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地震那天,我只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李志强轻抚着左臂上的伤疤说道。

"可那个被你救下的女子,却默默关注了你十年。"老领导晃着酒杯,目光深邃。

"世间的因果就像种下的庄稼,你永远不知道何时会收获。"

"我只是个开卡车的兵,从不曾想过会有这样的际遇。"

"命运就是这样,当你救了别人,其实也救了自己。"



01

香蕉树砸在泥泞的土地上,发出闷响。李志强的父亲躺在地上,雨水打湿了他的脸,模糊了痛苦的表情。

那是一个闷热的夏日,雨水泥泞,香蕉树倒下的声音惊动了正在修理水泵的李志强。

"爹!"十六岁的李志强丢下手中的扳手,朝着香蕉林深处跑去。

父亲被困在滑倒的香蕉树下,雨水混着泥浆灌进他的嘴里。李志强用尽全身力气,才把父亲从香蕉树下拉出来。

"爹,你怎么样?别吓我!"他拍打着父亲的脸。

父亲睁开眼睛,咳出一口泥水:"腿,腿断了……"

这一场意外,彻底改变了李志强的命运。全县前十的中考成绩成了墙上的一张纸,飘落在泥泞的现实里。

村里唯一的诊所里,赤脚医生摇着头:"骨折得厉害,得送县医院。"

李志强跪在地上,看着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被装进布袋,塞进母亲的怀里。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娘,我不读了,我去帮爹种地。"他说这话时,声音很轻,像是一片羽毛落在水面上,激不起半点波澜。

母亲没有劝阻,只是用粗糙的手摸了摸他的头。在这个贫穷的四川农村,1983年的夏天,读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奢侈品。

李志强辍学了。

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他就背着工具去田里。下午,他蹲在村口的大树下,修理邻居们的农具。

他的手很巧,从小就能拆装家里那台老旧的收音机,不知不觉中,村里人都知道李家有个能修东西的小子。

那台收音机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每天晚上,当全家吃完稀饭,他就蹲在院子里,调试着频率,听着省城传来的声音。

收音机里除了政策解读,就是征兵广告,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保家卫国,建设祖国"的口号。

"志强,你该去睡了。"母亲的呼唤从屋里传来。

"知道了,娘,再听一会儿。"他轻声回应。

收音机里传来:"解放军某部招收汽车兵,优先考虑有机械知识的青年……"

李志强的眼睛亮了起来,但很快又暗淡下去。他低头看看自己粗糙的双手,那上面有修理农具留下的老茧,还有泥土的痕迹。他想:这样的手,能开上军车吗?

1985年的秋天,镇上的汽修厂招学徒工。李志强一大早就骑着破旧的自行车,赶到了镇上。他站在汽修厂门口,看着里面忙碌的工人,手里握着写满自己名字的报名表。

"小伙子,你来干啥?"一个满手机油的师傅问他。

"我……我想学修车。"李志强的声音有些颤抖。

"会修啥子?"师傅上下打量着他。

李志强鼓起勇气:"我会修收音机,水泵,还有村里的碾米机……"

师傅笑了:"行,那就试试看吧,先跟我学着修拖拉机。"

从此,李志强每天天不亮就骑车去镇上,晚上回来时已是满天繁星。他的口袋里塞着一本破旧的《机械原理》,那是师傅给他的。

夜深人静时,他借着煤油灯的微光,一页一页地读着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

"娃儿,太晚了,眼睛会坏的。"母亲担忧地看着他。

"娘,我想学好本事,不想一辈子种香蕉。"李志强抬起头,眼神坚定。

母亲叹了口气,没再说什么。

两年后,李志强已经成了汽修厂的技术骨干,能独立修理各种拖拉机。那一年的春天,部队来镇上招汽车兵,汽修厂的老板推荐了他。

"志强,部队需要你这样的技术人才,去不去?"老板拍着他的肩膀问。

李志强心里一颤,这不正是他梦寐以求的机会吗?

回到家,他忐忑地向父母说出了这个消息。

"不行!"母亲一口拒绝,"当兵多危险啊,前几年不是还打过仗吗?"

父亲坐在院子里的竹椅上,慢悠悠地抽着旱烟,听完后吐出一口烟圈:"让他去吧,总比烂在地里强。"

"可是……"母亲还想说什么。

"娘,我想去。"李志强坚定地说,"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最终,全家人凑了5斤粮票,母亲还偷偷缝了一双新布鞋。送别那天,母亲红着眼眶,硬是把新布鞋塞进他的行李里:"娃儿,记得写信回来。"

02

1986年3月,李志强踏上了开往成都军区的列车,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解放军战士。

军营的生活比李志强想象的还要严格。每天凌晨5点起床,先跑5公里,然后才是早饭。饭后,他被分配到汽车连,负责学习驾驶解放CA-30卡车

"这是我们部队的主力车型,你得把它当成自己的命。"教官拍着车头对新兵们说。

每天清晨,李志强都要仔细检查车辆的油路、刹车和轮胎。晚上熄灯后,他用手电筒照着《汽车故障排除手册》,一遍又一遍地背诵。

三个月后,他成为连队里开车最稳的新兵,获得了"红旗车驾驶员"的称号。

"李志强,你小子有两下子嘛!"班长王建国拍着他的肩膀,"来,我教你用708型短波电台,这可是咱们在野外通讯的命根子。"

王建国是一个北方汉子,说话直来直去,但心地善良。休息时,他经常给战友们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那些英雄的事迹让李志强热血沸腾。

有一天,王建国从枕头下掏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递给李志强:"这是我抄的《雷锋日记》,你看看,咱当兵的,就得有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李志强爱不释手地读着这本手抄本,被雷锋的精神深深感动。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像雷锋那样的好战士。

军营里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李志强不仅学会了开车,还掌握了无线电通讯、野外生存等各种技能。

他的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肌肉也变得结实有力。那个瘦弱的农村少年,正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

1989年9月22日,一个注定要被李志强铭记一生的日子。下午训练刚结束,紧急集合号突然响起。

"全体集合!"指导员的声音从广播里传来。

汽车连的战士们火速集合在操场上。

连长满脸严肃:"同志们,小金县发生了地震,震级7.0,死伤严重。上级命令我连立即前往救灾!全员携带铁锹、帐篷和压缩饼干,两小时内出发!"

营区立刻忙碌起来,战士们迅速装备,检查车辆。李志强仔细检查了自己负责的卡车,确保一切正常。

"李志强,你开C03车,负责运送救援物资。"王建国把一份物资清单递给他,"这次任务危险,沿途山路崎岖,你小子给我小心点!"

"是!保证完成任务!"李志强敬了个军礼。



两小时后,汽车连的车队浩浩荡荡地驶出军营,向着灾区进发。车队在崎岖的山路上前行,李志强专注地观察着路况,双手紧握方向盘。

车队行至夹金山路段时,天色已晚。李志强通过车窗看到路边的村民正在搭建临时帐篷,孩子们的哭声传入耳中,让他心头一紧。

突然,大地开始震动。

"余震!"前方车辆的司机通过对讲机喊道。

李志强感觉到卡车在剧烈摇晃,他死死握住方向盘,稳住车身。通过后视镜,他看到远处的山体开始滑坡,巨大的岩石滚落下来。

更糟糕的是,前方约200米处有一群正在撤离的村民。

李志强立即抓起车上的短波电台:"C03车呼叫指挥部,前方200米处山体滑坡,有群众被困,请求指示!"

电台里只传来嘈杂的杂音,没有回应。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李志强看到一块巨大的岩石正朝着人群滚落。来不及了!他猛按喇叭示警,同时踩下刹车,打开车门跳了出去。

"快跑!山上有石头滚下来了!"他朝着人群大喊。

混乱中,他看到一个背着书包的女孩被人群推倒在地。巨石越来越近,李志强箭一般地冲过去,扑向女孩,将她推进路边的排水沟。

几乎同时,一块尖锐的石头划过他的左臂,带来一阵剧痛。

"你没事吧?"李志强咬牙问道。

女孩惊魂未定,摇摇头:"我……我没事。谢谢你,解放军同志。"

"能站起来吗?我带你去安全的地方。"

女孩点点头,但她的背包掉落在地,物品散落一地。李志强帮她捡起东西,注意到一本笔记本,封面写着《支教日记》。

他随手翻了一下,扉页上写着"林晓梅 四川师范大学1987级"。

这时,他的手臂开始疼痛难忍,鲜血浸透了衣袖。

"你受伤了!"林晓梅惊呼,赶紧从包里拿出手帕,帮他简单包扎。

"没事,小伤。"李志强勉强笑了笑,"你是支教老师?"

"嗯,我在附近的村子里教书。"林晓梅点点头,"你叫什么名字?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好好感谢你。"

03

李志强正要回答,对讲机里传来王建国急促的声音:"C03,报告情况!"

"我得走了。"李志强匆忙起身,把日记本塞回林晓梅手中,"保重!"

他跑回卡车,继续执行救援任务,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叫林晓梅的女孩。

接下来的一周,李志强和战友们日夜不停地奋战在救灾一线。他们挖掘废墟,搭建帐篷,运送物资,手上的老茧磨破了又长,却无人叫苦。

最艰苦的日子终于过去了,灾区逐渐恢复秩序。一个月后,汽车连完成任务,准备返回部队。临行前,连长召集全体战士开总结会。

"这次救灾,同志们表现优异,特别是李志强同志,在余震中冒险救人,左臂负伤仍坚持工作,精神可嘉!经团部研究决定,授予李志强同志三等功一次!"

战友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李志强却有些不好意思。他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没想到会得到这么高的荣誉。

1990年,服役期满,李志强面临着是否继续留在部队的选择。

"志强,你可以留下来,再过两年就能提干了。"王建国劝他。

李志强摇摇头:"班长,我想回家看看,爹娘年纪大了。"

真实的原因其实是他的左臂伤势一直没有完全恢复,不适合继续部队的高强度训练。

离开军营那天,王建国送他到门口,塞给他一个小本子:"这是我的地址和电话,有困难就联系我。"

李志强回到家乡,父母已经白发苍苍。父亲的腿伤让他无法再干重活,家里的香蕉园已经荒废。看着破败的家,李志强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

幸运的是,那枚三等功奖章和汽车兵的专业背景成了他的敲门砖。通过民政局退役军人安置考试,李志强成功进入县烟草局,成为一名仓库管理员。



刚开始,工作很琐碎。每天早上,他骑着二八自行车,走访各个乡镇的供销社,检查烟叶的存储条件。晚上回来,还要整理各种表格和数据。

"李师傅,这批烟叶有点问题,你看看。"一天,乡下的供销社主任悄悄拉住他。

李志强仔细检查后发现,有人在烟叶中掺杂了劣质品,以次充好。他立即向局长报告了这一情况。

"好样的!"局长拍着他的肩膀,"正是需要你这样敢说真话的同志!"

这件事让李志强在烟草局站稳了脚跟。一年后,他被提拔为质检科长,负责全县的烟叶质量监督工作。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李志强买了新房子,把父母接到县城居住。每月发工资的日子,他总会给父母买些营养品,让他们享受晚年生活。

"娃儿,你现在是干部了,也该成家了。"母亲时常唠叨。

李志强只是笑笑:"等忙过这阵子吧。"

实际上,他的心思全在工作上。每次下乡考察,他都会带着从军营带回来的严谨作风,认真记录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问题。

1995年,烟草局准备提拔新的副局长。按照资历和业绩,李志强是最合适的人选。

提拔前夕,局长私下找到他:"志强啊,上面对你很重视啊,省厅领导特别关注你的履历呢。"

李志强有些疑惑:"省厅领导?我只是个小科长,怎么会引起省厅关注?"

局长神秘地笑了笑:"有些事情,日后你自然会明白。现在,好好准备述职报告吧。"

更让李志强困惑的是,当他翻阅自己的人事档案时,发现关于地震救灾的记录异常简单,只有"参与救援"四个字,而没有具体事迹描述。

"这不应该啊,当年明明有立功记录的。"李志强嘀咕道。

他想了想,也没太在意。或许是文书工作的疏忽吧。很快,他就被任命为副局长,走上了领导岗位。

随着职位的提升,李志强的生活圈子也扩大了。他开始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认识了更多的人。每次有省厅领导来视察,他都能感觉到一种特别的关注,但又说不清楚是什么

李志强的工作能力得到了上级的认可,他的生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刚退伍时住在县城边缘的筒子楼,到现在拥有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楼房,还添置了电视机、冰箱和洗衣机这些在农村时想都不敢想的电器。

虽然日子过得红火,但李志强始终保持着在军营里养成的朴素作风

每逢周末,他都会骑着自行车回农村看望父母。几年的时光里,他目睹着家乡的变化。泥泞的小路变成了水泥路,沿路的香蕉林生机勃勃。

04

以前家家户户点煤油灯的村子,如今通了电,晚上灯火通明。这一切的变化,让李志强感到欣慰。

"娃儿,你看起来又瘦了。"母亲心疼地看着他,手里不停地往他碗里夹菜。

"工作忙一点,没关系。"李志强笑着回答,"爹,你的腿最近怎么样?"

父亲坐在竹椅上,抽着烟袋:"好多了,都能下地走动了。这还得感谢你啊,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给我们老两口养老送终。"

李志强鼻子一酸:"这些都是应该的。"

"志强,隔壁王家的闺女今年大学毕业了,听说分到县医院工作,长得又俊又有出息,你要不要见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问。

李志强苦笑:"娘,我现在工作忙,没时间考虑这些事。"

"你都三十出头了,该成家了。"母亲叹了口气,"我和你爹还指望抱孙子呢。"

每次回家,这样的对话都会重复上演。李志强知道父母的担忧,但他的心思全在工作上。他总觉得自己背负着某种使命,虽然说不清是什么,但这种使命感一直推动着他前进。

1995年底,李志强正式升任县烟草局副局长。上任第一天,他就拍桌子定下规矩:"严把质量关,杜绝假冒伪劣,谁要是敢徇私舞弊,别怪我不给面子!"

这一举动让烟草局上下对这位新副局长有了全新的认识。一些老职工私下议论:"这李志强当过兵,脾气倔得很,认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

"我听说他在部队立过功,救过人。"

"那可不,我们局档案室有他的立功证书复印件,三等功呢!"

李志强不知道这些议论,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每个工作日早上七点半,他就准时出现在办公室,比其他人早到至少半小时。



晚上七点多,当大部分人都已回家,他的办公室灯还亮着。

李志强坚持带队下乡检查烟叶收购情况。在他的监督下,烟叶收购中的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

一次,他发现某乡镇供销社违规收购劣质烟叶,当场拍桌而起:"这种烟叶也敢收?是想糊弄国家吗?"

那位供销社主任面如土色:"李局长,这不是……走个过场嘛,上面要求完成指标……"

"什么过场?指标再重要,也不能以次充好,糊弄国家!"李志强掏出随身带的质量手册,"第十七条明确规定,禁止收购霉变、浸水、混杂异物的烟叶,你们这明显违规了!"

这事很快传开,李志强"铁面无私"的名声在全县传扬开来。

有些人佩服他的正直,也有人嘲讽他不懂变通。一次,一位老科长劝他:"志强啊,做事别太死板,要给别人留条后路。"

李志强笑了笑:"我是党员,更是军人出身,军令如山,规定就是规定,怎么能打折扣?"

"你这样会得罪人的。"老科长摇摇头。

李志强并不在意这些。在他看来,组织把他放在这个位置上,就是要他用铁的纪律管理好烟草收购和销售,而不是和稀泥、做老好人。

时间一晃就是三年。1998年,县烟草局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指标,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与李志强的严格管理密不可分。

初春的一天,李志强接到一个特殊的通知——省烟草公司的考察组将来县里视察。这可是大事,县局上下立即忙碌起来,准备迎接上级检查。

"李局长,要不要准备些礼物?"办公室主任小声问道。

李志强皱眉:"什么礼物?按规定办事就行,不需要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可是其他县都这么做……"

"我们不跟风。专心准备工作汇报材料,把成绩和问题都如实反映出来。"李志强态度坚决。

考察组一行五人如期而至。

让李志强没想到的是,领队竟是省烟草公司的张副总,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同志,在系统内颇有威望。

"张总好!"李志强恭敬地握手。

张副总笑容和蔼:"你就是李志强吧?久闻大名啊!来,让我看看,传说中的'铁面副局长'长什么样。"

这话让李志强有些尴尬:"张总过奖了,我只是按规矩办事而已。"

考察工作持续了三天。张副总仔细查看了局里的账目、仓库、质检记录,还亲自到几个乡镇走访。结束时,他对县局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李志强同志身上体现了我们党员干部应有的作风,特别是他从军营带来的纪律性和责任感,值得全系统学习。"张副总的这番话,让李志强在系统内名声大振。

05

考察组离开后,县长亲自打电话祝贺:"志强啊,这次你们局表现不错,给咱们县争了光!"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李志强平静地回答。

"听说张副总对你很欣赏啊,这是好事,对你以后的发展有好处。"县长意味深长地说。

李志强并没有把这话放在心上。他始终认为,做好本职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升迁,那是组织的事情。

1998年初,县烟草局决定召开大会,总结过去一年的成绩,同时表彰先进。李志强作为副局长,负责筹备这次会议。

"志强,这次会议规格要高一些,把退休的老领导都请来,显示我们对老同志的尊重。"局长吩咐道。

李志强点点头:"好的,我亲自去邀请。"

他挨个拜访了已退休的几位老领导,其中包括曾任县烟草专卖局首任局长的郑老。郑老已七十多岁,但精神矍铄,见到李志强非常高兴。

"志强啊,听说你在局里干得不错,严格管理,打击违规,很有魄力嘛!"郑老拍着他的肩膀。

李志强谦虚地笑笑:"郑局长过奖了,我们年轻人还要多向您这样的老同志学习。"

"来,坐下聊聊。"郑老热情地招呼他,"你是哪年参军的?"

"1986年3月入伍,1990年退役。"

郑老点点头:"那时候我刚退休。对了,你是在哪个部队服役的?"

"成都军区某汽车连,当的汽车兵。"

郑老眼睛一亮:"汽车连?那你肯定参加过89年的抗震救灾吧?"

"是的,那次我在夹金山路段执行运输任务,遇到余震……"李志强的话没说完,郑老突然打断他。

"夹金山?那次救灾我记得很清楚,想想就后怕。"

李志强心头一震,思绪立刻回到了那个尘土飞扬的下午,那个被他推进排水沟的女孩,那本《支教日记》……

几天后,县烟草局庆功宴如期举行。宴会设在县城最好的饭店,来宾包括县领导、系统内的同事和退休老干部。郑老坐在主桌,看起来心情很不错。



席间,觥筹交错,气氛热烈。李志强作为副局长,不得不挨桌敬酒。他酒量不错,但也被灌得有些微醺。

轮到主桌时,他特意向郑老敬酒:"郑局长,感谢您多年来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关心,我代表全局同志,敬您一杯!"

郑老笑呵呵地接过酒杯:"好小子,有志气!来,我也敬你一杯!"

两人碰杯,一饮而尽。

"志强啊,你现在年纪也不小了吧?成家了没有?"郑老问道。

李志强摇摇头:"工作忙,还没顾上这事。"

"现在的年轻人啊,都把工作放第一位,这很好,但也不能忽视了个人生活。"郑老意味深长地说,"你看我,退休这么多年了,最大的乐趣就是含饴弄孙。"

众人笑着附和,李志强也只能尴尬地笑笑。

"郑局长说得对,我会考虑的。"

宴会接近尾声时,郑老喝得微醺,摇摇晃晃地走到李志强身边坐下。他拍了拍李志强的肩膀,声音却异常清晰。

"志强啊,这些年你干得不错,从一个仓库管理员做到副局长,组织很满意啊!"

李志强谦虚地笑笑:"都是组织栽培。"

"哎,你小子运气好啊!"郑老突然压低声音,"你可知道你当年救的那名女子的身份可不简单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