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汇的黄金地带,两座千年古县正悄然孕育着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聊城市县域经济版图上的双子星座,莘县与阳谷县仅相隔20.4公里的地理距离,却因资源禀赋的差异形成了独特的互补格局。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这对相邻县域的协同发展正成为重塑鲁西经济地理的重要突破口。
从地理空间观察,莘县以1217平方公里的县域面积稳居聊城首位,其121.7万的常住人口规模构建起庞大的人力资源库。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这座农业大县的突出优势,德上高速与青兰高速在此交汇,济郑高铁的贯通更使其融入省会城市1小时经济圈。这种立体化交通格局不仅便利了60万吨蔬菜的年外运量,更为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与之毗邻的阳谷县则展现出不同的发展特质。10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70万人口创造出的347.33亿元GDP,彰显着更高的经济密度。作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这里不仅年产16.4亿斤粮食,更依托京杭大运河生态补水工程,形成46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区。张秋金堤闸等历史遗存的修复,使运河文化焕发新生,年接待游客量突破百万的文旅产业,正成为县域经济的新增长极。
两县产业的互补性构成协同发展的坚实基础。莘县121万亩耕地孕育的蔬菜产业集群,与阳谷的铜精深加工、橡胶助剂等工业体系形成工农互哺格局。当莘县的冷链物流体系遇上阳谷的电商服务平台,农产品附加值提升通道就此打通。而阳谷运河沿岸的18个文旅重点项目,与莘县中原现代农业嘉年华的农旅融合项目,共同构建起黄河生态旅游带的重要支点。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正在加速要素流动。规划中的阳莘快速路将两地车程缩短至15分钟,共享的聊城军民合用机场航空口岸,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水资源配置方面,京杭大运河5.56亿立方米的年度补水量,通过跨县域水系联通工程,有效缓解了莘县农业灌溉的地下水资源压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文化层面的融合更具深意。阳谷的武松文化、运河号子等非遗项目,与莘县的伊尹农耕文化、燕塔传说形成文化矩阵。两县联合申报的“黄河故道文化生态保护区”,已纳入山东省文旅融合重点项目库。每年联办的“两河之约”文化旅游节,通过非遗展演、美食地图等载体,成功塑造区域文化品牌,带动餐饮、住宿等消费增长38%以上。
行政管理创新是协同发展的制度保障。两地试行的“飞地经济”管理模式,在省级经济开发区内设立协同发展示范区,实现税收分成、统计指标共享等机制突破。政务服务跨域通办专窗的设立,使企业设立、项目审批等183项事项实现异地办理,市场主体登记效率提升80%。这种制度性创新为行政区划调整积累了宝贵经验。
面对区域竞争新态势,两县协同发展面临多重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使生态补偿、产业转移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郑济高铁经济带的形成,让地处鲁西的县域获得对接中原城市群的战略支点。但也要清醒认识到,产业结构趋同度较高、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足等问题仍需破解。
未来发展规划已勾勒出清晰路径。按照“一轴两翼三片区”的空间布局,以运河文化带为发展主轴,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与新型工业集聚区。计划投资50亿元的莘阳协同创新园,将重点培育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预计到2027年,区域GDP将突破800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55%,基本达到县级市设置标准。
这场县域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不仅关乎两个县域的未来命运,更是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样本。通过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制度壁垒的突破创新、文化基因的融合再生,昔日的省际交界地带正转变为区域发展新高地。这种探索对于破解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