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64岁的左宗棠打到新疆敌占区时,忽然冒出一百来个衣着破烂的清朝官兵,他们异常激动地冲向他。左宗棠定睛一看,不禁痛哭流涕。



中国历代王朝向来重视开疆拓土,历代帝王更是将其视为“大功一件”,史学家也往往将没有开疆拓土之功的帝王称为“守成之君”。

然而事实上,中国大一统封建王朝中,大部分君主,特别是王朝中后期君主,大都遵循“强而不欺,威而不霸”的儒家文化理念,只将“文治武功”放在第一位,对开疆拓土并不感兴趣。

但有的君主,非但没有开疆拓土之功,甚至连“守成”都做不到。说到这里,除亡国之君,就不得不提清朝中后期的几位君主了,自道光皇帝后,经咸丰、同治、光绪,清王朝一直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全盛时期,洪秀全几乎打下半壁江山,将整个江南占领。直到同治三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这场历时十四年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才宣告终结。

江南富庶之地重归大清,然而,历史并没有给千疮百孔的清王朝任何喘息机会,平了江南,新疆又起战事,新疆贵族趁机发动反清叛乱,迅速控制了北疆。



阿古柏虎视眈眈,趁北疆沦陷,与沙俄勾结,入侵南疆地区。占领南疆之后,阿古柏与沙俄达成协议,将最肥美的伊犁河谷地区割给了沙俄。

整个天山南北全部陷落,甘陕一带的割据势力见此,发动叛乱,将新疆通向内地的河西走廊占领。北疆、南疆、甘陕几股势力相互勾结,清王朝几乎丧失了对新疆的统治权。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正当朝堂上为新疆是“保”还是“弃”吵得不可开交时,新疆的有识之士却早已领导各族人民拿起武器保卫家园。

前期,以徐学功、孔才、赵兴体为首的“关外三义士”,组织民团,与叛军交战,沉痛打击了阿古柏的嚣张气焰,为后续收复新疆奠定了群众基础。

同样,驻扎在新疆的清军部队也不逊色,他们无惧生死,在伊犁地区与沙俄展开大战,用肉体凡躯抵挡沙俄的长枪大炮,更有甚者,宁愿自杀也不投降,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

其中,何琯将军厥功至伟。何琯是甘肃张掖人,自幼熟读兵法,了解西北地形,对发生在甘陕、新疆的大小战事有深入研究。参军之后,何琯凭借机灵的头脑,骁勇的作战能力,很快升了官。



咸丰十一年,朝廷任命何琯为巴里坤代总兵。巴里坤是清军在新疆的重要据点,是新疆联通内地的重要通道,若丢了巴里坤,清军只能退到河西走廊以东的酒泉。

换而言之,北疆、南疆、甘陕几股叛军势力只是让大清几乎丧失对新疆的统治权,如果巴里坤失守,大清就会完全丧失对新疆的统治权。当年,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也是将巴里坤作为重要的补给点。

以上种种,足以证明巴里坤的重要性,何琯的任务很重。

同样,巴里坤的战略意义,叛军们更是心知肚明。自同治三年起,叛军们先后集结多支部队攻打巴里坤,何琯率三千兵马拼死抵抗,抵挡住了数轮进攻。

同治五年五月,何琯率领一千人的敢死队主动进攻叛军,打得叛军措手不及,何琯最终取得胜利。

经此一战,何琯率领清军像根钉子一样牢牢地扎进了巴里坤,将北疆、南疆、甘陕几股叛军势力作了分割,使他们之间互相不能接应,不能通信。

何琯治军严明,驻疆部队官兵不得干涉巴里坤城百姓的正常生活。农忙时节,何琯常常带领官兵帮助百姓生产,有的百姓深受感动,自发加入何琯的队伍。



除此之外,只要不打仗,何琯总是带领部队开垦土地,种植各类作物,保证部队粮食供给。之后,何琯与叛军数次交锋,有败有胜,但巴里坤始终牢牢掌握在何琯手中,这一守,就是12年。
1896年,朝廷平定甘陕叛乱后,64岁的左宗棠力排众议,说服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收复新疆。左宗棠披甲上阵,抬棺出征,京中百姓无不动容。
新疆与内地音讯全无已有十年,左宗棠虽果敢坚毅,但前方生死未卜,他心中也不免忐忑。进入河西走廊,左宗棠率部队打败甘陕的残余势力,兵临巴里坤城下,看到城墙上的黄龙旗,左宗棠满眼震惊。
城门打开,跑出了一百余位衣衫褴褛的清军,他们将左宗棠围在中间,异常兴奋。这时,一个声音从人群中传来:“左大人,是你吗?真的是你吗?”
左宗棠循声望去,不禁痛哭流涕:“何将军啊,你们守了十二年,十二年啊!”
几个月后,左宗棠的西征军正式接管巴里坤,年迈的何琯结束使命,告老还乡,过上了闲云野鹤的日子。



几年后,一代名将何琯寿终正寝。左宗棠也不负众望,收复新疆。至此,分裂长达二十年的新疆重归中国版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