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万家巷 (许金龙 摄)

清代初期镇江共有6市、24坊、35街、154巷。光绪年间镇江城内增加到400多条街巷。在镇江民间流传着一副脍炙人口的街巷桥梁对联:“石婆婆磨刀劈竹竿,万家箍桶;范公公拖板搭浮桥,千秋太平”,分别说的是镇江的5条巷子和5座桥。

5条巷子有4条在城里,只有万家巷在城外,清《光绪五年镇江全图》清清楚楚地标明着这条古巷。

万家巷,南自大龙王巷,北至大西路,长281米,宽3米,呈竖-左折-下折形,自北向南分别与民国春街、大夫桥、篾篮巷、魏同兴巷相交。相传清乾隆年间,巷口有一万姓人家开设的铜锡店远近闻名,在镇江同行业中出类拔萃,万家的铜锡制品远销外地。巷子遂以万姓得名。此后,镇江街头穿街走巷的铜锡匠和苏南苏北打铜师傅纷纷云集万家巷。

万家巷紧邻大西路闹市区,离江边轮船码头近在咫尺,到西火车站也十分便利,民国初年曾出现过畸形繁华。沿街两侧的商户、火面店、点心铺、烧饼油条店、豆腐坊、饭馆、旅店、作坊、草帽店、石灰店、棺材店、香烛店、轿行、赌局、烟馆、青楼,一家连着一家。白天熙熙攘攘,晚间酒气飘香,猜拳声、哄笑声此起彼伏,传唱声、丝弦声、打情骂俏声声声入耳。很多大户人家或开店的商家都聚居于此。丹徒名医王九峰的后裔、著名老中医王硕如曾在巷内开设过广生医院,悬壶济世,救人无数。新中国成立后,万家巷内不少店铺改成民居,也有的变成了工厂。1958年,万家巷6号大院开始热闹了起来,砌房造屋做地坪,先后在这里办起了镇江钟表厂、日用玻璃厂、风动工具厂。

现在巷内有多处保存完好的民居,具有历史保存价值。其中万家巷23号曾经是镇江“公济药店”老板的公寓;万家巷45号为清末民初“苏北公寓”旧址,是苏北来镇商人合建的一家三层楼旅社,在小巷内鹤立鸡群。镇江解放后,苏北公寓一度由部队接管。苏北公寓旁边是邵家面店;对面是梁家裁缝店。万家巷2号民居为“镇江市优秀历史建筑”,新中国成立后镇江医药公司长期在楼内办公。万家巷4号、35号、40号、42号、44号、47号、48号、49号民居也分别被列为“镇江市历史建筑”或“镇江市优秀历史建筑”。

万家巷虽不算太长,但留下了一些历史名人的履痕。1932年10月,《东南晨报》在万家巷创刊。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先生的大姐汪巧纹就住在万家巷62号小院。上世纪70年代,汪曾祺特地来看望大姐,曾挥毫一副对联与一幅画相赠,上联“笙歌一望江”,下联“烟火万家巷”。

我国“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夫人、著名语言学家李佩先生的祖居也在万家巷内。如果说李佩是从万家巷走出去的镇江女儿,那么郭永怀也可称得上是镇江女婿。可是,这两颗“巨星”的感人事迹和对国防科技事业的重大贡献却鲜为人知。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两颗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那就是“郭永怀星”和“李佩星”,以纪念这一对伉俪对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丹徒开沙李氏宗谱》第二十二世年表有关李佩伯祖父李士魁的记载(网络图片)

郭永怀(1909-1968),胶东荣成市滕家镇西滩郭家村人,著名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力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为发展中国核弹与导弹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9岁时入学的郭永怀天赋过人且勤奋好学,17岁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成为家乡第一个公费中学生。1929年,郭永怀就读于南开大学预理工科班,两年后转入本科物理学专业。1933年,经国内知名教授顾静薇推荐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深造,在著名物理学家饶毓泰先生门下担任助教和研究生,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基础,更确立了科学救国的理想。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郭永怀随北大、清华和南开西迁,进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8年,中英“庚子赔款”留学委员会准备举办第七届留学生考试,郭永怀立马报了名。航空工程专业只有1个招收名额,而报考人数却超过了50人,竞争异常激烈。最终郭永怀以5门功课全优、总分超过350分名列第一。但无巧不成书,还有另外两人与郭永怀的分数相同,一个是钱伟长,另一个是林家翘。三人并立,谁去谁留都是一个难题。经两位中国的教授据理力争,委员会决定破格录取,后来三人都成为大名鼎鼎的科学家。

1940年1月,郭永怀与被选中的学子们一道从上海出发留洋。可是上船后发现自己的护照居然是由日本政府签发的,上面赫然写着“允许在横滨停留三日,上岸游玩。”在那国破家亡的年代,去日本就是一种莫大的侮辱。郭永怀与同学们义愤填膺,强力要求更换护照。但英国代办人员表示拒不更改,否则就让他们放弃留学,留学生们陷入了沉默。郭永怀突然站了出来,无比坚定地说:“不出国就不出国,中国人要有自己的骨气。”于是,郭永怀与22名同学全体下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次留学机会。

同年8月,意气风发的郭永怀踏上“俄国皇后号”,远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开始了他长达16年的留学生涯。在加拿大半年时间,之后又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学习。这是当时世界上顶级研究中心,郭永怀在这里的老师正是20世纪最伟大的航天工程学家冯·卡门。同时他也在这里遇到了亦师亦友的钱学森。1940年至1945年,郭永怀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被加州理工学院特聘为研究员。

1946年,由冯·卡门的学生创办的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学院成立,郭永怀被推荐入聘。初到到康奈尔大学伊始,郭永怀就向院方声明:“我来贵校是暂时的,在适当的时候会离开。”在入院审查表格里有一项是“如果发生战争你是否愿意为美国服兵役?”郭永怀毫不犹豫地写下了“不”,他也因此失去了接触机密资料的机会。但这并不影响郭永怀的科研决心,他一头扎进了当时飞机突破音障的研究中,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是航空工程研究院三个核心主持人(西尔斯、郭永怀、康脱洛维茨)之一。10年间,他先后发表多篇重要学术论文,在突破声障和应用数学方面取得重大研究成果,驰名海外,世界的目光开始集中到郭永怀的身上。在事业成功的同时他也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李佩,正是他后来的妻子。两人互相到住地拜访,彼此的印象都很好。双方对古典音乐都情有独钟,在对音乐的欣赏中,两颗心也逐渐融合到了一起。1948年,郭永怀与妻子李佩结婚。夫妇二人兼学中西文化、相濡以沫,谱写了一曲爱情传奇。


1935年镇江城区地图 (图片提供 曹志广)

郭永怀夫人李佩(1917-2017),出生于江苏镇江万家巷46号一个书香门第。据《丹徒开沙李氏宗谱》载:南宋初,李氏裔孙李太二由徽州祁门县孚溪镇迁润东开沙之马沙围,为开沙李氏始迁祖,后合族分20支。《丹徒开沙李氏宗谱》收录的是其中八支世系,即千三公寿二、寿四、寿一、寿六、寿八、寿五、寿七支,千八公庆六支。

李佩的曾祖父李纯麒为寿四支第二十一世,字云从,太学生,生二子:李仕魁、李仕科。李纯麒年少丧父,在外经商,太平军占领镇江期间举家逃往外地避难,清军收复镇江后返回,在镇江西门外万家巷开了一家李元泰香店,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还在外地开了分号。可惜英年早逝,为了继承家业,他的两个儿子也就是李佩的伯祖父李仕魁、祖父李仕科不得不放弃读书,接过了父亲丢下的生意。

李佩的伯祖父李仕魁为寿四支二十二世,字文台,太学生,布政司理问衔,生一子:李为仁。李佩的祖父李仕科,字登瀛,太学生,光禄寺署正,生五子:李为信(幼殇)、李为忠(幼殇)、李保龄、李恒龄(早逝)、李毓龄(早逝)。

李仕魁很有商业头脑,善于交游,设商肆于六合,生意规模做得比其父时还要大得多。不幸的是众多财物后来毁于一场大火,他收拾残余物资,西进汉口,在那里东山再起,生意渐有起色。再到后来考虑到母亲钱氏年纪大了,于是李仕魁又把汉口的店面盘给了别人。回到了镇江后,把镇江的老店托付给弟弟李仕科打理,自己则专心公益慈善事业,负责节孝祠事务将近40年。李仕魁还和儿子李为仁一起参与打理敦本学校事务,从事修路、浚渠、募赈、劝捐、放生等公益活动,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

李佩的祖父李仕科生于清咸丰八年(1858),逝世于民国十三年(1924)。据《丹徒开沙李氏宗谱》收录的《李公登瀛暨德配卢、张恭人合传》一文介绍,李仕科年轻时喜欢读书写字,尤其喜欢颜体字。可惜由于父亲壮年弃世,不得不与哥哥放弃学业,接过了家族生意。也因此特别重视儿子李保龄的学习,专门延师就教。清末废除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身为商人的李仕科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便支持儿子考取了上海的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铁路专科。李保龄从南洋公学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清政府授予“奏奖举人”称号,官派选送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归国后先后在北京技术学院、北洋大学、天津开滦煤矿总局等处工作。1926年秋,李保龄与谢家荣、李四光、翁文灏等11人共同发起筹备成立“中华矿冶工程学会”。李保龄回祖居带着夫人王惠芝从镇江迁居到北京。李保龄在工作中注重调查研究,1928年1月在《民国矿冶》上发表《今后整理中国矿业之商榷》,为民国矿业开发利用和管理提出了卓有见地的建议。1936年,他通过调研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写出《全国矿业要览》一书,由北洋工学院出版,引起业界极大的关注,是中国现代地质研究事业的先驱者之一。

据公开资料,李佩的父亲李保龄,字养冲,光绪辛卯年十月初一生,为寿四支二十三世。与妻子王慧芝(光绪庚寅年二月初一生)共有四女一男:李佩珍、李佩珠、李佩珊、李佩环、李佩璋。李佩原名李佩珍,为李保龄长女,应为开沙李氏二十四世。


镇江万家巷46号李佩先生的祖屋前 (许金龙 摄)

1924至1930年,李佩先后在北京慕贞小学、培元小学、教会学校贝满女中读书。1936年9月,19岁的李佩考上北京大学经济系。1938年,李佩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曾任西南联大学生会副主席。大学毕业后,李佩在重庆中国劳动协会工作,参与诸多进步活动,创办工人夜校和工人托儿所。李佩受到中共地下党员影响,曾帮助把美国劳动协会的捐款送到延安解放区。李佩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参加了包括较场口事件等多个中共领导的进步群众运动。1947年李佩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业与劳工关系学院学习工商管理。在康奈尔大学遇到了郭永怀,两人也曾是西南联大的校友。一个是科学新秀,一个是漂亮有魅力的才女,就连兴趣都很相似,一来二往,两人情投意合,于是很快坠入爱河。李佩很珍惜和郭永怀一起相处的时光,而郭永怀也对她颇多照顾。这个时候的郭永怀事业有成,有自己的知心爱人。在美国有房有车,在空气动力学和应用数学方面的成绩使得很多大学都高薪聘请他。这样的生活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但郭永怀心里却只有一个声音“回国”。


郭永怀、李佩一家人 (网络图片)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回国”这个声音越来越响。有人劝他,你在这里拥有了一切,将来孩子也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为什么还要回到那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呢?郭永怀回答:“家贫国穷只能说明儿子的无能”,字字振聋发聩,掷地有声。但是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名声在外的郭永怀梦想回国又谈何容易。1950年,师兄钱学森因为提出回国而被关押,郭永怀的自由也开始受到限制。

转机出现在1955年,中美在日内瓦谈判中达成一致,允许中国学者回国,钱学森终于率先回国。回国后的钱学森给郭永怀写信:“我们现在为力学忙,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名’,自然是到力学研究所来,快来,快来!请兄多带几个人来!”这让郭永怀更加着急,他天天和妻子商量回国的事。这期间康奈尔大学想用高薪留住郭永怀,台湾当局也来挖他,但都没有动摇他要回国的决心。为了做好回国准备,他将自己十多年来积累的讲义资料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全部一把火烧掉。李佩知道这是丈夫的心血想要阻止他,但郭永怀说“这些东西是带不走的,都装进我脑子里了。”终于在1956年9月,郭永怀和妻子踏上了开往中国的“克里弗兰总统号”油轮的甲板上,47岁的郭永怀阔别祖国16年,终于再一次踏上了故土。

回国后,在钱学森的极力推荐下,郭永怀担任了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一职。他把家里所有的东西几乎都搬到了力学所,把从美国带回来的新唱片送给了广播电台,两大本收集到的邮票交给了邮局,取消了自己一切的娱乐活动,一门心思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

郭永怀不光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甘当“铺路石子”,为培养人才殚精竭虑。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化学物理系,郭永怀出任首任系主任。这期间,郭永怀创办了《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并亲任主编,翻译出版了《流体力学概论》等多部学术名著,先后开展了新兴的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其成果不断引起国际科学界瞩目。1958年底,负责核弹、氢弹研究生产的设计院九院成立,钱学森继续向总设计师钱三强推荐郭永怀担任总体部主任。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设了一门边界理论课程,经过数月的昼夜奋战终于编制出了《边界层理论讲义》,造福了无数力学研究者。

1961年,郭永怀在力学所筹建并领导了磁流体力学研究室。他为这个室选定了三大研究课题:磁流体和等离子体稳定性;磁流体直接发电;同位素的电磁分离。他还以敏锐的眼光指出磁流体发电原理应当和原子能技术结合起来,这是很富有创造性的思想。60年代初,郭永怀指出了爆炸力学在国民经济和国防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负责指导力学所爆炸力学室。他组织制定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有关爆炸力学的规划,在爆炸力学的民用和国防应用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这一时期,郭永怀还担任了核防护新技术领导小组副组长,并直接指导完成了《三峡水坝抗核爆炸模拟实验中相似关系换算》的技术报告。

1962年,郭永怀和从事核研究的伙伴们陆续迁往青海核试验基地。试验基地海拔3800米,黄沙漫天寸草不生,最低气温零下40多度,喝碱水,住帐篷,

风餐露宿。50多岁的郭永怀与科学家们一起奋战在高原上反复试验,终于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确定了最佳方案。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当蘑菇云升起全场都在欢腾庆祝的时候,郭永怀却晕倒在了试验现场。

1965年,我国将研制发射地球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郭永怀负责人造地球卫星设计院的领导工作,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潜-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统的研究试验中,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郭永怀的努力下,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告别妻子回到青海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做准备工作。12月4日,由于发现了一条重要的线索,郭永怀带着研究数据从青海基地连夜乘机赴北京汇报,根本不顾同事晚上不安全的劝阻。长达几个小时的飞行,飞机即将降落在北京机场。突然,飞机在400米高度失去平衡,开始剧烈晃动,随后猛地坠落起火。搜救人员在附近的玉米地里找到了一架小飞机的残骸和10几具面目全非的尸体。警卫人员辨别出了郭永怀的尸体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抱在一起,用血肉之躯把装有研究数据文件的公文包把放在胸前,完整地保护了下来,顿时跪地大哭。那天周恩来总理正在中南海会见外宾,当秘书慌忙走进来耳语告诉他飞机失事、郭永怀英勇牺牲的消息时,总理当场失声痛哭。

一周后,《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则简短的讣告。“【新华社十一日讯】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郭永怀同志,因不幸事故牺牲,终年五十九岁。郭永怀同志在从事的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了贡献。”至于他做了什么不能说,也没有人知道。就在郭永怀牺牲的第二十二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

高山仰止,永远怀念。郭永怀以赤子之心报国,为中国的力学事业、国防科技事业、航空航天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1968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斯人已去,风范永存,这么多年来,大家仍然深切缅怀着郭永怀同志。在他的家乡以及他生前工作过的地方,都建有他的纪念馆和雕像。


郭永怀、李佩一家人(网络图片)

李佩,中国共产党员,著名语言学家,中国早期回国专家。生前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英语教授等职务,先后荣获“中科院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学院教书育人特别贡献奖”等荣誉。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1951年,李佩受康奈尔大学语言学系系主任Shadack教授的邀请,给准备派作外交官的美国学生上中文课。1956年10月,妻子李佩与丈夫郭永怀带着女儿郭芹历经周折从美国回到了祖国,担任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中关村西郊办公室副主任。1961年,李佩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英文。郭永怀日理万机忙于科研,经常出差,习惯了他说走就走的工作方式,只知道他是在做重要工作。郭永怀接受钱学森的邀请,研制“两弹一星”的伟大工程,李佩则进入中国科学院大学,担任英语教授。

1966年“文革”开始,郭永怀因承担重要工作而受到特别保护,但李佩未能幸免。留学美国的经历让她成为“美国特务”在单位接受审查。1968年12月5日,丈夫郭永怀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处理完郭永怀的后事,李佩仍然在单位接受审查。初中毕业的女儿郭芹自愿回到吉林白城插队的地方。1970年初,李佩随中国科大迁到了合肥,留下因生病在家休养的郭芹一人在京。从1970年到1973年底,她在科大接受隔离审查,监督劳动,不能工作,来往的信件也要被检查,只是没有人贴她的大字报。1974年,中国科学院各所外派留学人员集中到科大培训英语,李佩在饱受造反派不公正对待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为最早两期出国人员培训班教授英文。在老领导郁文的过问和关照下,1976年暑假李佩奉调回北京。1978年,李佩白手起家组织创办了中科院研究生院外语教学部。她编写的英语教材荣获国家优秀教材奖。她还举办了国内首期应用语言研究生班,为该学科在国内正式建立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并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1997年,由李佩领导主编了我国第一套研究生英语教材,此时她已经70岁了,依然喜欢站在讲台上,给博士生上课。李佩80岁时,又创办了中关村大讲堂,传播语言文学;90岁时带领众人翻译《钱学森文集》。活到老学到老,说的就是李佩老师。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李佩先生就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即使在十年动乱

中遭受到隔离审查等不公平对待,也没有放弃对这一信念的追求。1980年12月,先生终于夙愿以偿,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她将自己著书所得的200元稿费全部交作了党费。

2003年、2007年、2013年,李佩先生分三次将全部积蓄和郭老遗物赠予了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和中国科技大学。2003年9月18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5周年校庆之际,李佩先生将郭永怀先生荣获的、由515克纯金制成的“两弹一星”元勋金质奖章,捐赠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永久保存。2008年,李佩先生又将毕生的60万元积蓄,分别捐献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科院力学所设立的郭永怀奖学金。

2017年1月12日1时26分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逝世,享年99岁。2018年7月19日,为纪念李佩在语言学方面做出的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发布公告,将编号为212797号的一颗小行星永久命名为“李佩星”。

李佩先生的一生虽然遇到过很多的困难挫折,可她并没有放弃。她不图名利,一直用坚强的意志,将自己的心血与汗水,毫无保留地贡献给科学事业,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她这一辈子太值了。2019年,在首都北京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建起了李佩先生纪念馆,那里陈列有李佩先生生前的照片、书籍、音乐教材等很多物品。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