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一月有余,我区各盟市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关于落实中小学生每天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的通知》要求,校园体育活动纷纷“加时加量”,推动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以学生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采取课上与课下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练习与竞赛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综合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文化课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
怎样让孩子愿意走出教室?
时间、空间如何安排?
有何新举措?
一起来看各地具体情况
呼和浩特市各中小学通过巧妙统筹体育课、大课间等时间,不仅帮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还在团队协作中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包头市各地各校有效提升体育活动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效果,促进学生在系统、全面的运动项目学习和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中,掌握合理运动技能与方法,帮助学生培养优良学习和生活习惯。
为确保体育活动时间充足,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各中小学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在不增加总课时的前提下,优化课时安排,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1节体育与健康课,高中阶段学校每周至少2节 ,并严禁任何形式的挤占。
察右后旗白音察干第一小学每周安排足量的体育课,全力打造班级专属特色活动品牌,真正实现“一班一特色,班班皆精彩”的独特风貌。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晨间“零点体育”学生到校先运动,30分钟的集体跑操、武术、跳绳、足球等项目唤醒身体机能;课间“微锻炼”利用课间15分钟,眼保健操搭配跳格子、扔沙包等游戏,缓解用眼疲劳;课后“技能拓展”20余项运动课程涵盖搏克、游泳、足球、篮球等传统与现代项目,满足个性化需求。在空间利用上,学校打破场地限制,将走廊、空地打造成“运动金边银角”,武术器械区、AI体测角等特色功能区随处可见,真正实现“处处可锻炼、时时能运动”。
准格尔旗与全国学校体育联盟合作,遴选26所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体育试点改革,全面实施“体育走班制”“全员运动会”“体育趣味课课练”等新兴运动项目进校园。
康巴什区第一小学(北校区)还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赛事,如足球班级联赛、软式棒垒球班级联赛、单项技能测试赛等。学校还推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自主申报挑战赛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与团队协作精神。
兴安盟科右前旗48所中小学结合实际,全面推行“2+3+1”体育活动模式,即每天保障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掌握3项运动技能,开发1项特色体育项目。严格执行“1—2—1”课时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确保每日开设1节体育课,高中阶段每周安排2节必修体育课和1节选修体育课,保证中小学生课间活动时间10—15分钟。
巴彦呼舒第二小学将“体育晨练+长课间活动+阳光大课间+体育课”有机串联。其中,上、下午的30分钟阳光大课间活动为核心环节,通过“基础体能+技能拓展+趣味运动”分层推进,确保学生运动强度与兴趣培养双提升。
阿尔山第二小学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在课堂上,不仅注重体育技能的传授,还强调体育精神的培养。同时,学校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体育教育。
赤峰市各地各校设置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兼顾趣味性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各学校立足场地条件与学生需求,精心设计阳光大课间活动内容,让全员一起参与。
巴彦淖尔市各中小学集体组织跑操、做广播操、篮球操等活动。下午各班级组织跳绳、跳皮筋、投沙包、毽子、拔河、翻花绳、小型对抗赛、接力赛,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确保学生课间能够得到充分的放松和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呼伦贝尔市除广播体操、跑步、跳绳等常规项目,还结合地域特点挖掘滑冰、滑雪等特色活动。各中小学学校还积极筹备班级联赛、周末联赛等体育竞赛,并全面实施体育家庭作业制度,鼓励家长陪伴孩子共同锻炼,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
乌海市海勃湾区各学校在“全面育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指引下,通过科学规划与特色活动,用实际行动为学生创造充足的运动时间“走出去、动起来”,让活力溢满校园。
一场以学生身心健康为核心的
教育变革
正在各中小学校生根发芽
愿每个同学
身上有汗、眼中有光、脚下有力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编辑:吴日东
声明: 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和音视频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在文章下方留言联系我们删除或支付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