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梅书华)3月28日上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多功能厅,13位人工心“心友”集结于此,这场以“心弦重启,跃动新生”为主题的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手术开展三周年纪念活动在此开展。据悉,三年来,南京市第一医院已完成近80例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这项技术在心脏移植供体紧缺的大背景下,成为晚期心脏病患者的“生命之盾”。


“这是我重获‘心’生的第三年。”肖先生是南京市第一医院首例“人工心脏”手术患者。他清晰地记得2022年3月12日的那场手术,术后4个小时,他完成了拔气管插管,再次睁开眼睛,感受生命的重启。肖先生回忆,当时他已经是“终末期心脏衰竭”,药物治疗的作用已不大,幸运的是,他成功植入了人工心脏,并在7个月后等到了合适的心脏供体,完成了心脏移植手术,如今,肖先生回到南京市第一医院,拿起话筒,为各位病友传递信心。

记者发现,现场的每一位“心友”都背着一个包,原来,人工心脏需要定期充电,背包内装着电池,电池通过一根经过腹部皮下隧道的细电线与人工心脏连接起来进行充电。而肖先生却是“轻装上阵”,2024年1月,他接受了人工心脏植入手术,背包背了8个月后,他给自己做了一件贴身马甲,将电池、电线等部件嵌入马甲,隐藏其中,不仅方便了出行,也避免了他人询问的尴尬,他还将这个小发明分享给了更多的“心友”。

提起这场人生变故,肖先生有些懊悔。他回忆,这其实源于一场“小感冒”,他当时没有太在意,拖了几天后,发现自己走路开始喘,力不从心,才去医院就诊,没想到,已经发展为暴发性心肌炎,后续症状越来越严重,需要心脏移植,最终,是人工心脏救了他。

“心脏移植供体短缺为最大瓶颈。传统心脏移植对供受体配型和体重等要求严格,而人工心脏不受此限制。”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陈鑫教授介绍,作为心脏移植的替代方案,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左心室辅助装置)已实现技术突破,核心优势在于无需等待供体,且避免了移植后需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

近年来,人工心脏(左心室辅助装置)发展迅速,我国已经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装置,可以供临床使用。如今,国产人工心脏装置以90克重量创下“全球最小”纪录,陈鑫表示,医工结合也正在助力人工心脏的发展,未来有望将其缩小至50克,可惠及儿童,帮助更多患者重获“心”生。

(医院供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