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上海发布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企业感受”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关键词。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来打分。相比于稳定经营的企业,那些处于“生死一线”、面临破产危机的困境企业对于营商环境的感受度更高、也更有发言权。
近日,随着法院受理某困境企业的重整申请,全国首例庭外重组与司法程序衔接项目在虹口北外滩落地。这是全国首例以协作备忘录为依托、将庭外重组与庭内司法程序进行机制化衔接的庭外重组实践项目,也是虹口区落实《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8.0行动方案》中“推动完善重组和破产重整机制,支持以市场化方式开展庭外重组”的创新试点,为化解困境企业债务危机、激活企业再生能力提供了全新范本。
探索在市场化庭外重组的新赛道上“破题”
该困境企业是本市最早涉足房地产开发的民营企业之一,曾开发多个核心城区品质项目。近年来,受行业调整、关联担保等因素影响,企业债务过高,所持商场也遭遇多轮查封。如何在不影响正常经营的情况下化解债务危机,成为企业丞待解决的问题。
“从前,企业想要卸下债务‘包袱’、实现“自我拯救”,往往只能通过法院破产重整程序才能实现;如今,庭外重组与司法程序衔接通道的打通将便利更多企业获得生机。”作为首家“尝鲜企业”,该困境企业相关负责人对这一制度创新供给竖起了大拇指。
“庭外重组的相对灵活性是决定我们提出申请的重要因素。”该困境企业相关负责人坦言,“我们希望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下完成债务梳理、债权人谈判、投资人引入、重组方案表决等工作,为破产重整打好‘提前量’。这样做能避免引起经营商户和周边消费人群的恐慌,有助于维持商场的正常经营,也能让企业有较为稳定的现金流生存下去。”
近年来,上海破产案件持续大幅增长,与之相对比的是较为紧张的司法资源。作为代表中国参与世界银行评估的专家调查的唯一样本城市,围绕世界银行评估体系中“办理破产”这一项重要指标,上海探索在市场化庭外重组这一新赛道上“破题”。
北外滩企业庭外重组中心在上海虹口设立
2024年初,全国首家由地方政府推动设立的困境企业服务再生平台和统一大市场特殊资产处置平台,即北外滩企业庭外重组中心(简称“庭外重组中心”)在上海虹口设立。同年9月,庭外重组中心与上海破产法庭签署《关于庭外重组工作协作机制的备忘录》(简称“备忘录”),明确庭外重组与司法重整相衔接的制度规范,迈出了困境企业救治从“法庭主导”向“市场驱动+司法护航”转型的第一步。
去年,庭外重组中心参照破产重整阶段“管理人”的定位,创新设立了“企业重组官”角色,并对外发布了首批企业重组官名单,首批名单中包括了本市多家一级破产管理人。此例庭外重组与司法程序衔接项目是上海市方达律师事务所作为企业重组官的首次“试水”。
负责该项目的方达所律师表示,相较直接进入法院破产重整程序,庭外重组具有多重优势,特别是庭外重组中心市场化的定位以及规范化的机制填补了非司法重整的空白。市场化的定位避免了司法强干预,赋予了困境企业、债权人和投资人等宽松的协商空间,能更为有效地促成各方达成重整协议;规范化的机制为庭外重组阶段的推进、以及之后的司法衔接提供了专业指引和制度保障,让庭外重组在“阳光”下有序运行。“债务协商的效率越高、重组方案执行的越快,企业‘起死回生’的希望也就越大,无论对企业、员工亦或是市场都是多赢。”他补充道。
信心是营商环境最直接的反映,也是企业感受度最直接的表达
如今,该困境企业所持有的商场依然一派热闹的景象、商户正常经营、客流平稳有序。“我们期待着‘轻装上阵’、重获新生,尽早开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该困境企业相关负责人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信心是营商环境最直接的反映,也是企业感受度最直接的表达。
“依托虹口作为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双重核心承载区的区域优势,庭外重组中心如今已吸引到银河资产管理、紫金矿业投资、信达创新投资等多家机构加入成为投资人。伴随虹口加速打造全要素、一站式、共享型的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特殊资产处置创新实践地将成为其重要承载功能之一。我们相信未来将有更多困境企业从这一制度创新中受益,我们有信心服务更多困境企业,为优化营商环境贡献更多的虹口智慧。”庭外重组中心相关负责人对庭外重组未来的发展同样也充满期待。
以首例庭外重组司法衔接项目落地为契机,未来,虹口将进一步集聚势能,搭建集发布特殊资产项目、促成困境企业与投资人对接为一体的平台,将北外滩真正打造成为特殊资产统一大市场创新发展的“试验田”和先行实践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