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高浮雕秘戏图纹石棺

穿越千年的雕刻技艺与生活图景

李祖珂



东汉高浮雕秘戏图纹石棺

1969年,在荥经县汽车站附近,一具东汉红砂石棺重见天日。尽管在发现时,棺盖已损,但棺身保存较为完整,在长达2.3米、宽0.9米的石面上,有饮马图、汉阙、单足站立振翅欲飞朱雀、半开门仙女图,秘戏图(接吻图),一幅幅生动的浮雕揭开了汉代艺术与生活的神秘面纱。这具东汉文物,以罕见的亲密场景、神话信仰与市井生活的交融,成为解读东汉社会的一把钥匙。

这座石棺由整块红砂石凿刻而成,棺身四周的立壁面均采用高浮雕刻手法,用简洁明快的线条,雕刻出生动精美的造像,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刻技艺。

在石棺前,雕刻的庑殿式双层楼阁式阙巍然矗立,象征通往仙界的“天门”;棺后朱雀单足而立,振翅欲飞,暗含墓主升仙的期许。

石棺侧面的画面尤为精彩,在其中一面的上部有四个立柱斗拱,将空间分割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左边有一对男女席地相拥,男子头戴平顶小冠,右手轻托女子下颌作接吻状,女子身着曳地长裙,姿态婉约,这一场景为“秘戏图”,也被称作“中华第一吻”,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接吻图;中部刻有一板门,门呈现半开启状态,一位仆童站在门内,门的左右各雕刻了一只朱雀;而在画面右边,西王母头上戴胜,正端坐帷幔之中,尊贵而优雅。

在石棺的另一侧,一匹骏马被拴在树下昂首嘶鸣,两名马夫正躬身取水,构成一幅构思独特、线条明快、活灵活现的“饮马图”。这幅饮马图被收录进《中国美术全集》,成为汉代石棺艺术的代表之一。

这些雕刻不仅是艺术的巅峰,更是汉代社会的缩影。“秘戏图”中大胆的情感表达,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认知中古人的含蓄形象;双阙与西王母的组合,印证了四川地区盛行的“死后成仙”观念;而仆从、马夫等细节,则暗示了墓主人的贵族身份。石棺以简洁线条勾画繁复场景,将神话信仰、身份象征与日常琐碎熔于一炉,既展现了工匠“以石为纸”的创造力,也为后世留下了服饰形制、建筑风格乃至社会阶层的珍贵线索。

如今,这具石棺藏于雅安市博物馆内。有学者认为,石棺上的画像不仅展现了东汉雕刻技艺的高超水平,也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丧葬习俗提供了直观依据。未来,石棺纹饰中所隐藏的更多密码或将被破译,以进一步揭示其历史细节,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祖珂(雅安市融媒体中心)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