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左一)与章新胜(左二)

从1994年诞生至今,园区已经过了30岁了。照中国人的说法,是过了而立之年,完全是一个大人了。

对于工业园区,苏州人不喜欢叫全称,喜欢昵称园区。如果外地的朋友来了,会很骄傲地对人说,我住在园区。

外地人会很困惑,不就是工业区啊,有什么好。但苏州的园区可不是烟囱林立的工业区,而是宜居宜业的花园城市,就连房价也是全苏州城的高地。

岁月从不败美人。如果不嫌俗气,把园区称作美女的话,写下的园区,正满眼风华,气质如虹。风雨30年,园区的变化岂止河东河西?由是,我想采撷园区的一些往事与掌故,供人回想。

01.

网师园的见证

有关苏州工业园区落户苏州,坊间有各种传闻和说法,以至于后来苏州工业园区大放异彩的时候,某些曾经在新加坡考察视野范围内的城市甚至忿忿不平地说,苏州抢走了他们的工业园。

事实上,李光耀有一次明确地对时任苏州市长章新胜说,工业园区选择在苏州,是我们慎重的选择,当时中国驻新大使张青在侧。而这所谓的慎重选择,一定是经过了前期认真调研和后期缜密地分析、比较和判断,苏州在区位优势、文化传统、人才素质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新方最后才下的决心。

它绝不是像外界所流传的那样,在苏州火车站送行途中,一口流利英语的章新胜与李光耀的一席对话,就改变了新方的决策。

这一点,时隔30年以后,老市长章新胜曾经很清楚地向笔者说起。

回溯当年几个有意思的小桥段,也许更能让人回味其中的深意。

一是细节。

据说当年李光耀考察中国时,曾先到北方某市考察,在酒店里休息。洗手时,没有想到水龙头的冷热水被接反了,老先生被烫了一下,这个细节让他很不舒服;而李光耀第一次到苏州来开会,会场上摆了一些鲜花。当会议负责人得知他花粉过敏时,第一时间组织人撤除了摆花,这时离开会已不到半小时。

苏州人用绣花针功夫来做事,就没有做不成做不好的事。

有人回忆,最初园区选址时,初选上海。

1991年李显龙带着一二十个部长来苏州游玩,章新胜市长陪同接待。除了游览虎丘、留园之外,还专门请新方客人参观了刺绣研究所。大家饶有兴致地看苏州绣娘一根丝线能劈多少根,真是精细至极。李显龙笑着说,章市长,我们当初吸引外资,我们是让客商看新加坡的假发工厂,让他们看到我们华人如何心灵手巧,外国人来投资的精细电子我们可以做。章、李二人心存默契,异曲同工。

二是判断。

故事发生在网师园。

2023年夏天,老市长章新胜受邀回苏,先后接受苏州和深圳媒体采访,看到园区的变化,他用了一个词:蝶变,准确地概括了园区和苏州城的30年发展变迁。

为了园区项目的早日落地,中新双方曾经经过多轮艰苦谈判,其中还有所谓的“三根硬骨头”(土地价格、土地年限和公益用地)的说法。

当时,心思细密的苏州人把谈判放在古典园林网师园的撷秀楼上。谈判,不仅是桌面上刀光剑影的金刚怒目,有时也有私底下婉转曲折的菩萨低眉。空隙时,苏州方面安排新方嘉宾听听昆曲,不过,曲目可不是袅娜缠绵的《牡丹亭》,而是昆剧《十五贯》。多年后,两鬓斑白扮演娄阿鼠的昆曲老演员朱继勇还记忆犹新,李光耀上来握手称赞“演得好,演得好”。

接受采访时章新胜说:“这部戏都是我精心设计的,因为李资政也对中华文化非常感兴趣。《十五贯》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复杂的一个案件,作为知府的况钟稍不注意就容易判断错了。我对李资政说你经历了不仅新加坡,还有全球这么多的大事情,作为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是什么?Judgment,是判断。”

事实证明,苏州判断准确抓住了机遇,而一生33次访问中国,8次到园区的政治家李光耀判断对了。2009年5月26日,李光耀在参加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15周年庆祝活动上郑重地说,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的关键,在于中国高层领导的智慧与才干,以及各级人员的辛勤努力。我们当初接受北京的建议,选择苏州是正确的。

时隔多年,回溯当初选择网师园谈判的意义,章新胜说,我们要让新方知道,苏州人的智慧和积淀之深,我们只是不外露罢了。我们苏州园林最重要的一个奥妙,造园要靠借景。所以我觉得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我们的根还是中国根,只是把最优良的东西嫁接过来了。


图:李公堤旧貌

02.

鲜为人知的“三人小组”

曾经在江苏省政府开放办和园区工作多年,现已退休的潘云官是园区项目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曾经出版过《苏州工业园区的崛起及其启示》一书,揭示了园区项目的由来及意义。因为工作关系,我和潘老有过多次接触,曾聆听他讲述过一些往事。

其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三人小组”的故事。

1993年下半年以后,随着中新两国高层领导频繁磋商,苏州工业园区项目原则上已经确定,因此国务院办公厅催江苏省政府报送审批材料。

当年12月,省政府派副秘书长沈振寀与时任省对外开放办处长的潘云官到苏州,与时任苏州市计委副主任肖宜美、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廖建共同起草一份项目建议书。

在饮马桥附近老市政府老干部活动室(现为苏州市图书馆旧馆)里,起草小组以海南洋浦开发区的框架为基础开始工作。当时正值年底,天气已冷,活动室里没有空调,只能靠烧煤取暖。因为时间紧、任务急,起草小组就靠吃方便面当午餐。“三人小组”中,“肖宜美思想活跃,点子较多,潘云官逻辑思维强,善于表述,廖建同志文字功底好,直接落笔成文。”那一年,肖宜美48岁,潘云官44岁,廖建刚刚40岁,彼此差4岁,正是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年龄。

项目建议书起草好后,“三人小组”亲自送到北京国办秘书二局。本以为三五天就可以回去,没想到一呆就是一个月。二局的副局长赵维绥说,相关材料涉及到国家22个部委,你们要一家家征求意见。另外,国务院已经初定1994年1月21日会审苏州工业园区项目,届时朱镕基、邹家华、李岚清3位副总理都要出席。

于是,“三人小组”就留在北京,在省政府领导的指挥下连夜起草中央关心的主权、司法、机构设置等方面问题的补充报告。潘云官回忆,3个人两晚上没有睡觉,晚上写材料,白天给领导改。连续忙碌了一周,终于确保了会议如期召开。

由于工作过度紧张,每天省领导都召开讨论会议,研究材料,大家都疲惫不堪。有天晚上潘云官重重地坐在折叠椅上,居然把折叠椅坐塌了,摔下去时钢片把裤子刮了一个大口子。他没有带备用衣裤,只好请张家港驻京办事处的裁缝连夜赶做了一条,第二天才可以外出送材料。

在京期间,“三人小组”还接到一个非常特殊的任务:

代拟国务院对园区项目的批文。

这个任务对3个人来说,既光荣又艰巨,还特别有意义。他们用时两天多,仔细研究国家关于开放的政策文件,字斟句酌,拟出了一份对园区发展十分有利的文件稿。

这份被称作“国函9号通知”的文件,成为日后园区发展的尚方宝剑。

在项目审批权方面,中新两国合作的园区突破了省级开发外资项目审批3000万美元的限制,“在批准的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内,不需要国家综合平衡的能源、交通和基础设施项目,可由苏州工业园区自行审批,其中限额以上项目报国家主管部门备案”;

在开发面积上,突破了有关方面限制的8平方公里,表述为“首期开发8平方公里”,“规划发展面积可按70平方公里考虑”;

还有一条,作为“不特有特”的工业园区,今后国家出台开发区相关优惠政策,工业园区可参照执行。

肖宜美后来回忆说,撰写这份材料,我们动足了脑筋,为园区日后发展预留了巨大空间。这,就是苏州智慧的体现。

1994年1月21日下午3点半,在国务院第四会议室召开了专题会议,3位副总理和几十名部长出席,听取了江苏省关于中新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汇报。会上,原则上同意中新合办苏州工业园区项目。

至此,“三人小组”的使命圆满完成。

来源:苏州杂志


近期热门文章推荐

回复关键词阅读

  • 中国集成电路“黄埔军校”,如今在走什么样的“芯”路(关键词:黄埔军校)
  • 中国蓝莓的命运齿轮,被这家研究所拨动了(关键词:蓝莓)

  • 阿满百香鸡大战紫燕百味鸡,为何选择南京(关键词:紫燕百味鸡)

  • 无锡一个区,一年机器人产值50个亿(关键词:机器人)

  • 擅长打造爆款的常州,有了新目标(关键词:爆款常州)

  • 浙江非网红小县城,正在闷声发大财(关键词:浙江小县城)

  • 扬州毛绒玩具卖家做跨境,靠一个创意狂赚美金(关键词:毛绒玩具)
  • 如果不是苏州这个园区,中国自动驾驶第一股可能要晚来两年(关键词:苏州园区)
  • 中国版英伟达,在无锡设总部了(关键词:英伟达)

  • 阿那亚入局,常熟狂飙(关键词:阿那亚)

  • 药明生物,走向下一个波峰的路径依然清晰(关键词:药明生物)

  • 昆山20连冠冷思考:挑战者在哪,从哪里超越(关键词:昆山挑战者)

  • 从人才日到人才月,湖州到底还有多少惊喜(关键词:湖州惊喜)

  • 复活的苏州,焦灼的东莞(关键词:东莞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