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超市货架上各种大大的“零添加”字样会逐渐成为历史,而食品报道中的科学共识和公众认知,仍在为摆平公众的“添加剂焦虑”而不断努力。

01

谣言影响认知

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以下简称“新标准”),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不得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明确禁止食品包装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标签,旨在遏制行业误导性营销,引导消费者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

但随着一些自媒体对于"科技与狠活"的跟风炒作,以及过度强调"天然=安全,人工=有害"的认知,大众对于"添加剂安全"的焦虑已经被放大。

即便合规添加剂经严格评估,但公众仍普遍认为"零添加"更安全,这种认知偏差自然带来了消费场景中的情绪驱动。

这种心理使得即使食品报道中反复辟谣,谣言仍能通过社交平台快速传播。因此,媒体需要超越简单的政策解读,弥合科学共识与公众认知的巨大鸿沟。

“零添加”式的营销,充满了套路。最典型的譬如,某款饮料标签上写了“不添加蔗糖”,但其实蔗糖只是“糖”的一种,同时果汁中本身含有大量糖分,因此这类产品所声称的“不添加蔗糖”,绝不等于产品中不含有糖,从而容易误导公众;还有的声称不添加某单一品种的食品添加剂,但却在标签中标出另一种添加剂,对食品专业知识不够了解的消费者,完全意识不到其中猫腻,也就很容易被误导,糊里糊涂购买一些名不副实的食品。

——新京报快评《"零添加"禁令,对擦边营销说“不”》

不加遏制,有些场景恐怕不难预想:玩套路的商家,或将赚得愈加盆满钵满;一些良心商家,也可能难以守住底线,“打不过就加入”,选择同流合污。为之埋单的,自然是更多“冤大头”式的消费者。

——安徽时评《终结“零添加”骗局,你的焦虑解除了吗》

02

常见手法影响科普

食品报道如何弥合科学共识与公众认知的鸿沟,是媒体健康传播的关键命题。而科学传播的失效则有可能缘起于一些常见的报道手法。

一眼炸裂的标题党式操作会带给公众深刻的第一印象,但挽回跑偏的第一印象,则要媒体付出更多的代价。




信源单一,场景缺失会让枯燥晦涩的专业术语更加脱离生活,数据化表达旨在降低认知门槛,却也容易成为生硬的技术解释:

2022年8月31日,山丹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对靳某的蔬菜店随机抽取数样蔬菜进行检查,其中就包括郭某种植的小芹菜。2022年10月8日,经甘肃省中轻轻工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有限责任公司检测,其送检的小芹菜中“毒死蜱”残留量为1.08mg/kg,标准指标为≤0.05mg/kg。

2022年12月26日,山丹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将该案件移送山丹县公安局立案侦查。事后,郭某被公诉机关指控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菜店小芹菜检出农药残留量超标,涉事农民卖300斤芹菜被判刑》

据了解,千禾味业的此次风波来源于《消费者报道》近期发布的一篇零添加酱油评测。该杂志向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送检了13款宣称零添加的酱油,但送检结果显示13款送检产品中,12款检出镉,7款检出总砷。其中,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中检测出0.0110mg/kg的镉。镉是一种非人体所需的有毒重金属,长期大量摄入会对身体产生致命伤害。

——《以为是“零添加”却检测出重金属!你可能每天都在吃它》

03

技术+场景复合叙事

要破解食品报道困境,需建立技术解释+消费场景的双轨叙事。

技术层面,媒体应避免堆砌专业术语,转而采用类比和可视化工具。


在场景层面,食品报道需要深度嵌入具体的消费情境,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知识的有效传播。这意味着记者不能仅仅停留在数据的简单呈现,而要将专业信息转化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场景。这种场景化的报道方式,能够帮助消费者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理解专业知识,消除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恐慌情绪。


△图源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新京报记者近日对市场上销售的近百个有“零添加”“不添加”类声称的产品进行统计发现,不同企业或品牌对“零添加”“零蔗糖”“零代糖”“零防腐剂”等有不同解释,多数产品只摘取自己没有添加的成分进行标注与宣传。“零添加”并非消费者理解的不添加食品添加剂,“零蔗糖”也并非真的没有糖。

——新京报《“零添加”食品四大乱象调查:多款产品标签暗藏“雷区”》

食品报道的责任不仅是传递信息,更要构建公众的“食品安全认知免疫力”。这意味着媒体需主动拆解谣言的心理机制,最终目标不是否定公众的恐惧,而是赋予其科学辨别的能力,教会他们“如何判断”,才是媒体能做的最好科普。

校对 | 李立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