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在位于温岭市城东街道的新城智谷二期项目施工现场,桩机、挖掘机等大型机械设备隆隆作响,施工人员奋斗正酣。这是温岭首个“工业上楼”项目的延续工程,也是温岭探索产业空间重构的尝试之一。
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温岭对外招商引资的瓶颈是产业用地“天花板”。
温岭要系统推进“4+6+X”产业链群提能升级,要提升经济密度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提升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产出效益,推动工业从土地桎梏中“向上生长”。
如何提升?去年一整年,温岭干了这么件事——“盘”!把闲置土地盘出价值、盘出新产能,把低效用地盘出高能级、盘出新空间。
目标已定
再造一个“温岭工业”
“再造一个‘温岭工业’!”去年年初,温岭市委主要领导发出“攻坚令”,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工业用地容积率、规上工业总产值“翻一番”。
紧接着,温岭印发《深入开展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提升 助力“两城两湖”精彩蝶变行动方案(2024—2026年)》,成立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提升工作组,强化政策集成保障。按照计划,到2026年底,整治区块内低效用地平均容积率提升至2.0以上、规上工业亩均税收提升至全市规上平均水平,绿色、集约、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成型。
这是战略目标,也是发展方向。
“我们在去年就启动了以老旧工业点、村级低效用地、低效工业企业‘三大整治’为重点的工改攻坚。以产业转型、招大引强、科技创新、数智赋能为发展导向,全面盘活低效工业用地。”温岭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如今,温岭全市已建立用地104宗、拟改造面积7885亩的低效工业用地项目库,其中新建项目17个,续建项目63个,完工项目13个。”
坐落于箬横镇西七线北侧、联城西路以南的水岸老旧工业园区项目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水岸老旧工业园是箬横镇镇区内最后一个未改造的村级老旧工业区块,总用地面积114亩,园区内现有农房73间、生产企业25家。
“这一地段以汽配齿轮机械加工为主,但随着长期粗放发展,‘低小散’的现状与‘北域工城’孵化大体量一体化高端智造产业发展规划格格不入,成为一片‘锈带’。”箬横镇相关负责人说。
箬横镇以低效工业用地整治攻坚工作为抓手,以布局建设高能级产业平台为契机,启动了水岸老旧工业园高质量改造提升工作。“项目共分为三期,其中一期水岸村老旧工业点26.7亩村留地将重新得以利用,目前,村留地上厂房已拆除并完成建筑方案设计、预算报告,预计今年二季度开工建设。二期30亩正办理农转用手续。”该负责人表示,未来箬横镇将通过区块改造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实现产业链集中布局、培育和壮大,使之成为箬横“北域工城”未来高端智造产业共同体的“金凤凰”。
多元改造
超3000亩土地焕新生
一幢大楼,就能形成一条生产链;一个园区,就能打造高品质先进制造业生态圈……为充分盘活存量空间,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今年,温岭新城开发区结合自身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积极实践“工业上楼”这一产业空间新模式,并启动实施新城智谷项目,系温岭首个。
“新城智谷项目用地面积约143亩,去年11月,一期项目启动建设,今年2月中旬二期项目取得施工许可证,整体项目预计2027年正式投用。”温岭新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说,“不同于传统印象中多为一至三层的工业厂房,通过应用‘工业上楼’模式,我们把原来摊开的工业厂房‘叠起来’建造。生产性建筑突破了40米限高,内部首层层高将近8米,层数最高可达9层,厂房容积率从原来的1.0左右跃升至2.5,相当于在原有土地上再造2倍多的产业空间。”
“建成后,我们将重点布局芯片、半导体、高端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创业基地,通过把生产线、研发、办公等功能垂直布局在高层建筑中,实现在产业集群融合集聚上的持续发力,构建起‘上下楼即上下游,产业园即产业链’的高效协同生态。”这位负责人表示。
在盘活低效用地实践中,温岭逐步探索出了多元化改造模式。如石桥头咸田工业区、滨海金港工业区等,由国有平台主导,统一实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大溪沙岸工业园区采用飞地改造模式,把规划区外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打包复垦,将产生建设用地指标落地镇级大型工业园区;石塘上马工业区则是采用“精准招商+定制改造”模式,鼓励企业进行产权转让或合作开发,引进优质项目进行改造提升……
“截至目前,温岭全市已腾出用地3000亩,更新建筑面积165.27万平方米。”温岭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未来温岭将以“工改”塑空间,统筹推进整合集聚、增容提质、兼并重组、综合整治,奋力实现工业空间成倍增长、区域产业换血更新。
作者:赵碧莹
编辑:王潇莹
一审:张婷
二审:泮永翔
三审:黄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