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四川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办好思政关键课程,坚持以深化改革创新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而思政课则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四川积极创新思政课形式,打造思政精品课程,把道理讲深、讲透,让思政课“活起来”。这两天,西南交通大学的本科生们就走出教室走进机车博物园,上了一堂“轨道上的思政课”。


西南交通大学2023级本科生 姚娇娇:(让我们)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我们科技变化的历程,同时也感受到了我们交大这些科技工作者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所作出的这样一份贡献和努力,他们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激励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更加积极地区探索、去创造。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李渊博:通过交通素材进思政课、行业领导专家上思政课、校企协同建思政课等方式讲活理论,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交通思政”模式,我们也赴凉山州三河村、古蜀道、战旗村等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镶互嵌,在沉浸体验、润物无声中育人,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此外,通过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四川的思政教育更加注重分层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2023年,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四川)在成都成立,由西南交通大学牵头,全省成员单位整合力量、共建共享,在全国率先出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专题教学设计》系列丛书5册,入选全国首批思政课一体化示范教学资源1套,打造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示范课程、特色活动,奏出了全链育人的协奏曲。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李学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因地制宜、因段制宜、因校制宜推动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着力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绵阳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育人模式,正加速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从“量”到“质”的跃升,“实施‘双优工程’‘双优计划’促进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更是获评“中国改革2024年度市域改革案例”。作为绵阳教育综合改革的标志性项目,绵阳实验小学领办的绵阳市六一学校于今年3月正式启用。


绵阳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 涂久尚:首先是加强课程建设,将实小的家校协作课程、四阶教学模式等进行推广运用,同时推动课题协作。我们还推进优质资源的共享,推动学校在教研联建、师资联动、学生联育、资源联用、成果联享等方面实现深度的融合。

从协作、共建到融合,绵阳走出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路径。绵阳高新区兴业路小学始建于1890年,作为百年老校,有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2021年,学校开始以“双优”工程和“双优”计划为抓手,不但改造校区环境,还以“童年π 致未来”为办学理念,开启教育优质均衡快捷模式。


绵阳高新区兴业路小学(创新实验小学)校长 陈梅:(下一步)我们要创建未来新质学校,从物理环境、师资队伍、学生课程多方面着力去培养,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作为西部教育大省,四川坚定不移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持续调整优化学校布局,60个县(市、区)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实地核查,“四川云教”惠及薄弱学校2300余所,学生70余万人,持续强化教育对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全力书写教育强省建设新答卷。

本文来源:四川观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