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少年筑梦行
开栏语:
在常州市的广袤乡镇,乡村学校少年宫如繁星点点,照亮了乡村少年的追梦之路。这里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梦想的摇篮。精品社团如雨后春笋,孕育着乡村少年的无限可能。
即日起,常州市文明办联合现代快报推出“乡村少年筑梦行”系列报道,聚焦常州“青苗计划”的生动实践,深入挖掘乡村学校少年宫精品社团的独特魅力,讲述那些关于勇气、坚持与成长的故事,展现常州乡村学校少年宫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
少年宫的石锁课:乡村孩子的力量与梦想
“腰要稳,眼要准,石锁才能玩得神!”在常州市金坛区罗村小学,无论是体育课还是大课间,孩子们人手一把石锁,在操场上尽情挥洒汗水,不仅锻炼了身体,更将这项省级非遗项目——金坛石锁,传承得有声有色。
地处金坛西部乡村的罗村小学,虽然资源和条件有限,但学校立足本地特色,以金坛石锁为切入点,将石锁课程引入乡村学校少年宫里,用非遗赋能教育,为乡村孩子的成长撑起了一片新天地。
石锁舞动,非遗项目进校园
3月,温暖的阳光照射在罗村小学的操场上。一群身着红色社团服的学生,手持石锁,在社团老师余国勇的指导下,练习着各种石锁动作。
抛锁、接锁、横转,甚至双花、捞豆腐等高难度动作,孩子们做得有模有样,一把把石锁在他们手中上下翻飞,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这不仅是体育课的日常,更是罗村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石锁课程的生动写照。在这里,石锁不仅是锻炼身体的工具,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承载着乡村孩子的力量与梦想。
石锁文化源远流长,相传起源于唐代军营,后流传于民间,演变成一项集力量、技巧、健身于一体的传统竞技项目。金坛石锁始于唐代,盛于清末民初。
罗村小学的石锁课程,始于2019年秋学期,在金坛区石锁运动协会的指导下,石锁运动正式进入校园。学校充分利用体育课、大课间和课外活动时间,让农村娃在玩中学、学中练,不仅找到了自信,更让传统非遗项目焕发了新的生机。
金坛区石锁运动协会会长王柏松作为石锁市级非遗传承人,对石锁进校园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学校是实现非遗传承的最佳场所之一,通过石锁进校园活动,可以让这项运动在孩子们身上延续下去。”王柏松说。
少年成长,强健体魄与心灵
在社团老师和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孩子们对石锁运动充满了热情,每周的少年宫石锁课成了他们最期待的时光。
“因为一年级孩子力量有限,我们从二年级开始教学生玩石锁。”余国勇介绍道,“目前每周有一节石锁体育课,每天下午大课间,全校学生还会一起做石锁操。有些特别喜欢石锁的孩子回家还会带着家长一起锻炼呢!”
尽管刚开始时,孩子们的动作并不熟练,甚至会因失手而让石锁掉落在地,但他们从不气馁,而是互相鼓励,再次尝试。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的石锁技艺日益精进。五年级的李雨彤已经能够熟练地做出双花等动作,她告诉记者,石锁已经成了她的特色才艺,每当给家人或亲戚展示时,都能收获满满的赞美和成就感。
同样就读于五年级的叶泽文和娄钰彤也分别表示,自从练习石锁之后,自己的力气变大了,专注力也得到了提升。
对于二年级的吴付满来说,石锁是她在新环境中的一份特别礼物。作为外来务工子女,她第一次接触石锁时便爱上了这项运动。“我觉得玩石锁很有趣,练习了之后我才发现了自己力气很大,55斤的石锁我都能拎起来。”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孩子们的体能上,更在他们的性格和心态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们学会了坚持与合作,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
梦想腾飞,打造广阔新天地
罗村小学作为一所乡村小学,资源和条件相对有限。然而,学校并没有因此放弃为孩子们提供优质教育的机会。相反,学校立足本土特色,将金坛石锁这一非遗项目引入乡村学校少年宫,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
罗村小学校长霍建春告诉记者,学校建有石锁广场,展板上都是对这个非遗项目的介绍。除了传承非遗文化外,学校还通过石锁课程提炼出了“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石锁精神。这一精神与学校“做一个自信的人”的办学理念相辅相成,激励着孩子们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得益于这一课程,孩子们经常参与各种形式的表演,他们手持石锁,在舞台上展现出自己的风采。无论是单人表演还是团队协作,他们都能够出色地完成每一个动作,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少年宫的石锁课程已经飞出了校园围墙,孩子们成为非遗的小传承人。他们在各种舞台上展现自我,找到了自信,也为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霍建春表示,通过引入非遗项目等特色课程,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元化、更具特色的教育体验。
如今,在罗村小学的校园里,石锁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石锁在孩子们手中不断飞舞,他们的梦想也在逐渐腾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芒也在乡村教育的田野上熠熠生辉。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敏/文 邹嘉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