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则“冷知识”,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有一首贯穿几代人童年、通行全国各地的童谣——“小皮球,架脚踢(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唱得居然是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故事。
“小皮球” 指的并非是玩具,而是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因其外形似球形,故而称其为小皮球,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 “邱小姐”。
而 “架脚踢” 则是指罗布泊试验场上的一座 102 米高的铁塔。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并非采用空投的方式引爆的,而是放置在这座铁塔上进行塔爆试验。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给人民创造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1955 年 1 月 15 号,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扩大会议,提出了建立和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毛主席说:“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从此中国核工业的发展拉开大幕。经过选址勘察,核试验基地选定在那片被称为 “死亡之海” 的罗布泊荒漠。那里几乎寸草不生,唯一生长着名叫 “马兰” 的小花儿,美丽而且生命力顽强。因此,核试验基地又称 “马兰基地”。
“马兰开花”,并不只是指马兰花开花,而是指在马兰基地 “开花” 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而 “二十一” 指的就是第 21 试验训练基地。
搞原子弹不仅要有试验基地,还要有研制、试验、生产基地。
1958 年,党中央决定在青海金银滩建立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 国营二二一厂。
1958 年的冬天,金银滩草原上演了一幕史诗般的迁徙。1279 户 6700 余名农牧民备鞍打马,为了核事业让出了世居之地。从此,草原千百年的沉寂被打破,金银滩从中国地图上神秘地消失了 36 年。
同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来到此地,以三顶帐篷起家,挖土方、盖厂房、修铁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对外称 “青海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均诞生于此,故这里被誉为中国原子城。
我国的原子能事业就在这样艰苦条件下正式启动。
在 221 基地建设初期,面对平均海拔 3200 米,一年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的高寒缺氧艰苦环境,建设者们没有吓退叫苦,而是充满战天斗寒的豪情 ——“头顶烈日,明月作营帐,饥餐沙砾饭,笑谈渴饮苦水浆”。
基地建成后,大批归国精英与国内科技骨干、技术工人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奔赴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第一线。王淦昌、郭永怀、邓稼先、于敏…… 金银滩草原见证了无数科研专家的事迹。从事核武器开发的中国科研专家用无比的热忱和无私的奉献静待着原子弹的出世。
当时因为粮食紧张,加上超负荷工作,他们大都身形消瘦,甚至营养不良,却凭借着一股精气神,用青春、热血和聪明才智谱写了一部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的壮丽史诗。
终于,“小皮球” 带着无数攻关人员的心血,从 221 厂出发,运往远在 2300 公里外的马兰基地。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下午 3 时整,一声巨响响彻西北戈壁,万米高的蘑菇云腾空升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一声 “东方巨响” 震惊世界,震碎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自此中国跨进了核大国行列,“小皮球” 也被亲切地称为 “争气弹”。
“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 据说就是当年参与核试验的人员所创,为了庆祝试验的成功,但是又要做好保密工作,故而将当时使用的密语,加入到儿歌里,唱遍大江南北。
数以万计的无名英雄,还有那段波澜壮阔却不为人知的过去,被留在 “马兰基地”,留在 “金银滩”,浓缩在这一曲儿歌中……
它是一首儿歌,但又不只是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