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国虎 周航

福建支教老师陈轸两度奔赴宁夏,从2001年援宁的“山海承诺”,到2019年以吴忠市红寺堡区罗山中学校长身份带领“组团式”帮扶团队扎根红寺堡,他通过靶向育才、创新课堂,助力学校一本上线率提升4.9%,更培养出一批如王菊菊、小周等骨干教师。他用行动诠释: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民族团结与希望的播种。


教学研讨中的陈轸。吴忠市红寺堡区委宣传部供图

初心如磐 山海相牵筑教育根基

今年50岁的陈轸,这是他第二次来宁夏支教。

2001年,作为第三批福建援宁支教队成员,陈轸被分配到了宁夏隆德县。

“那里的孩子们衣着朴素,眼神却如星辰般明亮。”陈轸被这份纯粹打动,他白天授课,夜晚辅导,周末还会带孩子们走出大山看世界。

离别时,孩子们含泪围住他,他郑重承诺:“我还会回来,我永远是你们的朋友。”

多年后,他兑现诺言,他又来宁夏了。2019年,陈轸以罗山中学校长身份重返宁夏,成为中组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的核心成员。

“我早就是宁夏的一份子!”从支教老师到“宁夏一份子”,陈轸带领团队推动闽宁教育协作深度融合,誓言“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在“组团式”帮扶工作的带动下,2024年罗山中学一本上线率10.6%(增长4.9%),本科上线率45.6%(增长18.3%),创红寺堡区历史新高。


陈轸(第一排左六)与“组团式”帮扶教师合影留念。吴忠市红寺堡区委宣传部

靶向育才 创新课堂点燃教育星火

陈轸深知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核心。

到任罗山中学后,他提出“名优引领、培训提升、考试倒逼”的教师培养模式。“课本是知识的桥梁,而非禁锢思想的囚笼。”他常对教师说。

王菊菊入职两年,虽热爱古文教学,却困于传统课堂。陈轸研读她的《醉翁亭记》教案后,建议她突破框架,“用枸杞苗演绎‘醉翁之意’,用羊肉臊子面解析‘八音迭奏’。”

随后,在陈轸的帮助下,王菊菊到福建泉州一中跟岗学习。

在那里,她目睹了老师们用闽南语唱《赤壁赋》的生动课堂,学生在歌声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等新颖的教学方式。王菊菊意识到,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学生心中那盏求知的明灯。

回到罗山中学后,王菊菊积极尝试课堂创新。陈轸校长对王菊菊课堂教学的关心与指导使得王菊菊从一个入职两年的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为学科骨干。

物理老师小周老师两个月来遭遇课堂冷场,学生在他讲牛顿定律时看小说,却在化学课上为移民迁徙史案例沸腾。

“知识要长在生活的土壤里。”陈轸校长带着小周老师深夜蹲班听课,发现症结所在。他推动“学科+在地文化”改革:数学课测量葡萄园,生物课追踪贺兰山岩羊,物理课引入光伏电站案例。当小周老师将红寺堡光伏电站的实景视频融入《能量守恒定律》课件时,沉睡的教室焕发生机。

后来,这位年轻的教师斩获全区教学大赛一等奖,他说:“是陈轸校长教会我,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


2024年泉州援红干部人才迎新年交流座谈会。吴忠市红寺堡区委宣传部

文化共融 陶土与歌声铸就民族团结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轸校长了解到泉州的陶艺文化源远流长,而宁夏的陶土资源也十分丰富。于是,他灵机一动,决定在罗山中学开设陶艺课,让泉红两地的文化在泥土与火焰中交融。

陶艺课上,福建来的林老师手执瓷泥,轻声细语地指导着:“看,揉泥要这样,顺时针方向,力度要均匀。”他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着陶艺的悠久历史。而宁夏本地的马老师则站在一旁,用方言讲述着陶土背后的故事:“这陶土啊,是我们宁夏的宝贝,每一块都藏着古老的图腾和传说。”学生们听得入迷,纷纷动手尝试。一个女生拿起一块瓷泥,学着林老师的样子揉捏起来,不一会儿,一个粗糙的陶坯便成形了。接着,他又拿起刻刀,在陶坯上小心翼翼地刻上了福建的楼阁图案。而小红则在一旁,用宁夏特有的颜料,在另一个陶坯上绘上了山川湖海的壮丽景象。

陈轸校长也加入了进来,他戴上手套,与师生们一起动手制作。他时而指导学生们的手法,时而与老师们交流心得,整个陶艺室充满了欢声笑语。

几个月后,罗山中学的陶艺展览室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它们不仅展示了学生们的才华,更见证了泉红两地文化的深度融合。陈轸校长站在展览室中央,望着这些作品,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知道,罗山中学正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民族团结与文化融合的动人故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