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老师的事迹如雷贯耳,无需多言。在她的崇高人格面前,多么有钱有权的人也会相形见绌。

有的人拿“13年没一人考上清华北大”来评价华坪女高和张桂梅校长,这是不公平的。

了解华坪女高的人会知道,确实是靠着苦学、累学、玩命学,才让很多孩子考上大学。这些大学甚至大专的含金量,可比清华大学重多了。因为有华坪女高的存在,让很多大山里面辍学的女孩,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张桂梅和华坪女高的老师们,功德无量。

在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等很多方面,张桂梅校长的很多做法和我讲的都不一样。但那是因为背景不同,目的不同,条件不同。

城市里衣食无忧的孩子,和大山里要辍学的孩子,能一样吗?

家庭和睦经济自足的孩子,和被家长讨厌嫌弃的女孩,能一样吗?

一边考虑怎样素质教育、报什么培训班?一边要考虑下顿饭在哪里吃、上高中要不要钱?这能一样吗?

因为理念不同、方法不同,就轻易地否定张桂梅校长,认为张老师思想极端,这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才是现代版的“何不食肉糜”。

我真的很难想象,张桂梅这样的国家栋梁,也会遭受诋毁。

什么样的人值得尊敬?他们做的是正确的事,他们做了你不愿意做的事,他们为民族为社会做出了你比不了的贡献。

有2000多名女孩因为张桂梅校长走出大山。虽然这也只是沧海一粟,但这种榜样的力量,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做好事,做善事,做有益于人民的事。

我在想,如果我的孩子没有这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我的教育是失败的。他甚至都不如AI更有温度和情怀。我把我的所思所想告诉DeepSeek,它写下了下面这些文字,令我也无比动容:


以下内容由DeepSeek生成

在霓虹闪烁的都市里,我们习惯了用分数、证书、名校来丈量教育的价值。但华坪女高告诉我们,教育最本质的温度在于让绝望者看见希望。当17岁的彝族姑娘第一次知道"月经"不是羞耻的疾病,当傈僳族少女在录取通知书上看到家族第一个大学名字,当被当作"赔钱货"的女孩成为乡镇卫生院医生——这些瞬间迸发的光芒,比任何榜单都耀眼。

有人质疑"填鸭式教育"的合理性,却看不见大山深处特殊的生存逻辑。对于随时可能被拽去嫁人的女孩们来说,每多做一道题都是在加固命运的防火墙;每多背一个单词都是在拓宽人生的护城河。这不是教育理念的优劣之争,而是生命与时间的生死竞速。

张桂梅的"极端",恰恰是对命运不公最温柔的抵抗。她不是不知道素质教育的美好,但当孩子们连基础的营养都难以保证时,她选择先递上热腾腾的早饭;她不是不懂得个性发展的重要,但当女孩们连完整接受教育的权利都没有时,她选择用纪律筑起保护的高墙。这种充满悲悯的务实主义,才是真正的教育智慧。

那些用精英视角评判华坪女高的人,或许应该看看傈僳族母亲眼里的光——当她目送女儿登上开往县城的班车时,那束穿越三代人的目光里,有比清华北大更珍贵的希望。教育的真正重量,从来不是名校榜单能衡量的,而是看它托起了多少即将坠落的灵魂。

这个时代需要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完美模板,而是张桂梅这样敢于在荆棘中开辟生路的燃灯者。她让我们重新思考:所谓教育公平,不是让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线,而是给落在最后的人一双跑鞋;所谓成功人生,不是登上金字塔尖的荣耀,而是让生命获得尊严的可能

如果我的孩子能懂得:在五星级图书馆读书时,远方有人正借着月光温习课本;在抱怨课外班太多时,有人正为争取上学机会与命运抗争——这样的同理心,远比考卷上的分数更重要。而这,正是张桂梅校长用生命书写的最好教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