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7年,郭子仪过70大寿,全家都来给他祝寿。得知儿媳升平公主没来,他匆匆把儿子五花大绑,进宫向皇帝请罪。唐代宗腾地站起,紧紧握着他的手:“使不得,使不得。要不是你,哪还有李家的天下?”
他却大气不敢出,只伸手指了指身旁的儿子郭嗳:“请皇上降罪,尽管教训他!”
代宗一脸无奈地瞪了一眼升平公主,又转头望着郭子仪:“升平娇蛮无礼在前,我已经教训过她了,爱卿就不要再追责郭嗳了。”
听到这话,郭子仪才敢抬手轻轻擦去额上的绵密细汗,反复作揖谢恩。
他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居然连皇帝都如此敬重他?
而清朝重臣曾国藩每每说起他,也是一脸崇拜的样子:“到老我也要成为他那样的人。”
郭子仪20岁就以武举人的身份,进入国家公务员行列。
此后30年,恰逢天下太平,郭子仪空有一身好武功,却几无施展的舞台。
眼看就要平平无奇地迈入花甲之年,突然一场暴乱,让58岁郭子仪终于迎来露脸的机会。
郭子仪不负众望,一出马就斩杀叛将周万顷、高秀岩等人,接连收复失地,最终平定叛乱。
他也因功被封代国公,连皇帝都打算亲自去迎接他凯旋归来。
却在这时,半路杀出个宦官程元振。此人心胸狭隘,专门陷害忠良。
为扳倒郭子仪,程元振曾多次捏造谣言,暗中谋害他。
郭子仪好不容易平定安史之乱,举国欢庆。
程元振居然以“功高震主,不好控制”为由,让郭子仪一下子丢了官职,成为修墓人。
要是换作一般人,估计早就寻思着如何报复,或找机会洗清莫须有的罪名。
但郭子仪毕竟阅历丰富,脸上看不出一丝的愁云。
他就像个没事人一样,该吃吃,该睡睡,每天按时打卡干活,乐呵呵地去帝陵修墓。
直到唐代宗问起,他才把上任皇帝唐肃宗给他的诏书敕命千余篇,一字不落地抄写上缴。
代宗一一查阅后,才不好意思地跟他道歉:“郭老将军,真是对不起呀,是我错怪了你,以后再也不怀疑你了。”
至此,朝廷才还郭子仪一身清白。
事实上,郭子仪一生起落不定,不仅受到过宦官小人的怀疑和诽谤,也曾被同事猜忌和排挤。
盛唐时期,百姓大都安居乐业,没经历过什么战争,更对如何解决战乱没有任何头绪。
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伊始,朝廷打算启用郭子仪。
谁知,诏书早就下发了,太监鱼朝恩竟敢偷偷按下不发,硬是拖了大半个月,郭子仪才收到朝廷任命。
郭子仪在相州围困安庆绪时,史思明前来救援,最终郭子仪不敌被迫退守河阳。
这一场败仗,并不完全是郭子仪的错。
实在是环境不利,郭子仪和李光弼首尾难顾,而太监鱼朝恩作为监军,根本不会指挥战斗。
可不管如何难对付的敌人,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都拼命还击,力挫叛军逆贼。虽说暂时失利于敌,但局势并没有变得更坏。
众将领纷纷回朝汇报战况时,鱼朝恩趁机把相州的失败全都推到郭子仪身上。
毫无意外,郭子仪又被剥夺兵权,革职查办了。
可奇怪的是,郭子仪明知鱼朝恩一而再,再而三地针对自己,最后还是跟他成了好朋友。
郭子仪出兵叛乱期间,他的祖坟被挖。
朝廷上下都在传是鱼朝恩干的,可郭子仪一直都没找过鱼朝恩算账。
或许是出于好奇,也可能是试探郭子仪的胸襟气度。
后来鱼朝恩终究是找了个机会,邀请郭子仪一起去逛寺庙。
别人都劝郭子仪不要去,要去的话就多带点护卫。
对于他人的善意提醒,郭子仪压根就没放心上。
他只带了一个随从,就轻轻松松地赴约去了。
这样一来,倒是鱼朝恩感到惊讶了。
他围着郭子仪左看右看,前后瞅了又瞅,一脸狐疑道:“这么少人?”
郭子仪似笑非笑地摸了一把白胡子,便云淡风轻地把别人的议论都告诉鱼朝恩。
紧接着,郭子仪半开玩笑半认真似地说道:“倘若传言是真,鱼总管有命在身,我等又岂能抗命?人少还方便你动手咧。”
听到这话,可把鱼朝恩感动得热泪盈眶:“也只有您郭老将军,才能如此坦荡真诚呀!”
经此一事,鱼朝恩再也没给郭子仪下过绊子。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名将李光弼,年轻时也和郭子仪实力相当。
但在名利荣誉面前,李光弼远没有郭子仪那样的轻松自在。
他们身为同事,但都好强,彼此不怎么对付。不是你瞧不上我,就是我看不起你。
不曾想,郭子仪有一天居然成了李光弼的直接领导。
李光弼想想都觉得心里憋屈,为避免尴尬,他决定和郭子仪摊牌。
“我情愿一死,只求你赦免我的妻儿子女。”
郭子仪也没想到李光弼居然会如此重情重义,他赶忙放下手中军务,抱着李光弼的臂膀,任凭住眼泪在眼珠子里打转:
“如今国家遭逢乱事,连皇上避难去了。若没有你的协助,我怎么能够出兵打仗呢?现在哪里是心怀私怨的时候呀!”
李光弼闻言,不禁为自己的胡思乱想感到羞愧不安。
他只好重重地点头:“任凭将军吩咐,末将一定全力以赴。”
俩人从此尽释前嫌,合力守卫国家安宁,并成为唐朝的中兴大臣。
此外,郭子仪也很善于处理各种关系。
当时有个叫卢杞的官员,长得特别丑,而他偏偏很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
若是谁敢嘲笑他的长相,他一定会寻机报复。
郭子仪发现这一点后,便记在了心里。
一次,卢杞到郭府拜访。郭子仪赶忙让府里的女眷女仆都躲起来,他则郑重地接待了卢杞。
此后卢杞升官后,果然没有为难郭子仪,但对曾经嘲笑过他的人,他都没有轻饶。
郭子仪戎马一生,做事有张有驰,朝廷内外都颇得人心。
有句话说得好:“既在水中,要做活鱼。”
郭子仪自始至终,都很注意维护与皇帝及朝廷的关系,尽量不给自己和家人留隐患。
郭子仪70岁生日那天,皇家出身的儿媳升平公主,没有去给他拜寿。
儿子郭嗳过意不去,但又没胆量教训老婆。只好借酒壮胆,和媳妇理论理论,岂知升平公主根本不吃他那一套。
夫妻吵起嘴来,郭嗳终于扬手给了升平一个嘴巴子。
升平公主立即哭着回皇帝老儿身边告状,郭子仪得知后,连饭都不吃,都叫人把郭嗳给绑了。
所幸皇帝念及郭子仪的功绩,感激地说道:“爱卿就是我们大唐的再造功臣,大唐要感谢你才对。小夫妻闹点矛盾,就不要管他们了。”
虽然皇上嘴上不说,郭子仪回家后,仍当着升平公主的面,狠狠教训了一番儿子。
郭子仪虽为武将,但却深谙人性,有能力,能屈能伸,能应变会自保,始终在名利场中游刃有余。
一直被人们推崇备至的晚清政治家曾国藩,十分崇拜他,并把郭子仪敬为学习的对象:“我年轻时做我自己,到老一定要做郭汾阳。”
而曾国藩也的确和郭子仪一样,善始善终并荫及子孙。
但总的来说,还是郭子仪更胜一筹。
他活到了85岁,备受后人敬仰。
当代文学家南怀瑾先生,都忍不住称赞郭子仪:“他是历史上‘福禄寿考’俱全的第一人”。
诗圣杜甫曾有一句名言:“武有郭子仪,文推李太白。”
正是这一句诗,让人浮想联翩,很多人都把李白和郭子仪联系到一起。
有很多人写了李白和郭子仪曾有过彼此救助对方的故事。
可事实上,李白和郭子仪互救,并无史实记载。
只能说人们对于“知恩图报,与人为善”的追求与传承,始终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