大钱,但这关系到我的未来。我保证会好好学习,毕业后一定会还您的。”刘强恳切地说。

舅舅摇了摇头:“强子,不是舅舅不帮你,而是这世道,谁的日子都不好过。再说了,你上了大学,真能找到好工作吗?就算找到了,你会记得还这钱吗?人心隔肚皮,这种事我见得多了。”

“舅舅,我发誓会还您的!”刘强急切地说。

“别发誓了。”舅舅摆摆手,语气生硬,“我这儿没有钱借给你。你还是回去想其他办法吧。”

刘强站在那里,感觉血液凝固了。他没想到舅舅会如此冷漠。

“舅舅…”

“别说了,我忙着呢。”舅舅不耐烦地打断他,转身去招呼一个进店的顾客。

刘强脸上火辣辣的,好像被人狠狠扇了一巴掌。他默默地退出商店,心里充满了苦涩。

02

骑在回村的路上,刘强的眼泪不停地往下掉。风吹在脸上,又咸又涩。他不知道该怎么面对父母,该怎么面对那张珍贵的录取通知书。

也许,大学对他来说,真的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回到家,看到刘强低落的神情,父母就知道结果了。他们没有责怪,只是默默地叹息。村里人陆续听说了刘强考上人大的消息,纷纷来祝贺,却不知道刘家此刻正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晚上,村支书李大伯来了。他是村里少有的识文断字的人,对刘强一直很看重。

“刘兄弟,听说强子考上人民大学了?了不起啊!”李大伯激动地说。

父亲勉强笑笑:“是啊,可惜家里穷,供不起。”

李大伯皱起眉头:“这怎么能放弃呢?人民大学啊,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咱们村几十年来,就强子一个考上这么好的大学。”

“我知道,可是学费太贵了,至少要一千多块。”父亲苦涩地说。

李大伯沉思片刻,忽然拍案而起:“这样,明天我召集村里人开个会,大家伸把手,一起帮帮强子。”

父亲连忙摆手:“这怎么好意思?大家都不容易。”

“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强子是咱们村的希望!他若能上大学,将来对整个村子都是荣耀。”李大伯坚定地说。

第二天,村委会的广播响了。李大伯召集全村人到村部开会。刘强和父母忐忑不安地坐在角落里,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

“乡亲们,”李大伯站在院子中央,声音洪亮,“我们村的刘强考上了北京人民大学,这是咱们村几十年来的第一个大学生,还是北京的大学!”

人群中响起一片赞叹声。

“不过,刘家现在遇到了困难。上大学需要一千多块钱,这对刘家来说是个天文数字。我提议,咱们村里人一起帮帮忙,让强子圆了这个大学梦!”

议论声四起,有人担忧地说:“这年头,谁家不紧巴?”

“没错,可强子不一样。他将来是要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人啊!”李大伯激动地说,“我先捐10块钱!”

10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钱。人群安静下来,面面相觑。

“我出5块!”忽然,一个声音响起。是村里的老张头,一个平日里省吃俭用的老人。

“我家也出5块!”又一个人举手。

“我们家出7块!”

“我出8块!”

一时间,村部里沸腾了。村民们纷纷慷慨解囊。有的人掏出皱巴巴的票子,有的人回家取钱又匆匆赶回来。尽管每人只能拿出几块、十几块,但汇聚起来,竟也是一笔可观的数目。



刘强站在一旁,看着乡亲们踊跃捐款的场景,泪水模糊了视线。他从未想过,这些平日里同样贫困的乡亲,会为了他的大学梦如此慷慨。

“强子,来数数,看看够不够交学费的。”李大伯笑着招呼他。

刘强颤抖着手,一张一张地数着钱。最终,全村人凑出了整整500块钱。这在当时,几乎是一个奇迹。

“500块啊,再加上你家的积蓄,差不多够交第一年的学费了。”李大伯拍拍刘强的肩膀,“至于生活费,可以到学校后想办法,听说大学里有勤工俭学的机会。”

刘强泣不成声,他跪在村民们面前,深深地磕了一个头:“谢谢乡亲们,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将来,我一定会回报乡亲们的恩情!”

村民们纷纷上前扶起他:“好孩子,你只管好好读书,争口气,给咱们村争光彩就行了!”

就这样,刘强带着全村人的期望和资助,踏上了北上求学的路。

北京,这座繁华的大都市,对于从未出过远门的刘强来说,既陌生又令人生畏。中国人民大学座落在海淀区,校园宽广,建筑雄伟,与他记忆中的破旧村舍形成鲜明对比。

报到那天,刘强穿着村里人硬塞给他的一件新衬衫,提着一个破旧的行李包,站在校门口,心情既激动又忐忑。

周围的新生大多衣着光鲜,行李考究,有的甚至有父母陪同。而他,形单影只,只带着一身朴素的衣服和乡亲们的嘱托。

宿舍是四人间,他的室友分别来自上海、广州和西安,都是城市里的孩子。当他们得知刘强是农村来的学生时,眼神中闪过一丝异样,但很快又被热情所取代。

“刘强,以后我们就是室友了,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说!”上海来的张明热情地说。

刘强感激地点点头。尽管他知道,自己与这些城里孩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他并不畏惧。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缩小这种差距。

开学第一周,各种费用接踵而至。学费、书本费、住宿费……刘强小心翼翼地算着账,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为了节省生活费,他开始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

“听说图书馆在招工读生,每月可以有50块钱的补贴。”室友张明告诉他。

刘强立刻前往图书馆应聘。工作内容是整理书籍、打扫卫生,十分辛苦,但他毫不在意。每天清晨,当同学们还在睡梦中时,他已经开始在图书馆忙碌。

“你真勤奋。”图书馆的李老师常常这样夸他。

刘强腼腆地笑笑:“我得珍惜这个机会。”

03

除了在图书馆工作,他还利用周末去附近的饭店洗碗,每次能挣十几块钱。有时候,他甚至在校园里帮同学们跑腿、送水,赚取一点小费。

尽管如此,生活依然拮据。有一次,他因为饥饿而在课堂上晕倒,被送到校医院。

“你多久没好好吃饭了?”医生严肃地问。

刘强低着头:“这两天没怎么吃。”其实,他已经三天只靠馒头和白水度日了。

医生叹了口气,从口袋里掏出20块钱:“拿去买点吃的吧,年轻人。学习重要,身体更重要。”

刘强感动得热泪盈眶,但他坚决推辞了:“谢谢医生的好意,我不能要这个钱。我会想办法的。”

回到宿舍,室友们得知情况后,纷纷拿出自己的零食和饭票给他。刘强内心感激,却又充满了自尊心的挣扎。他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但又实在无法拒绝这份善意。

“刘强,别想那么多。”张明拍拍他的肩膀,“我们是室友,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刘强终于接受了室友们的帮助,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

在学习上,刘强表现得异常刻苦。他知道,对于他这样的农村孩子来说,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即使再忙,他也从不缺课,每晚都在图书馆学习到闭馆。

“你怎么学习这么拼命?”一次,同班同学问他。

刘强想起了村里乡亲们期待的眼神,轻声说:“因为我背负着太多人的期望。”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刘强的成绩名列前茅。奖学金落入囊中,这让他的经济状况得到了些许缓解。但为了攒钱下学期的学费,他依然过着极其节俭的生活。

大二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强在校园里摆起了小摊,卖起了二手书和学习资料。

起初,他只是帮高年级学长卖一些不用的教材,收取一点中介费。后来,他发现这竟是个不错的商机。

“刘强,你这里有《西方经济学》的二手书吗?”一个同学问他。

“有的,上一届学长用过的,保存得很好,只要原价的一半。”刘强热情地介绍道。

渐渐地,他的小摊生意越做越大,不仅有二手书,还有各种学习资料和笔记。许多学生都知道,在人大校园里,有个叫刘强的学生摆摊,那里几乎能找到任何你需要的学习资源,而且价格公道。

“你的商业头脑真不错。”室友张明赞叹道。

刘强笑了笑:“农村出来的孩子,早就学会了在夹缝中求生存。”

经过两年的打拼,刘强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还开始给家里寄钱。

每次寄钱,他都会附上一封长信,详细讲述自己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他知道,村里的乡亲们都在关注着他的成长。

大三那年,刘强开始接触计算机和互联网。这个刚刚在中国兴起的新事物,让他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

“互联网将会改变世界。”计算机课的老师曾这样说过。



刘强对此深信不疑。他开始自学编程,每天泡在计算机房里,直到双眼通红。

“你对计算机这么感兴趣?”室友好奇地问。

刘强点点头:“我觉得这是未来的方向。”

1996年,刘强顺利从人民大学毕业。与大多数同学选择进入国企或外企不同,他决定先积累一些工作经验,了解社会,为将来的创业做准备。

毕业典礼上,当刘强穿着学士服走上台领取毕业证书时,他的眼前浮现出村里乡亲们期待的面容。

四年前,是他们的500块钱,成就了他的大学梦;四年后,他将用自己的努力和成就,回报这份恩情。

毕业后,刘强进入了一家外资企业,担任销售代表。初入职场,他显得有些拘谨,但他的勤奋和踏实很快赢得了上司的认可。

“刘强,你的销售业绩连续三个月位居前列,很不错。”主管拍着他的肩膀夸奖道。

刘强谦虚地笑笑:“我只是尽力而为。”

实际上,为了达到这样的业绩,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每天早出晚归,走访客户,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即使是周末,他也常常加班,整理客户资料,准备销售方案。

“你这样拼命,值得吗?”同事小李不解地问。

刘强抬起头,眼神坚定:“当然值得。我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入职一年后,刘强被提升为销售主管,负责一个小团队。薪水也从最初的七八百元涨到了两千多元,在当时,这已经是一份相当不错的收入了。

每个月,刘强都会寄一部分钱回家,帮助父母改善生活条件。村里人知道刘强在城里有了出息,都为他感到骄傲。

“刘家的强子真有出息,在北京找了份好工作,每月寄钱回家。”村里人常常这样议论。

但刘强并不满足于现状。他知道,仅仅依靠打工,很难实现他心中的宏伟蓝图。1998年,在积累了两年的工作经验和一些积蓄后,他决定辞职创业。

“刘强,你真要辞职?公司正准备再次提拔你呢。”主管惊讶地问。

刘强点点头:“谢谢您的栽培,但我想尝试自己创业。”

主管叹了口气:“创业不易,希望你考虑清楚了。”

04

刘强的创业之路从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小店开始。他选择做电子产品销售,主要经营一些计算机配件和小型电子设备。

初期,生意并不好做。店面偏僻,客源稀少,有时一天下来,连一单生意都没有。刘强不得不自己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推销产品。

“先生,我们有最新的电脑配件,价格公道,质量有保证。”刘强站在一家公司门口,向进出的员工推销。

多数人对他视而不见,有时甚至会遭到保安的驱赶。但刘强并不气馁,他相信,只要产品好,服务好,总会有人青睐。

果然,凭借着优质的产品和热情的服务,刘强的小店渐渐有了固定客源。一些单位甚至专门找他采购电子设备。

1999年,中国的互联网开始兴起。刘强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他决定将业务拓展到线上,开始尝试电子商务。

“互联网将会彻底改变传统零售业。”刘强对他的几名员工说,“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

起初,员工们对此半信半疑。毕竟,在当时,电子商务还是一个非常新鲜的概念,很多人甚至没听说过。

刘强不顾一切地投入到这个新领域。他学习建站技术,研究物流配送,甚至亲自包装发货。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态,经常累得倒在办公室的简易床上。

2000年,他的网站正式上线。这是一个专注于电子产品销售的电商平台,虽然简陋,但功能齐全。刘强为此投入了几乎全部积蓄,甚至卖掉了自己的小汽车。

“你真的认为网上购物会流行起来吗?”一个朋友质疑道。

刘强坚定地点头:“不出五年,电子商务将成为主流。”

2001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刘强的生意受到了严重冲击,订单锐减,资金链几乎断裂。

为了维持公司运转,他不得不裁员,只留下最核心的几名员工。甚至有一段时间,他们连房租都交不起,不得不搬到一个更便宜的地下室办公。

“老板,要不要考虑放弃?”一名员工小心翼翼地问。

刘强摇摇头:“不,我们已经走了这么远,不能在这里倒下。”

为了度过难关,刘强想尽各种办法。他四处筹资,压缩开支,甚至亲自送货上门,以节省物流费用。那段时间,他瘦了近二十斤,但眼神依然坚定如初。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02年底,随着经济逐渐复苏,他的公司终于走出了困境,业务开始回暖。2003年,公司迎来了爆发式增长,营业额比前一年翻了近三倍。

“刘总,我们需要扩大规模了。”财务主管拿着一份报表对他说。

刘强点点头:“是时候了。”

他开始招兵买马,扩大团队,同时将业务范围从电子产品扩展到其他领域。公司的办公地点也从地下室搬到了一栋写字楼,员工人数从不足十人增加到了上百人。



2005年,刘强的公司已经成为行业内的知名企业,年营业额过亿。他本人也从一个贫困的农村学生,变成了备受瞩目的企业家。

但成功并没有让刘强忘记自己的根。他常常想起那个夏天,村里乡亲们为他凑的500块钱,想起他们期待的眼神和真诚的祝福。

“我一定要回报他们。”刘强在心里暗暗发誓。

2006年初,一封来自家乡的信打破了刘强紧张的工作节奏。信是村支书李大伯写的,内容简单明了:村里修路需要资金,希望他能够伸出援手。

刘强二话没说,立即派人送去了十万元。这个数字,在当时的刘湾村,几乎是天文数字。村民们得知后,无不感动,纷纷夸赞刘强没有忘本。

这次捐款只是开始。随后几年,刘强陆续资助村里修建了学校、卫生站,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他甚至在村里设立了“刘湾教育基金”,专门资助贫困学生上学。

2010年冬,刘强决定亲自回村看看。这是他离开家乡后的第一次正式返乡。十八年过去了,当年那个贫穷的小村庄会有怎样的变化?当年那些帮助过他的乡亲们,现在又过得如何?

刘强没有惊动任何人,只开了一辆普通的商务车,带着几名助手踏上了回乡之路。

车窗外,冬日的阳光洒在田野上,勾勒出一幅素雅的水墨画。刘强的心情越发复杂,既期待又紧张。多年不见,家乡的一草一木都让他感到陌生又熟悉。

“前面就是刘湾村了吧?”助手小王指着前方问道。

刘强点点头,眼眶微微湿润。是的,那就是他魂牵梦萦的家乡——刘湾村。

车子驶入村口,刘强惊讶地发现,村里的泥土路已经变成了水泥路,道路两旁栽种着整齐的绿化树,一排排农家小楼整齐划一,完全不是他记忆中的模样。

“这是刘湾村吗?变化太大了。”刘强喃喃自语。

村口的老槐树依然在,树下多了一个小广场,几位老人正在那里下棋聊天。刘强让车子停下,走过去询问。

“大爷,请问李支书家在哪?”刘强恭敬地问道。

05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抬起头,打量了他一番:“你是谁家的孩子?找李支书有什么事?”

“我是刘大山家的刘强。”刘强轻声说。

老人一愣,随即眼睛瞪大:“刘强?是当年考上人民大学那个刘强?”

刘强点点头,心里一阵激动:“您认识我?”

“认识,怎么不认识!”老人激动地站起身,“我是张大爷啊,当年你上大学,我还捐了5块钱呢!”

刘强仔细看了看,终于认出了这位老人:“张大爷!您还好吗?”

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刘强回来了!那个当年考上人民大学,后来在城里做了大老板的刘强回来了!

村民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涌向李支书家。不到半小时,院子里已经挤满了人,大家都想看看这位村里走出去的骄傲。



李支书已经七十多岁了,头发全白,但精神矍铄。看到刘强,他激动得老泪纵横:“强子,你终于回来了!”

刘强紧紧握住李支书的手:“李大伯,多亏了您当年的帮助,我才有今天。”

李支书摆摆手:“别这么说,是你自己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就。”

村民们围着刘强,七嘴八舌地询问他这些年的经历。刘强一一回答,没有丝毫架子。他的目光在人群中搜寻,寻找着当年那些帮助过他的面孔。

许多人已经老了,有些人甚至已经不在了。每当听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已经离世,刘强的心就像被刀割一样疼。

“刘强,你看,这是当年村里给你凑钱的名单。”李支书从抽屉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张泛黄的纸,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个人的名字和捐款数额。

刘强接过名单,手微微颤抖。那一刻,1992年夏天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村民们踊跃捐款,一张张皱巴巴的钞票,一双双期待的眼睛……

“李大伯,这些年我寄回来的钱,都用在哪了?”刘强问道。

李支书拿出一本账簿:“每一分钱的去向都记录在这里,你可以检查。主要用于修路、建学校和资助贫困学生。”

刘强翻看着账簿,心情复杂。他知道,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

晚上,村里为刘强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欢迎会。长长的桌子上摆满了家乡的菜肴,虽然朴素,却充满温情。

“我敬大家一杯。”刘强举起酒杯,声音有些哽咽,“感谢乡亲们当年的帮助,如果没有你们凑的那500块钱,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强子啊,你有今天的成就,全靠自己的努力。”村民老王感慨道,“当年我们捐的那点钱,算什么?”

“在我心里,那500块钱比任何钱都重要。”刘强真诚地说,“那不仅仅是钱,更是乡亲们对我的信任和期望。”

酒过三巡,话题渐渐转向村里的发展。刘强得知,虽然村里的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经济发展依然滞后,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严重。

“如果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谁愿意背井离乡?”一位中年村民叹息道。

刘强若有所思。这些年,他一直在想如何回报家乡,却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如何让村民们真正富裕起来。

第二天清晨,刘强在村里转了一圈,仔细考察了村里的资源和产业情况。他发现,刘湾村虽然地处偏远,但土地肥沃,盛产水果和蔬菜,只是缺乏销路和品牌效应。

中午,刘强召集村里的干部和一些种植大户开了个小会。

“我有个想法。”刘强说,“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把村里的农产品直接卖到城里。”

村民们面面相觑,互联网对他们来说,还是个陌生的概念。

“什么是互联网?怎么卖?”一位老农户疑惑地问。

刘强耐心解释:“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网络平台,让城里人直接下单购买我们的农产品,省去中间环节,农民可以卖个好价钱。”

“这能行吗?城里人会买我们的东西?”村民们将信将疑。

“一定能行。”刘强坚定地说,“现在城里人越来越注重健康,愿意花高价购买纯天然、无污染的农产品。我们村的产品完全符合这个标准。”

会议结束后,刘强立即安排人手,开始筹备“刘湾农产品电商项目”。他投资建设了农产品分拣中心和冷链物流设施,并委派团队为村民们提供电商培训。

“我们会在城里设立'刘湾农产品'专卖店,同时开通线上销售渠道。”刘强向村民们承诺,“只要你们种出好产品,销路完全不用愁。”

村民们看着刘强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敬佩。他们中的许多人还记得那个瘦弱的少年,是如何凭借着500块钱和满腔热血,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

“刘强太了不起了,没忘本啊。”村民们私下议论。

就在刘强为村里的发展忙碌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了——他的舅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