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东汉石马
1990年,芦山县一位农民在自家水田耕作时,意外发现一座汉代墓葬,县文管所工作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对墓葬进行清理发掘,一件造型别致,兼具敦厚和可爱之韵的石马最终重见天日。
出土的这件石马长43厘米,宽18厘米,残高47厘米,重达36千克,为东汉时期文物。
在古代,出行座驾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不同朝代对于天子、贵族、普通百姓的出行座驾有着相应规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马一般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如商周时期,贵族士大夫们主要以马车代步,普通百姓大多徒步出行,只有在搬运重物或长途迁徙等特殊情况下才会选择乘坐牛车出行。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霍巍曾在论文中指出,芦山出土的石马造型与樊敏墓、杨君墓前的大型石兽相比要小得多,可能说明墓主人的身份等级较低,但这恰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东汉时期当地在墓前放置石马、石兽等石刻作品的做法已经相当普遍。
此外,汉代的画像石与画像砖在全国有着广泛分布,在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的汉代画像中,车马出行是常见的主题。
尽管马的形象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屡见不鲜,但这件圆雕形式的石马却极为罕见。与中原战场上英姿勃勃的战马相比,芦山出土的这件石马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貌,虽然体型小巧,却马首昂扬,马体健硕,马背上配有马鞍和马鞍垫,生动地展现出古代山地马的独特风采。
在雅安历史上,汉源县盛产山地马,被誉为“山地精灵”。山地马善于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承担着物资运输的重要任务。在川藏茶马贸易鼎盛时期,它们驮着茶叶等物资,在古道上踏出了一段段商贸传奇,成为茶马古道上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这件东汉时期的石马,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为研究汉代石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对研究雅安的地方风情具有重要价值。
来源:雅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