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历史事件改写,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画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声明:作者专属原创文章,无授权转载搬运行为一律追究到底!

“若我为共和牺牲,你呢?”张学良端坐在张园书房,语气平静却直白。

溥仪愣了一下,微微皱眉:“少帅,这话从何说起?我不过是个寄人篱下之人,有何资格谈牺牲?”

张学良摇摇头,语气里多了些不满:“寄人篱下又如何?有些事你不做,自有人要你去做,难道你看不出来?”

溥仪避开张学良的目光,拿起茶盏慢慢喝了一口,似乎不愿继续这个话题。两人间的气氛瞬间变得沉默而压抑。



1924年,被逐出紫禁城的溥仪来到天津张园,住进了一座小而精致的庭院。

两年后,张学良偶然在高尔夫球场与他相遇。

“你也喜欢打球?”张学良把球杆扛在肩上,带着一股东北军人的爽朗劲儿。

溥仪点点头,稍显拘谨:“闲着没事,打发时间罢了。”

“那咱俩来一场,看你这身板打得咋样。”张学良半开玩笑地拍了拍溥仪的肩膀,丝毫没有顾忌他的皇室身份。

就是这样一次看似普通的相遇,拉开了两人交往的序幕。

随后,他们不仅一起打球,还多次在宴会上碰面。

渐渐地,两人从社交话题聊到时局,尤其是在溥仪提到自己“天命所归”时,张学良忍不住正色说道:“天下人都在谋求共和,您这想法可是逆潮流啊。”

溥仪笑了笑,话里带着几分疏离:“少帅,人人都有自己的命数。我的命数,可能就是和你们不同。”

张学良听了,沉默了一会儿,没再追问。但那天晚上,他独自离开张园时,眼里多了一抹复杂的神色。



张学良并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他觉得溥仪不是真糊涂,而是需要有人点醒。

他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

“去南开大学吧。”1928年初春,张学良在利顺德饭店当着溥仪的面,直接开口。

溥仪愣住了:“读书?我这年纪,怎么去跟一群年轻学生混?”

张学良笑了笑,语气轻快但语义深长:“你不是说想做点大事吗?不读书,不了解世界,怎么做事?”

溥仪不置可否,只是低头摆弄手里的茶杯,没有答应,但也没有明确拒绝。

到了夏天,张学良在高尔夫球场再次提起此事时,溥仪终于有所触动,甚至主动邀他到张园深谈。

“你真觉得,我该读书?”溥仪难得语气认真,眼里有几分挣扎。

张学良点点头:“现在不读,将来怕是后悔都来不及。别再抱着那些旧梦不放,真的没意义。”

然而,这样的交谈并没有持续太久。1929年初,张学良亲自送来剑桥大学的课程介绍,但溥仪的管家却冷冷地把材料退了回来。

“皇上说,这些西洋东西看不懂,也不想看。”管家转身离去时,张学良站在张园门口,脸色凝重。他知道,溥仪已经开始抗拒。

而更让他担忧的是,年底他发现溥仪的书房里多了不少日文书籍。他问溥仪:“最近怎么看起日文书了?有人给你推荐的?”

溥仪随意答道:“有些朋友送的,说是能开开眼界。”

张学良沉声说道:“你得防着点,开眼界可以,但别被带进沟里。”

溥仪却轻描淡写地一笑:“少帅未免想多了。”



1931年,张园的气氛变得愈发诡谲。溥杰从日本归来后,张学良的耳目传回的消息显示,张园周围开始出现许多日本特务的身影。

一天,张学良派心腹李世杰送去一篮藏着烟花弹的果篮,附上简短的一句:“小心身边人。”

溥仪接过果篮时,皱了皱眉:“少帅的好意,我心领了,不过也用不着这么紧张吧。”

李世杰压低声音说道:“少帅说了,防人之心不可无,尤其是日本人。”

当晚,张园的大门悄然打开,土肥原贤二的车驶入院中。张学良的担忧成了现实。

几天后,张学良再次与溥仪见面,这一次在法国餐厅。

“我就直说了吧,日本人靠不住,他们不是来帮你的。”张学良的语气比以往多了几分急切。

溥仪略显不耐烦:“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但我没有别的选择。现在谁能帮我,除了他们?”

张学良叹了口气:“你真这么想,那我也没法说服你。不过,别忘了,谁都不是白帮忙的。”

溥仪低头吃了一口牛排,似乎不想接话。

9月18日,张学良接到密报:溥仪准备秘密离开天津。他立刻采取行动,派人监视、传递情报,甚至安排张廷枢假装投靠,送上张作霖被炸的真相报告,希望能让溥仪清醒过来。

“你们告诉皇上,那场炸弹,是日本人给的礼物。”张廷枢冷笑着把报告放在溥仪的书桌上。

溥仪脸色一沉:“这话不用再提了,我心里有数。”



1931年11月10日,溥仪在日本特务的保护下离开天津,前往东北。张学良站在窗前,沉默了许久。他知道,自己终究无法改变溥仪的选择,也无法阻挡日本势力的渗透。

他回忆起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的那一夜。有人告诉他,溥仪曾试图送出一封警告电报,但最终没能送达。张学良暗中调查,发现日本早在1927年便与溥仪的幕僚有所接触,而皇姑屯事件不过是日本扶植溥仪计划中的一步棋。

那段时间,张学良多次试图与溥仪谈起此事:“你觉得,日本人真心帮你?别忘了,你只是他们手里的一颗棋子。”

溥仪低着头,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张先生,可能有些事,不是你能理解的。”

张学良听了,只觉胸口一股气难以下咽。他终于意识到,有些人,即便走在悬崖边上,也不会停下脚步。

1931年的一个深夜,张学良坐在书房,灯光映在他脸上,显得疲惫而焦虑。

他摊开一张写满密报的纸,心里盘算着下一步该如何应对溥仪与日本人的进一步勾连。

突然,门被推开,一名亲信快步走进来,面色紧张:“少帅,有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