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河南生态本底最优、城乡融合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淅川如何争先城乡融合和乡村全面振兴?

近日,在河南南阳淅川县《渠首大讲堂》(第四期)主题学习报告会上,三农学者、老杨会客厅创始人杨建国应邀作专题讲座。杨建国以《扛牢“渠首”担当深化“两山”理论转化淅川路径,锚定“四高四争先”打造城乡融合乡村全面振兴样板》为主题,从全国大势与淅川使命、淅川路径与短板剖析、差异化争先建议、总结展望四个方面进行讲解。


“淅川命题”!

日前,河南省委书记刘宁到淅川县调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管理运行,强调要站在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加强水源涵养和水质保护,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完善防洪减灾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利用,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杨建国总结说,本次调研,围绕南水北调国家战略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出了“四个安全”与“两个行动纲领”,进一步明确了淅川的发展方向和关键使命。

从全国乡村振兴的角度来看,当前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在国家层面,“城乡融合”“生态振兴”“三产融合”成为政策重点;在河南层面,“四高四争先”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可以说,片区化理念、城乡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方法论。

淅川,作为河南生态本底最优、城乡融合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已经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杨建国说,围绕“淅川命题”,从“守井人”的责任出发,淅川不仅要守好水源、护好生态,还要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产业发展等方面探索新模式,真正成为全国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县。

杨建国建议,淅川要以片区化理念示范带动,集成推进城乡融合、三产融合、五大振兴协同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形成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可推广的“淅川路径”。


“四大争先优势

淅川要在乡村振兴上走在全国前列,必须深刻认识自身的独特优势。这些优势是淅川率先破局、争当样板的底气所在。

第一,生态本底优越,绿色发展空间广阔。

淅川坐拥南水北调渠首水源地,是全国生态环境最优越的县域之一。良好的生态本底,为淅川发展生态农业、文旅产业、绿色制造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农业方面,淅川的高山生态环境适合发展高附加值的绿色农产品,如丹江鱼、软籽石榴等,能够在绿色有机农业上形成品牌。文旅方面,南水北调工程本身就是国家级旅游资源,加之淅川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具备打造“生态+文旅”综合体的基础。绿色制造方面,依托开发区,淅川引进和培育低碳、环保型产业,实现经济结构优化。

第二、片区组团发展初具雏形,城乡融合探索先行。

淅川在城乡融合和片区化发展上,已经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中心镇+片区带动”的发展模式。

以“县城—中心镇—片区乡村”为基本框架,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缩小城乡差距。通过果药现代农业产业园等载体,实现县域内要素流动,促进城镇和乡村的产业互补。通过“大邹庄”建设、“大关帝”建设等试点先行,探索片区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淅川路径。这一模式已经成为河南省“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观察样本。

第三、产业基础扎实,乡村经济具备多元化发展潜力。

近年来,淅川围绕生态产业、现代农业、特色制造等方向,形成了一批乡村经济增长点。例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如盛源生态养殖、仁和康源农业等,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农业产业链。特色乡村旅游,依托红色研学游、南水北调精神传承游、历史文化体验游,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壮大,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乡村电商蓬勃发展,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第四、乡村治理能力较强,基层治理模式具备推广价值。

淅川长期以来在乡村治理上注重创新,如:“党建+”振兴模式,将“红色”力量贯穿村居治理全过程,以党建引领开创基层治理新局面,推动村党组织、合作社、社会组织协同发力,提高乡村治理效率。通过“积分制”“数字化”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走出一条具有淅川特色的乡村治理善治之路。移民社区治理经验,为全国移民安置区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做法。


争先城乡融合,淅川做对了什么?

在“四高四争先”引领下,淅川的实践为河南乃至全国提供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第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向平衡的“淅川模式”。

淅川在严守生态红线的同时,探索了一系列绿色发展路径,避免了“要么保护、要么发展”的二元对立:通过生态补偿机制,为生态保护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来源,让保护环境的地方不吃亏,让守着绿水青山的老百姓得到实惠。淅川用实际行动证明,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一项公益事业,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第二、片区化推动乡村振兴的探索。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淅川并没有局限于单点突破,而是坚持片区化发展理念,打破村镇边界,以片区组团推进产业融合、资源整合、城乡协同,实现整体提升。包括以片区化统筹产业布局,推动“农文旅”一体化发展。

淅川坚持“以片带面、组团发展”,按照片区化思维,将资源相近、产业相似、文化相融的村镇进行整合,打造“特色产业+全域旅游+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片区产业链,实现从单个村庄开发到区域联动振兴的跨越。

在片区化发展模式下,淅川围绕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强化品牌塑造,实现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总之,片区化理念引领下的淅川模式,是通过片区化发展模式,淅川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升级的跨越,形成了“产业联动、资源共享、城乡协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层次,也有效促进了城乡融合。

第三,乡村产业振兴与城乡融合的深度联动。

淅川在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产业等方面,探索了“产业联动+城乡融合”的新模式,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条,避免了“产业做了但带不动乡村”的问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