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1日,镇江高丽山一处叫“韦岗”的 地方,建成了一座“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
当时的镇江市长高德正,邀请了江渭清、惠浴宇、管文蔚、沈达人这些曾经担任过新四军重要工作的老领导揭幕。
在《新四军军歌》声中,围罩着纪念碑底座的红绸缓缓揭开。
陈毅元帅的《卫岗初战》,和粟裕大将的《韦岗初胜》,被镌刻在底座上。
陈毅《韦岗初战》
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粟裕《韦岗初胜》
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
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
陈毅元帅被称之为“元帅诗人”,意思是十大元帅几乎都写过诗,写得都还不错,但公认写诗最好的是陈毅。
《韦岗初战》这首诗,是一首祝捷诗,读后令人深切感受到当年新四军抗日的艰难和胜利的喜悦。
这是一首公认的好诗,多年后,这首诗还入选过中学语文课本。
然后,就在创作完这首诗之后,陈毅元帅的诗歌开始出现了两极分化。
距离战场越近,元帅的诗就越好,文学价值就越高。
距离战场远了,诗歌的文学水平就不稳定了。
简言之,陈毅诗歌的高低水平,取决于战场的距离。
01
陈毅诗歌的巅峰,是《梅岭三章》。
1934年8月,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战场,陈毅亲赴江西兴国老营盘督战。
一颗敌弹打过来,贯穿右胯,碎骨卡在腹腔,血流如注。
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苏区红军开始长征。由于陈毅的腿上确实没法移动,无奈之下,中央决定让陈毅和项英留守苏区,指挥未转移的同志继续反围剿战斗。
留下,就是九死一生。虽然如此,但陈毅毫无怨言,只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把苏区医院唯一的那台X光机调过来,给自己拍个片子,把腿里的碎骨取出来。
他说,整天躺在床上,怎么指挥战斗呢?
于是周恩来立即把已经打了包的X光机拆开紧急送过来,并安排好发电机,让后方医生给陈毅做了手术。
手术后的陈毅,和项英整编1.6万留守部队继续战斗,次年5月,中央苏区全部失陷,国民党军用20余万人的兵力拉网式排查。
当时,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在广东乐昌被俘叛变,诱骗北山游击队员带路,交通站长何长林中计暴露陈毅行踪。
眼看叛徒就要带兵摸过来了,千钧一发之际,哨兵发现“红军战士”军装下露出粤军绑腿。
陈毅秘书宋生发急报:“龚楚眼神飘忽,腰间手枪未褪保险!”
陈毅当即焚毁文件,率部冒雨跳崖转移。
跳崖是逃脱了,但腿伤又复发了,1936年冬,陈毅被国民党五万多军队重重包围在赣粤交界的梅岭山区。
陈毅右腿枪伤化脓,高烧不退,断粮七日,战士们嚼草根充饥,
很多次,国民党的搜索队都已经到了他的藏身的山洞附近,机枪扫射灌木,火油泼向枯草。
陈毅和警卫员张德胜感觉最后的时刻就要到了。
他突然文思泉涌,拿出油布包里的笔,在自己的衣底布片上写起诗来: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这些诗句,写在焦土味弥漫的岩洞里,写在低矮冰冷的荆棘丛中,饥渴难耐,伤口肿痛发炎,反而让陈毅的诗兴勃发。
最危急时,他将诗稿交给张德胜:“我若牺牲,务必交给党中央。告诉同志们,革命的火种灭不了!”
这些诗,真正就是就是“绝命诗”了。
写完陈毅就想到英勇就义了。
就在这时,有了转折。红军游击队千辛万苦坚持到了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了。
国民党部队撤了围,确认安全后,陈毅拄着木棍,走出山林。
五年后,陈毅在梅岭写的绝命诗在《新华日报》发表。看到“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如此精彩豪迈的诗句,郭沫若大受震撼,挥泪题跋:“此真铁血凝成之诗史!”
可以说,《梅岭三章》,盖过了历史上所有的战争题材诗歌。
02
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项英、陈毅奉命整编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组建新四军。
组建后的新四军,项英是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后改为东南局)书记兼任军分会书记,陈毅任副书记兼职第一支队司令员。
陈毅比项英小了3岁,更有闯劲,并且在重大问题上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项英三年游击战依托山岭,不看好平原。但陈毅很有战略眼光,认为“东进北上”才能发展壮大。
前排右二粟裕,右三陈毅
1938年,新四军遵照中共中央指示,东进苏南,新四军第1、第2支队开始了挺进茅山,创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进军,为了解敌情,陈毅组建了先遣支队,深入苏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
先遣支队由第1、第2、第3支队抽调部分团以下干部和各支队的侦察连组成,共400多人,第2支队副司令员粟裕为司令员,第1支队第1团政治主任钟期光为政治部主任。
先遣支队出发后,一边进行侦查敌情,一边肃清汉奸敌特,摧毁伪政权,帮助恢复地方政权。
在镇江和句容的交界处,粟裕发现了一个叫“韦岗”的最佳伏击点,果断决定在这里伏击日军车队。
6月17日晨,伏击战打响,半个小时结束,先遣支队计毙敌15人,伤敌10余人,击毁敌军车4辆,缴获短枪10余支、日钞7000余元和手枪、军刀以及车上全部物资。
韦岗伏击战是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抗战的第一仗,首战告捷,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江南军民的抗敌热情,意义十分重大。
接到捷报后,陈毅司令员非常开心,作了一首七律:“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此诗前两句,后来在1977年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毅诗词选集》时,改为“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
这首诗的水平,是非常高的。
但这首《韦岗初战》之后,陈毅的诗歌水平开始有了起伏。
1938年10月,陈毅只带着几个警卫战士,到长江附近,冒险去侦察敌情,最终将扬中作为发展基地。
到了1939年初,新四军一举攻克扬中,夺下了这个重要的“江中跳板”。
他非常高兴,一下子写了三首捷报诗:
其一、《长江跳板》:“滔滔江水向东流,北渡如何得自由?立足扬中无限好,贾团狡猾不须忧。”
其二、《政治跳板》:“地利天时好,人和更不同。古今皆有训,中外亦相通。北斗能高照,孤军定落空。太平民主化,意义具双重。”(注:扬中古称太平洲)
其三、《知己知彼》:“长江跳板稳如山,众寡悬殊不等闲。自古能兵怀远略,迄今善战更高瞻。遵循马列无穷力,依靠人民哪畏艰。灭敌反顽联二李,老三老二又何难。”
这时候,陈毅的诗词水平虽然大幅下降,但写出来的东西也还行吧。
很快,收复江都后,第一支队的规模由此不断壮大。这时候,中共中央为新四军确立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
此后,陈毅、粟裕开始越来越多的合作,新四军继续发展,人马增多,地盘不断扩大。
陈毅的诗歌水平,开始出现大幅度的下滑,比如1946年的《还乡队歌》:“......幸我跑得快,没有搅在内。凡事求稳妥,你看对不对?”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0月,中央把粟裕分给了陈毅,两人搭档,陈毅负责政工,粟裕负责军事指挥。
在粟裕的指挥下,发起了鲁南战役,大获全胜,歼敌5.3万。
捷报传来,陈毅开怀大笑,写了一首捷报诗:
《鲁南战役》
快速部队走如飞,印缅归来自鼓吹。鲁南泥泞行不得,坦克都成废铁堆。
从鲁南战役开始,粟裕成为了陈毅部队的指挥员,打仗的事情再没有让陈毅烦过心,陈毅后来写的诗歌,慢慢一言难尽了。
03
新中国成立之后,陈毅元帅依旧诗兴常发。
1956年4月,《乘车过雪峰山》:“昆仑雪峰送我行,唐古雪峰笑相迎。唐古雪峰再相送,旭角雪峰又来迎。......”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陈毅元帅欣喜之下,写了一首捷报诗
《火箭·咏原子弹》
你有原子弹,我有原子弹,大家都有弹,协议不放弹。
陈毅元帅认为应该把他觉得好的诗汇总一下,请诗词大家的毛主席帮忙润色一下,为汇集成诗册做个准备。
毛主席看了诗稿后,回了陈毅一封信:
主席认为陈毅同志的诗写的极好,但自己和陈毅一样还没入门,想润色的话,可以去找剑英和董老。
从《梅岭三章》的绝命诗,到《韦岗初战》的捷报诗,再到《火箭》的和平诗。
艰苦岁月时期的文学感染力,确实要比和平岁月的震撼人心,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有机会,请你来镇江的韦岗看一看:
这座不高的小山岗,像不像一个中国战争的分水岭,
山的一面是悲壮的浴血烽火。
山的另一面是欢腾的走向胜利!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