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上月发布了《1964年,邓小平阻止毛主席参加会议,刘少奇:参加可以,但别发言》一文到“覃仕勇说史”上,文中讲到: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即将在1964年12月21日开幕,为了开好这个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提前了几天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主要围绕“四清”和“五反”的工作做总结,时间定在了12月15日开始举行,由刘少奇主持。

刘少奇和邓小平都觉得毛主席年纪大了,而且这个会不那么重要,就劝毛主席不要参加了。

这事,惹得毛主席很不高兴。

毛主席最终不但坚持参加了这个会议,还对刘少奇主持制定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做了大刀阔斧的修改,将内容由原先总结出的17条扩展到了23条,简称《二十三条》。

该中央工作会议连开了四天,在18日结束。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如期举行,全国人民代表云集,北京热闹非凡。

必须说一下,每年的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生日。

但毛主席本人并不喜欢“做寿”。

早在1943年的12月26日,是他的50岁寿诞。当时,党内很多同志都早早就酝酿为他祝寿,并提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想法。

其中的中央宣传部部长何凯丰还正式向他本人做了报告。

毛主席的答复很简单:

“生日决定不做。做生日的太多了,会生出不良影响。”

如果说,他给何凯丰的答复只是一时的决定,那么,到了1949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闭幕时,他在作总结讲话时,已经考虑成熟,把“不做寿”当成了共产党人的纪律来要求大家,专门提到了关于党委会的十二条工作方法的问题。

其中的第十一条,明确要求

“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制止歌功颂德现象。”

这次讲话,后来以《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为题编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时间过来到了1963年,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的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认为“人生七十古来稀”,纷纷提出要为毛主席庆祝七十大寿。

毛主席的态度仍然是:

“现在不搞,今后不搞,永远不搞。”

谁也没有想到,1964年12月26日,毛主席却破天荒地在自己生日这一天设宴请客。



宴会就设在人民大会堂一一八厅,一共三桌。

受邀人员有中央领导人、劳动模范、科学家和身边工作人员聚会。

毛主席强调说:“今天不是祝寿,是我拿自己的稿费和大家聚一聚,也算是实践‘同吃、同住、同活动、同学习’这‘四同’一回吧!”

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陶铸夫妇、李富春及胡耀邦等人来得比较早。

毛主席朝他们挤了挤眼,说:“我们耐心等一等哈,后面还有重要的客人要来。”

在等待的过程中,毛主席自顾自地唠叨开了,他说:“罗长子和东兴同志一直嚷嚷着要我请客,好嘛,请就请,今天我就请大家吃一顿好的。李敏想要跟来的,我对她说了,你没有下乡,你没有资格出席这个宴会。李讷下去搞‘四清’了,是有资格的,但她不在北京,哈哈。”

看得出,毛主席的心情不错。

宾主正在说笑间,毛主席说的“重要”的客人来了。

他们是正在参加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钱学森、邢燕子、董加耕、陈永贵。

钱学森是科学家,中国导弹之父。

邢燕子则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带头人。

董加耕为江苏劳模。

陈永贵是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

这四人都是平生第一次走进了中南海,心情未免紧张。

尤其是陈永贵、邢燕子、董加耕这三个,他们都是从农村来的,拘谨之情,可想而知。

毛主席因此首先隆重招呼他们三个,在和陈永贵握手时,笑着夸赞他是“农业专家”。

落座时,也特意邀请他们四个人和自己一桌,另外还有陶铸夫妇、罗瑞卿、谢富治和汪东兴几人同桌作陪。

其他客人则分坐另外两桌。

李富春坐在毛主席身后那一桌,背对着毛主席。



服务员上菜时,毛主席突然扭头对李富春说

:“你们是不是在搞独立王国?有事情都不同我讲了。”

大家听了毛主席这一句话,面面相觑,一下子心事重重起来。

毛主席说完,若无其事地招呼大家吃菜,并大声称赞了钱学森不要稿费,大公无私。

整个宴会上,毛主席侃侃而谈,妙语连珠。

但客人们一个个都紧张而困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这之后一年多,“文化大风暴”就来临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