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学派杨元相、鸿翎[台]、刘晋元、时勇军、李闽山、杨瑾、李意敏等诚挚推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任见《刘禹锡传》(第3版)第十章 苏州乙姝儿二世
第十章 苏州乙姝儿二世
官拜司空的李绅任观察使,短留苏州时设宴与刘禹锡欢会。酒酣之时,李绅唤出随侍小妓歌舞助兴。小妓一出场,便惊艳众人。天姿绰约,犹如春日里的一缕春风,吹进了众人的心里。
尤为奇特的是,这小妓与多年前长安桃红馆里的乙姝儿十分相像,简直就是乙姝儿第二。
刘禹锡看到小妓的瞬间,心头猛地一颤,那位藏在记忆深处的私好,瞬间涌上心头,以至于情不能已,脱口而出:“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26 去意相递
唐文宗李昂大和三年,宫墙高耸、殿宇巍峨的长安城内,处处彰显着皇家的威严。
刘禹锡身处繁华都城,在集贤殿书院担任学士一职,不久又添了一个职务 —— 礼部郎中。
集贤殿内,书架林立,古籍新篇琳琅满目,在几年时间里,刘禹锡仿若一位不知疲倦的采珠人,精心挑选购进各种新书近两千卷,为朝廷书库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这座知识的殿堂愈发充实。
礼部郎中所司之事繁杂,宫中一应仪式的礼乐、衣冠、符印、祥瑞,乃至记录百官、宫人丧葬赠赙之数,皆在其管辖范畴,官秩为 “从五品上”,每日事务可谓应接不暇。
身为朝中郎官,生活相较以往,总归是稳定了些许。在看似平静的日子里,刘禹锡的思绪却飘向了远方,他想到了韩泰。
韩泰,这位曾与他一同在风雨中前行的挚友,此刻仍在湖州任刺史,遥远的湖州,山水相隔,却隔不断刘禹锡对他的牵挂。
“常参官上后三日举一人自代”, 机会珍贵,刘禹锡犹如抓住一根能拯救友人于远方的绳索,心中急切而真诚,挥管写下:
“翔鸾阙下谢恩初,通籍由来在石渠。暂入南宫判祥瑞,还归内殿阅图书。故人犹在三江外,同病凡经二纪余。今日荐君嗟久滞,不惟文体似相如。”
从这些诗句中,不难看出,刘禹锡在朝中地位稍有改善后,便迫不及待地对朋友的境遇表示出无限的关切。他渴望能拉韩泰一把,让这位同患难的故人回到京师,摆脱长久的外放之苦。
此前,刘禹锡为了帮助友人,写过不少诗文求人汲引,其中的艰难困苦,犹如逆水行舟。
个人力量在庞大的官场体系中显得极为渺小,每一次请托,都好似在荆棘丛中摸索,难上加难。即便如此,他那颗炽热的、为朋友着想的心从未改变,这种高尚的品德,在这尔虞我诈的官场中,无疑如同璀璨的明珠,值得称颂。
“判祥瑞”,这一差事在当时的人们眼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各州上报的 “祥瑞”,如同潮水般涌来,需要进行鉴别和分类。
时人认为,凡景云、庆霓等为大瑞,其名物六十有四;白狼、赤兔等为上瑞,其名物三十有八;苍乌、朱雁等为中瑞,其名物三十有二;江南、芝草、木连理等为下瑞,其名物十四。
大瑞出现时,百官需诣阙奉贺;其余祥瑞,则在岁终时由员外郎奏闻,有司再告于太庙。
刘禹锡坐在堆满文书的案几前,面对这些所谓 “祥瑞”, 心中无奈。
这不过是官场的一种形式,于他而言,“还归内殿阅图书”,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精心挑选书籍,细细品味书中的智慧,才是作为集贤学士的他真正乐意为之的公务。
望着集贤殿高大的楼阁,他轻声吟道:
“凤池西畔图书府,玉树玲珑景气闲。长听余风送天乐,时登高阁望人寰。青山云绕栏干外,紫殿香来步武间。曾是先贤翔集地,每看壁记一惭颜。”
尽管刘禹锡已在奔向耳顺之岁,但他心中那团进取的火焰,却依然熊熊燃烧。
“每看壁记一惭颜”, 这句诗中饱含着他对自己的激励与鞭策。他渴望能在朝堂之上,真正施展自己的抱负,留下属于自己的功绩。
然而,集贤院虽说是个贮才之所,可一直 “冷藏” 在那里,也难免让人感到压抑。
刘禹锡看着庭院中被风吹得枝叶摇曳的树木,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处境。
他在感慨中暗暗思忖,自己如同那 “势轧枝偏根已危” 的树木,虽有高情壮志,却缺少有力的扶持啊。
但是,不能放弃希望。他期盼能有转机,就像树木渴望生机:
“忽从憔悴有生意,却为离披无俗姿。影入岩廊行乐处,韵含天籁宿斋时。谢公莫道东山去,待取阴成满凤池。”
他明白,裴度已有离休之意,而他多么希望裴度能继续留在朝廷啊。
这几句诗,看似写树,实则是在隐约地向裴度传达心意,愿意追随裴度,在朝堂之上干一番真正的事业,让才华得以施展,让抱负得以实现。
远在郓州的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也时刻关注着刘禹锡的情况。
在《寄礼部刘郎中》诗中,令狐楚毫不掩饰地替刘禹锡抱屈:
“一别三年在上京,仙垣终日选群英。除书每下皆先看,惟有刘郎无姓名。”
令狐楚明白刘禹锡的才华与抱负,看到他在朝中的境遇,心中不平。
裴度这位有着开明政治理想的宰相,在无形中,如同一块强大的磁石,吸引着一批正直的士人聚集在他的周围,刘禹锡、白居易、李绛、崔群等,皆系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个个都有着卓越的政治才干,又历事数朝,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裴度十分看重刘禹锡等人,常常削去那些繁琐的苛礼,热情地招邀大家在他的府邸中相聚。
他们或是在广陌之上,骑着骏马,联镳而行,感受着风的吹拂;或是登上高台,眺望远处的山峦,畅谈着心中的抱负;或是在春日里,寻景适野,在烂漫的花丛中,醉舞欢歌,忘却朝堂的纷争与烦恼。
刘禹锡确实希望能依托宰相裴度,在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上干出一番大事业。
然而,大和年间的朝堂,却如同一潭被搅乱的浑水,宦官势力如同隐藏在水底的暗流,逐渐发展壮大,到了使正直朝官无法立足的地步。
阉党为后台的宰相李宗闵及其亲信牛僧孺,如同贪婪的恶狼,结党营私,为了一己私利,竭力排斥裴度和其他拥护裴度的朝官。他们不断散布对裴度等人不利的谣言,恶毒的话语如同毒箭一般,射向裴度等人。
他们还不断地向唐文宗李昂奏本,言辞恳切却心怀叵测,要求贬黜裴度等人。
在他们的阴谋算计下,李绛被出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崔群被出为江陵尹、荆南节度使。裴度在朝中渐渐变得势孤力单,如同狂风中的孤舟,摇摇欲倾。
朝局已显露出重重险象。在漩涡中,人的命运,祸福难测。
唐文宗大和五年,命运的阴霾突然降临。元稹,这位与刘禹锡、白居易等挚友情谊深厚的才子,忽罹疾患。可怕的病魔,如同恶鬼,无情地侵蚀着他的身体。最终,元稹不幸卒于武昌节度使任所。
噩耗传来,刘禹锡、白居易等挚友悲痛万分。他们的心仿佛被一把重锤狠狠击中。
元稹的英年早逝,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生命在这世间,竟如此脆弱,如风中残烛。
他们痛不欲生,悲伤的情绪如汹涌的潮水,几乎将人淹没,恨不能与元稹一同离去,以释心中的悲痛。
白居易之弟白行简也已在大和三年不幸去世。接连的打击,让白居易觉得在长安已经了无生趣。加之他的眼疾愈发严重,世界变得模糊不清。
在诸多因素的促使下,白居易决定激流勇退。他先是请了长假,在长假将满时,又上书要求分司东都,做个闲官,远离喧嚣的朝堂,寻一处宁静之地,度过余生。
白居易已精心编好自己跟刘禹锡的《刘白唱和集》第一、第二卷。
他在《刘白唱和集》序中写道:“刘梦得,诗之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至大和三年春已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其余乘兴扶醉、率然口号者,不在此数。固命小侄龟儿编录,勒成两卷,仍写二本,一付龟儿,一付梦得小儿仑郎,各令收藏,附两家集……
“如梦得‘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之类,真谓神妙,在在处处,应当有灵物护之,岂惟两家子弟秘藏而已。”
从这些文字中,不难看出白居易对刘禹锡才华的赞赏,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白居易长假期满,去意已决。朋友们得知消息,纷纷来到兴化坊裴度池亭,为白居易送行。
池亭之中,景色依旧,繁花似锦,绿草如茵。可众人的心中,却是离别的愁绪。
裴度率先开口,吟道:“东洛言归去,西园告别来。白头青眼客,池上手中杯。” 声音低沉而充满感慨,仿佛在诉说着这即将分别的无奈。
刘禹锡接着说道:“离瑟殷勤奏,仙舟委曲回。征轮今欲动,宾阁为谁开。” 他最是不舍白居易的离去。
白居易微微仰头,眼中闪过泪光,说道:“坐弄琉璃水,行登绿缛堆。花低妆照影,萍散酒吹醅。”
张籍也感慨道:“岸荫新抽竹,亭香欲变梅。随游多笑傲,遇胜且裴回。”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诗句中饱含着对白居易的祝福与爱惜。
裴度又吟:“澄澈连天境,潺湲出地雷。林塘难共赏,鞍马莫相催。”
刘禹锡说:“信及鱼还乐,机忘鸟不猜。晚晴槐起露,新雨石添苔。”
白居易道:“拟作云泥别,尤思顷刻陪。歌停珠贯断,饮罢玉峰颓。”
张籍曰:“虽有逍遥志,其如磊落才。会当重入用,此去肯悠哉。”
裴度再次吟道:“促坐宴回塘,送君归洛阳。彼都留上宰,为我说中肠。”
刘禹锡续云:“威凤池边别,冥鸿天际翔。披云见居守,望日拜封章。春尽年华少,舟通景气长。送行欢共惜,寄远意难忘。东道瞻轩盖,西园醉羽觞。谢公深眷盼,商皓信辉光。旧德推三友,新篇代八行。”
众人循环吟咏,意犹未尽,浓浓的情谊,在诗句的流淌中,愈来愈深厚。
要离开长安了,白居易心中感慨,专门作了一首梯式诗给朋友们,以望继和:
“诗。绮美,瑰奇。明月夜,落花时。能助欢笑,亦伤别离。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天下只应我爱,世间惟有君知。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王起、李绅、令狐楚、张籍、韦行式等朋友,在外任的,靠邮寄酬唱,在京师的,当场奉和。
刘禹锡赋诗曰,君子之交,如水清美,友人之思,似流波无尽:
“水。至清,尽美。从一勺,致千里。利人利物,时行时止。道性净皆然,交情淡如此。君游金谷堤上,我在石渠署里。两心相忆似流波,潺湲日夜无穷已……”
身边的朋友一个个离去,裴度看着这逐渐冷清的朝堂,满面忧虑。
为了能在艰难的朝局中增添几分力量,他决定说服唐文宗李昂,把浙西观察使李德裕召回京城。
李德裕有着卓越的才能,若能将他召回,或许能为风雨飘摇的朝堂带来一丝转机。
大和三年八月,长安城中,秋风渐起,吹过宫墙,带来丝丝凉意。
裴度满怀期待,终于迎来了他期盼已久的消息 —— 李德裕入朝,担任兵部侍郎。
裴度的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他知晓李德裕的才能,认为若能将其推上宰相之位,朝堂之上必将迎来一股清新之风,许多积弊或许能得以改善。
于是,裴度迫不及待地极力向唐文宗举荐李德裕为宰相,言辞恳切,充满了对李德裕的信任与期许。
然而朝局错综复杂,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众人紧紧束缚。
李宗闵等,很快发觉了裴度的用意,他们的眼中闪过一丝阴鸷。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与权势,他们开始暗中动作,如同狡猾的狐狸,借助宦官盘根错节的力量,在朝堂上掀起了一阵狂风暴雨。
很快,李德裕被排挤出朝,由兵部侍郎出为滑州刺史、义成军节度使。
李德裕回朝仅一个月,便又被迫匆匆离京。他望着巍峨的宫殿,无奈,不甘,却又无力反抗突如其来的变故。
刘禹锡目睹朝局的波澜起伏,心中感慨连连,愤怒的火焰在胸腔中熊熊爆燃。
他站在集贤殿的窗前,望着远处的天空,久久不语。半晌,缓缓转身,拿起笔,在纸上挥毫写下:
“一入石渠署,三闻宫柯蝉。丹霄未得路,白发又添年。双节外台贵,洞萧中禁传。征黄在旦夕,早晚发南燕。”
他的诗句,既有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对李德裕遭遇的同情与不平。
李宗闵在越来越得势的情况下,野心愈发膨胀。不久,他又把李德裕调往更远的剑南,担任四川节度使。
裴度感受到了政局的步步逼迫,却又一筹莫展。他无奈地找到刘禹锡,神情疲惫地说道:
“梦得,你一心希望我能留在朝中有一番作为,这份美意我早已心知肚明。然而,我年事已高,疾病缠身,早已苦累不堪。此时若不隐退,日后恐怕更加不利啊。”
刘禹锡听后,心中一阵刺痛,他望着裴度,欲言又止,最终只能长叹一声,听由裴度自己决断。
裴度赞赏刘禹锡的才华,请他替自己撰写 “让官表”。
大和四年,自春及夏,刘禹锡沉浸在对裴度境遇的同情与对朝堂局势的无奈之中,精心代裴度撰写了三份 “让官表”。
他写道:“伏以三公非旷职之地,宰相非卧理之官。伏枕之初,已有陈乞,请罢真食,兼辞贵阶。伏蒙优诏,才遂一事;频降中使,慰勉再三;专令御医,旦夕诊视…… 得疾连年,在佩三月,再有陈请,丰蒙允从…… 伏望陛下,悉臣至诚,念臣羸病,许遂颐养,以保余年。无任恳款惶迫之至……”
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刘禹锡内心的无奈与对裴度的关切。
为裴度撰写了 “让官表” 后,刘禹锡感到从未有过的失望和落寞。
他独自一人在庭院中徘徊,心中的愁绪如无尽黑夜,难以驱散。他多么希望能有一个倾诉的对象啊,于是选择了曲折地向好友白居易诉说。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仿佛看到自己像那深宫中的宫女,虽精心装扮,却只能被深锁在庭院之中,空有才华,无处施展。
宫女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木然地走到院子里数花朵,满心盼望君王能像汉武帝宠幸李夫人那样,垂怜于她。然而无情的蜻蜓却飞上了她的玉搔头,仿佛在嘲笑她的孤独与无奈。
刘禹锡将自己怀才不遇的形影,深深地融入宫女的痴呆之态、愁苦之情和凄凉之意中。
唐文宗李昂念及裴度的功绩,没有准许他离休,而是于大和四年派他任山南东道节度使。
裴度受到李宗闵、牛僧孺朋党的压制和排挤,处境愈发艰难。刘禹锡追随裴度干一番事业的可能性,也随着局势的发展,一步一步地消失,不复存在了。
刘禹锡一次又一次地感到愤慨,拳头紧握,额头上青筋暴起。
想到前几次因直言而遭受的惨痛教训,他又只得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强忍满腔怒火,将怒火暂且压抑下去。
然而,刘禹锡终究是个血性之人,压抑是有限度的。
一日,西凉人米嘉荣的歌声,那熟悉的旋律,勾起了他的回忆。
唐德宗李适贞元年间,他在长安听过米嘉荣唱歌,三十年后的今日又在长安重逢。他于感慨中赋诗赠之:
“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惟数米嘉荣。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诗中 “近来时世轻先辈” 之语,半藏半露着弦外之音。
刘禹锡心中十分不快。他看来,朝堂之上正直之人受李宗闵排挤,奸佞之辈却向李宗闵献媚,实在令人不齿。
他在诗中抨击的 “轻先辈” 之 “后生少年”,正是排斥裴度的李宗闵和牛僧孺。毕竟,李宗闵和牛僧孺都是在贞元二十一年才登进士第的,无论是资历还是年龄,都是裴度、刘禹锡的后辈。
唐宪宗李纯元和十二年,裴度征讨吴元济时,曾荐拔李宗闵做彰义观察判官,这是李宗闵仕途的关键起点,此后他才名位日进。
而牛僧孺,在唐德宗李适贞元二十年,曾以诗文投谒刘禹锡,希望得到他的荐举。牛僧孺在一年后的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进士登第,与刘禹锡等人的奖掖是有关系的。
“永贞革新” 期间,担任宰相的韦执谊还命刘禹锡、柳宗元专程到牛僧孺所在的樊乡访问,拟委其以重任……
故而,刘禹锡所云 “近来时世轻先辈”并非无的放矢,而是针对李宗闵与牛僧孺结成朋党以排挤裴度出朝而发的。
刘禹锡在《寓古》中还对年龄与经验表达了更全面的看法:
“常谈即至理,安事非常情。寄语何平叔,无为轻老生。世途多礼数,鹏鷃各逍遥。何事陶彭泽,抛官为折腰……”
他渴望朝堂之上能重视经验与资历,摒弃不正当的争斗与排挤。
裴度既走,刘禹锡觉得自己在长安愈发孤单了。他时常想起白居易,羡慕他能远离这朝堂的纷争。他把羡慕之意,通过诗句寄给了白居易:
“寻常相见意殷勤,别后思量梦更频。每遇登临好风景,羡他天性少情人。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他渴望能像白居易一样,寻得一份宁静与自在。
于是,刘禹锡上书皇上,请求回洛阳,继续分司之职。
在李宗闵和牛僧孺走红的朝廷,他们当然不会让刘禹锡久处班列。唐文宗大和五年深秋季节,刘禹锡被授为苏州刺史。
奉诏出刺苏州,离开长安时,朋友们前来为刘禹锡饯行。
户部员外郎姚合目睹热烈的场面,有感而发,写诗记其盛况:
“三十年来天下名,衔恩东守阖闾城。初经咸谷眠山驿,渐入梁园问水程。霁日满江寒浪静,春风绕郭白蘋生。虎丘野寺吴中少,谁伴吟诗月里行。
“州城全是故吴宫,香径难寻古藓中。云水计程千里远,轩车送别九衢空。鹤声高下听无尽,潮色朝昏望不同。太守吟诗人自理,小斋闲卧白蘋风。”
热闹的场景,满含着朋友们对刘禹锡的诚挚祝福。
出长安不久,刘禹锡相会的第一个朋友是河中尹李程。
夜色深沉,他们在一间华堂中相聚,华堂内灯火辉煌。朗朗的鹍鸡弦声响起,如泣如诉,勾起了两人心中无尽的情思。
帘外,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已堆积得很深。座中的人,大多已半醉。翠蛾轻启朱唇,发出清响,一曲终了,余意无穷。
李程举起酒杯,对刘禹锡说道:
“酌我莫忧狂,老来无逸气。”
两人相视而笑,一饮而尽,浓浓的情谊在这酒中流淌。
经过洛阳,刘禹锡与白居易等友人相会。
白居易回忆道:“冬,梦得由礼部郎中、集贤学士,迁苏州刺史。冰雪塞路,自秦徂吴。仆方守三川,得为东道主。阁下为仆税驾十五日,朝觞夕咏,颇极平生之欢,各赋数篇,视草而别。”
刘禹锡与白居易一起,在十五天里,朝觞夕咏,共度欢乐时光。
“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座听。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
“欲话毗陵君反袂,欲言夏口我沾衣。谁知临老相逢日,悲叹声多语笑稀。吴郡鱼书下紫宸,长安厩吏送朱轮。
“二南风化承遗爱,八咏声名蹑后尘。梁氏夫妻为寄客,陆家兄弟是州民。江城春日追游处,共忆东归旧主人。”
他们所吟的每一句诗,都饱含着对彼此的深厚情谊。
白居易在洛阳福先寺设宴为刘禹锡饯行。
大雪纷飞,整个世界仿佛都被白雪覆盖。福先寺内,气氛热烈而又难免带着离别的忧伤。
白居易说:“送君何处展离筵,大梵王宫大雪天。庾岭梅花落歌管,谢家柳絮扑金田。乱从纨袖交加舞,醉入篮舆取次眠。却笑召邹兼访戴,只持空酒驾空船。”
刘禹锡谢曰:“龙门宾客会龙宫,东去旌旗驻上东。二八笙歌云幕下,三千世界雪花中。离堂未暗排红烛,别曲含凄飏晚风。才子从今一分散,便将诗咏向吴侬。”
白居易又吟:“刘郎刘郎莫先起,苏台苏台隔云水。酒盏来从一百分,马头去便三千里。”
刘禹锡唱道:“洛城洛城何日归,故人故人今转稀。莫嗟雪里暂时别,终拟云间相逐飞。”
他们的诗句,在雪花纷飞的日子里,回荡于福先寺的每一个角落,诉说着他们的友情与牵挂。
官任在身,朋友相会终得分手。十五日眨眼已过,刘禹锡离开东都洛阳继续前行。不日途次汴州,会晤令狐楚。
两人相见,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令狐楚紧紧握着刘禹锡的手,吟咏道:
“远守宦情薄,故人书信来。共曾花下别,今独雪中回。纸尾得新什,眉头还暂开。此时同雁鹜,池上一徘徊……”
刘禹锡和令狐楚徘徊在池边,回忆往昔的点点滴滴,难分难舍的情谊,温暖着彼此的心。
27 春馈江南
唐文宗李昂大和六年二月初六日,清晨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刘禹锡在历经漫长的旅途后,终于抵达了苏州。
苏州这座城市,有着独特的韵味。九年前的唐敬宗宝历元年,白居易曾在此地担任刺史,更早之前,还有著名的贤明郡守韦应物。
苏州得名于姑苏之山,追溯至春秋时期,这里曾是吴国的都城,如今它辖管着嘉兴、常熟、昆山、海盐等七县,拥有十余万户人家。
在江南诸多州郡中,苏州堪称大州。城中人口稠密,繁华程度甚至超过扬州,坊间喧闹非凡,那热闹劲儿,抵得上半个长安。
然而,眼前的苏州,虽依旧繁华,却难掩大和五年一场大水灾留下的痕迹。刘禹锡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
甫一到任,顾不上旅途的疲惫,他便一边迅速向皇上汇报苏州的现状,一边迫不及待地深入基层,展开赈救工作。
在给皇上的奏章中,刘禹锡写道:
“石室之书,空留笔札;金闺之籍,已去姓名。本末可明,申雪无路……
“伏以水灾之后,物力索空,臣谨宣皇风,慰彼黎庶。臣闻有味之物,蠹虫必生;有才之人,谗言必至。事理如此,古今同途,了然辨之,惟在明圣。
“伏惟陛下察臣此言,则天下之人无不幸甚。江海远地,孤危小臣,虽雨露之恩,幽遐必被;而犬马之恋,亲近为荣。云云。”
字字句句,饱含着刘禹锡对苏州百姓的关切与对朝廷的忠诚。
水灾给苏州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刘禹锡身着素朴的官服,穿梭在街巷之间,仔细察视灾情,与百姓交谈,了解他们的疾苦,询访里闾的情况,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他眉头紧锁,心中忧虑。只有全面了解,才能更好地为民请命。连续多日,他都沉浸在忙碌之中,从早到晚,不敢停歇。
水灾之后的苏州,物资极度匮乏。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饥寒交迫的百姓,饿倒者相枕于野道。洪水虽已退去,遗留的次生灾害层出不穷。
望着眼前的景象,刘禹锡暗暗发誓,要悉心条理,尽快恢复苏州的生产。
令人欣慰的是,圣德柔远,皇明烛幽,凡有上奏,皆获批准。
刘禹锡到任当月,申请对苏州的赈济便取得了成效。朝廷的圣慈犹如一道暖阳,照拂着受灾的土地。特赐米粮一十二万石,委由刺史,据户均给。
刘禹锡接到指令后,立刻积极行动起来。他从本州常平义仓中调拨大米,亲自监督,确保十二万石大米逐户分发到百姓手中。
他又宣布减兔赋役,减轻百姓的负担。
在刘禹锡 “昼夜苦心,寝食忘味” 的治理下,苏州百姓的生活逐渐稳定,人心获安,“幸免流离,渐臻完复”,生计得到改善,户口开始增长。
大和七年,一件家庭喜事传来,刘禹锡的儿子刘咸允考中进士。
刘禹锡得知儿子的消息,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就像当年父亲刘绪为自己的成长而高兴一样。他欢喜地致书祝贺,勉励允郎和仑郎兄弟二人,希望他们再接再厉,精进不辍。
大和七年十一月,由于刘禹锡一年多来的悉心抚绥,苏州成功消除了灾情,生产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浙西观察使王璠对刘禹锡的政绩表示非常满意,在考课时,将他列为 “政最”。 朝廷下达优诏嘉奖,特赐紫金鱼袋,以示荣宠。
鱼袋,在唐朝是官员佩戴的身份证。从唐高宗李治永徽二年开始,赐五品以上官员鱼袋,饰以金银,内装鱼符,以备出入宫庭时查验,防止假冒官员。
武则天时,曾短期改为龟袋,唐中宗李显很快又改了回来。
三品以上穿紫衣者用金饰鱼袋,五品以上穿绯衣者用银鱼袋,这便是 “章服之制”。
刘禹锡抚摸着腰间的鱼袋,感慨不已。
二十多年前,因 “永贞革新” 失败,他由郎官出为远州司马,第一次被逐出朝廷;十年之后,他被召回,又因玄都观一诗,被第二次逐到 “恶处”;如今是第三次被排挤出朝,由郎官出为远州刺史,却第一次受到最高等级的嘉奖,其中滋味,难以言表。
繁忙的州务,让刘禹锡格外珍惜难得的余暇时光。
一日清晨,水禽在残月的微光中飞过,飞雨洒落在高城之上。刘禹锡在华堂中醒来,望着窗外的嘉树,帘庑间透着清晨的清爽。
他起身拂镜整危冠,振衣步前楹,将吏们早已整齐地列成队列,簿书纷纷涌来。
他神情专注,言下辨曲直,笔端破交争。又虚怀若谷,询问百姓的病苦,心怀律法,操持政务。直待阍吏告知无事之时,才回到内室,解下簪缨。
高帘覆朱阁,悠扬调笙声,让他疲惫的身心得到片时的舒缓。
在苏州期间,友人们时常致书问候。
白居易编成了《刘白唱和集》的后续数卷,寄给刘禹锡,并赋诗道:
“忆旧游,旧游安在哉?旧游之人半白首,旧游之地多青苔……”
刘禹锡读着白居易的诗,心中涌起感慨,老了啊,岁月不饶人。
白居易在信中感叹时光飞逝,告知刘禹锡,最近已将小萍、小态等几名多年前从苏州带往北方的家妓遣返苏州了。
刘禹锡回复道:“江南春色,还是原样的好啊。若问何处好,燕子双飞故官道。春城三百七十桥,夹岸朱楼隔柳条。
“丫头小儿荡画桨,长袂女郎簪翠翘。郡斋北轩卷罗幕,碧池逶迤绕画阁。池边绿竹桃李花,花下舞筵铺彩霞。吴娃足情言语黠,越客有酒巾冠斜。
“坐中皆言白太守,不负风光向杯酒。酒酣襞笺飞逸韵,至今传在人人口。报白君,相思空望嵩丘云。其奈钱塘苏小小,忆君泪点石榴裙。”
在虎丘寺看到元稹生前的题名,刘禹锡的心情瞬间变得怆然哀伤。
他伫立在那里,久久凝视着那几个字,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不禁咏道:
“浐水送君君不还,见君题字虎丘山。因知早贵兼才子,不得多时在世间。”
此时,白居易被任命为河南府尹,与苏州刺史同为三品之秩,只可惜挚友元稹早已离去,只留下洛阳与苏州之间,他们二人互为惦记。
刘禹锡感慨云:
“元君后辈先零落,崔相同年不少留。华屋坐来能几日,夜台归去便千秋。背时犹自居三品,得老终须卜一丘。若使吾徒还早达,亦应箫鼓入松楸。”
苏州的糯米,是酿酒的上乘原料。刘禹锡知道白居易好酒,精心筹备了两斗上好的糯米,认真封装,寄给远在洛阳的白居易。这份礼物,饱含着他对老友的深厚情谊。
这年,改镇太原的令狐楚,常常发函寓书,信中也必有章句。
刘禹锡对令狐楚由河阳、宣武、天平到太原节度使之 “四登坛” 表示由衷地祝愿:
“寂寞蝉声静,差池燕羽回。秋风怜越绝,朔气想台骀。相去数千里,无因同一杯。殷勤望飞雁,新自塞垣来。
“已嗟别离太远,更被光阴苦催。吴苑燕辞人去,汾川雁带书来。愁吟月落犹望,忆梦天明未回。今日便令歌者,唱兄诗送一杯。
“飞蓬卷尽塞云寒,战马闲嘶汉地宽。万里胡天无警急,一笼烽火报平安。灯前妓乐留宾宴,雪后山河出猎看。珍重新诗远相寄,风情不似四登坛。”
在苏州刺史任上,刘禹锡迎来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巅峰阶段。
他的诗作数量最多,质量也非常之高。《杨柳枝》词,领尽一时之风骚。
在刘禹锡螺旋形的仕途上,苏州也是个相对闪光的阶段。此一时期,他还为李绛等友人编订了遗集,撰写了集纪。
尽管政治上屡受挫折,刘禹锡感到失望,但他始终没有绝望。
“风云变化饶年少,光景蹉跎属老夫。秋隼得时陵汗漫,寒龟饮气受泥涂。东隅有失谁能免?北臾之言岂便无。振臂犹堪呼一掷,争知掌下不成卢?”
刘禹锡认为,叱咤风云的多是精明的年轻人,蹉跎光阴的是那些糊涂的老夫。
秋高气爽之时,植物走向衰退,雄鹰却能凌空翱翔;天寒地冻之时,虫类蛰伏于地下,神龟却能在泥土中呼吸空气。
失之东隅,谁也难免,塞翁之言并无错误。既然还能振臂高呼,孤注一掷,怎么知道手下就不能获得头彩的大胜呢?
刘子倔强不屈的性格,依然如故啊!
在苏州,刘禹锡还收获了一段意外之喜。
官拜司空的李绅任观察使,短留苏州时设宴与刘禹锡欢会。酒酣之时,李绅唤出随侍小妓歌舞助兴。小妓一出场,便惊艳众人。天姿绰约,犹如春日里的一缕春风,吹进了众人的心里。
尤为奇特的是,这小妓与多年前长安桃红馆里的乙姝儿十分相像,简直就是乙姝儿第二。
刘禹锡看到小妓的瞬间,心头猛地一颤,那位藏在记忆深处的私好,瞬间涌上心头,以至于情不能已,脱口而出: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李绅看到刘禹锡的情状,明白他的心思。
李绅本是一个豁达之人,当场便将美丽的私妓送给了刘禹锡。
刘禹锡满心欢喜,将小妓名之为 “乙姝儿”,实际上是乙姝儿二世,视为掌上明珠。
此后的日子,乙姝儿陪伴在刘禹锡身边,为他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温暖与色彩。
大和八年七月,唐文宗李昂的诏命如同一道劲风,迅速传来:任命刘禹锡为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本道防御使。
新的任命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刘禹锡又要离开熟悉的苏州城,去新赴任了。
在苏州三年的任期,刘禹锡虽自谦 “才术虽短,忧劳则深”,但他为苏州百姓所做的一切,有目共睹。
他始终 “念百姓水潦之余”,每日夙夜竭诚,一心只为百姓谋福祉。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闾里获安,流庸尽复”,苏州百姓将他的功绩铭记在心。百姓们对他的敬仰之情,如同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苏州百姓把刘禹锡与韦应物、白居易并称为 “三贤”,特为兴建 “思贤堂”,每逢岁时致祭,表达深深的敬意。
刘禹锡即将离开苏州,情感非常难舍。
他身着素朴的长袍,缓缓踱步于苏州的大街小巷。阳光洒在他的身上,勾勒出他略显沧桑的身影。
他时而驻足,与街边的百姓交谈,回忆着过去三年的点点滴滴;时而远眺,目光中充满了眷恋。
他与同僚们围坐在一起,把酒言欢,忆旧话别。
他的声音略带沙哑,却充满了深情:
“三载为吴郡,临岐祖帐开。虽非谢桀黠,且为一裴回。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同僚们举起酒杯,眼中闪烁着泪光。刘先生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
往任汝州途经扬州时,刘禹锡与时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的牛僧孺相会。
扬州城,繁华热闹,车水马龙。刘禹锡与牛僧孺在一座雅致的庭院中相见,两人互相行礼,脸上带着微笑,但刘禹锡心中却隐隐有些不安。
牛僧孺登进士科前,曾向刘禹锡 “行卷”。
那个时候,牛僧孺初为诗,务奇特之语,至有 “地瘦草丛短” 之句。谒见刘禹锡时,刘禹锡 “对客展卷,飞笔涂窜其文”,牛僧孺 “拜谢碧砺,终为怏怏乎”,一直对此事抱有夙憾。
刘禹锡乐于奖掖后进,却没想到牛僧孺反恩为怨的态度,让他十分伤心。
这次两人扬州会面,“席上” 牛儒孺 “述旧” 时,又提起往年 “改卷” 之事,语气中仍有点余怨未消。
刘禹锡胸怀大度,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酬诗 “追思” 表示歉意:
“少年曾忝汉庭臣,晚岁空余老病身。初见相如成赋日,寻为丞相扫门人。追思往事咨嗟久,喜奉清光笑语频。犹有登朝旧冠冕,待公三入拂埃尘。”
牛僧孺听后,微微点头,神情缓和了许多。
经过汴州时,刘禹锡见到了好友李程。李程时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
汴州城,一片繁忙景象。刘禹锡与李程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李程紧紧握着刘禹锡的手,喜悦地说:
“长安旧游四十载,鄂渚一别十四年。今日得见,真是幸事!”
刘禹锡感慨:“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初逢贞元尚文主,云阙天池共翔舞。相看却数六朝臣,屈指如今无四五。
“夷门天下之咽喉,昔时往往生疮疣。联翩旧相来镇压,四海吐纳皆通流。久别凡经几多事,何由说得平生意。千思万虑尽如空,一笑一言真可贵。
“世间何事最殷勤,白头将相逢故人。功成名遂会归老,请向东山为近邻。”
两人相谈甚欢,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的美好时光。
唐文宗大和八年十月二十七日,刘禹锡抵达汝州。
汝州城,古朴宁静,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刘禹锡站在城门口,望着这座陌生而又充满希望的城市,心中涌起一种 “近乡为贵” 的感觉。
汝州离洛阳近,离荥阳也不远,刘禹锡 “忽蒙天恩,稍移近郡,家本荥上,籍占洛阳,病辞江干,老见多树,荣感之至,实倍常情”。
在汝州,生活较为安定。汝州为一小州,公务不像在苏州时那样繁忙。
但刘禹锡仅仅回过长安一次,是儿子刘咸允与杨归厚的女儿成亲。
匆匆来,又匆匆去,长安繁华依旧,却已物是人非。
此时,白居易在洛阳为太子宾客分司闲官,裴度在任东都留守,刘禹锡与白居易、裴度忽然变得这样近,唱和自然多起来。
刘禹锡到汝州之后,在苏州寄给白居易的糯米已经酿成新酒,白居易兴奋地赋诗以告刘禹锡:
“柳枝谩蹋试双袖,桑落初香尝一杯。金屑醅浓吴米酿,银泥衫稳越娃裁。舞时已觉愁眉展,醉后仍教笑口开。惭愧故人怜寂寞,三千里外寄欢来。”
刘禹锡回酬白居易道:
“没什么,没什么,酒法众传吴米好,舞衣偏尚越罗轻。动摇浮蚁香浓甚,装束轻鸿意态生。阅曲定知能自适,举杯应叹不同倾。终朝相忆终年别,对景临风无限情……”
十一月,兵部尚书李德裕检校右仆射,充镇海军节度、浙江西道观察等使,由长安赴任,途经汝州,与刘禹锡相会。
刘禹锡早早地在城门口等候。当李德裕的车队缓缓驶来,刘禹锡快步迎上前去。两人相见,热情地寒暄。
刘禹锡盛情款待李德裕,在府中设下丰盛的宴席。
他举起酒杯,满脸笑意地说:
“建节东行是旧游,欢声喜气满吴州。郡人重得黄丞相,童子争迎郭细侯。诏下初辞温室树,梦中先到景阳楼。自怜不识平津阁,遥望旌旗汝水头。
“江北万人看玉节,江南千骑引金铙。凤从池上游沧海,鹤到辽东识旧巢。城下清波含百谷,窗中远岫列三茅。碧鸡白马回翔久,却忆朱方是乐郊。”
李德裕十分感动,两人开怀畅饮,共叙深情。
汝州有座望嵩楼,系地方名胜。刘禹锡常登斯楼,以舒情怀,以宴僚友,迎来送往。
望嵩楼上,微风拂面,景色宜人。刘禹锡凭栏远眺,目光中充满了感慨。然后与僚友们围坐在一起,饮酒赋诗。
“九陌逢君又别离,行云别鹤本无期。望嵩楼上忽相见,看过花开花落时。繁花落尽君辞去,绿草垂杨引征路。东道诸侯皆故人,留连必是多情处。”
刘禹锡的诗句,如同悠扬的乐章,在楼中回荡。
在望嵩楼上,看西北方的长安,已比之苏州近得太多了,然而刘禹锡还是在刺史任上盘桓。
令狐楚又有诗来,他现在是吏部尚书、太常卿,与刘禹锡唱和频繁。
刘禹锡一直没有受到令狐楚的荐举而得皇上提拔,不免使他五味杂陈。
坐在书房中,看着令狐楚的诗,心中既仍有到朝廷去发挥政治才干的愿望,又隐隐流露出对令狐楚的遗憾之意。
“蕙草芳未歇,绿槐阴已成。金罍惟独酌,瑶瑟有离声。翔泳各殊势,篇章空寄情。应怜三十载,未变使君名。”
唐德宗李适贞元二十一年,刘禹锡自郎官出守,至今三十有一年,辗转各地,未再能真正回朝廷任职。
州务清闲的时候,刘禹锡偶有蜂鹤之咏小句,寄给白居易。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白居易分司东都洛阳闲职,没有公务,俸禄很多,已经在履道坊营建了自己的白氏宅园,十分自得。他告知好友刘禹锡道:
“午后郊园静,晴来景物新。雨添山气色,风借水精神。永日若为度,独游何所亲。仙禽狎君子,芳树倚佳人。
“蚁斗王争肉,蜗移舍逐身。蝶双知伉俪,蜂分见君臣。蠢蠕形虽小,逍遥性即均。不知鹏与鷃,相去几微尘。”
刘禹锡再为奉和,戏曰:
“成小巧以取大咍 —— 永日无人事,芳园任兴行。陶庐树可爱,潘宅雨新晴。傅粉琅玕节,熏香菡萏茎。榴花裙色好,桐子药丸成。
“柳蠹枝偏亚,桑空叶再生。睢盱欲斗雀,索漠不言莺。动植随四气,飞沉含五情。抢榆与水击,小大强为名。”
大和九年九月,白居易被唐文宗除为同州刺史。
同州即今天的渭南,州治在大荔。白居易不想离开洛阳,他坐在书房中,眉头紧锁,心中忧虑。
洛阳多么轻松与安逸啊,实在不想去那陌生的同州。于是,白居易上表称自己疾病未愈,不能赴任。
朝廷便让刘禹锡移为同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本州防御、长春宫等使,而改授白居易为太子少傅分司。
故而,同州之任,算是刘禹锡代替白居易前往了。
刘禹锡得知诏命,心中五味杂陈,赋诗云:
“紫绶白髭须,同年二老夫。论心共牢落,见面且欢娱。酒好携来否?诗多记得无?应须为春草,五马少踟蹰。
“旧托松心契,新交竹使符。行年同甲子,筋力羡丁夫。别后诗成帙,携来酒满壶。今朝停五马,不独为罗敷。”
当时裴度仍在洛阳,还新加了一个中书令的官衔。
刘禹锡告别汝水和望嵩楼,赴任同州,途经洛阳,与裴度、白居易、李绅相会。
洛阳城,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生机。刘禹锡与裴度等人在一座花园中相聚,花园里繁花似锦,香气扑鼻。
刘禹锡还是原先的品性,心中燃烧着政治热情,甚至期望再经受一次政治烈火的熔炼,仍然希望裴度出山。
他目光坚定地看着裴度,说道:“一言一顾重,重何如?今日陪游清洛苑,昔年别入承明庐。一东一西别,别何如?终期大冶再熔炼,愿托扶摇翔碧虚。”
富有政治经验的裴度已预感到朝廷可能会发生祸乱,宦情已经淡薄。他微微摇头,在与刘禹锡、白居易、李绅筵宴联句中委婉地给刘禹锡泼了点冷水:“不归丹掖去,铜竹漫云云。惟喜因过我,须知未贺君。”
白居易道:“诗闻安石咏,香见令公熏。欲首函关路,来披缑岭云。”
李绅曰:“貂蝉公独步,鸳鹭我同群。插羽先飞酒,交锋便战文。”
刘禹锡答续:“镇嵩知表德,定鼎为铭勋。顾鄙容商洛,徵欢候汝坟。”
裴度又赋道:“频年多谑浪,此夕任喧纷。故态犹应在,行期未要闻。”
白居易曰:“游藩荣已久,捧袂惜将分。讵厌杯行疾,惟愁日向曛。”
李绅接道:“穷阴初莽苍,离思渐氤氲。残雪午桥岸,斜阳伊水濆。”
刘禹锡听着裴度的话,心中虽有些失落,但他依然服膺裴度,只道:“上谟尊右掖,全略静东军。万顷徒称量,沧溟讵有垠……”
在繁华的洛阳城中,他们的话语,如同历史的回声,在岁月的长河中久久激荡。
刘禹锡传
任见 著
本书简介
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名句,早已为后世所传扬,但刘禹锡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位卓越的哲学家,政治家。
研究刘禹锡的文字历代不绝,然而真正从生活经历的角度为他立传的,迄今没有。任见先生的《刘禹锡传》是以唐代历史为背景,以刘禹锡的政治活动、文学创作为重点,以他的人生际遇、情感历程为主线,以大气魄、大制作为标的要求,创作出来的重量级作品。
任见《刘禹锡传》文笔洗练,辞藻华贵,构思布局艺技独运,故事情节磅礴跌宕,文言与白话结合无隙,简约与饱满至于极致,既与刘禹锡的大家名作地位般配,与中唐丰富多彩的诗文艺术气象相和谐,又将中国文字的魅力发挥到了新颖动人的特殊境界,一卷展读,不忍释手。
此书最初有1997年版本,2007年删节和缩写本是第二版,这个版本是2014年的第三个版本,篇幅长了很多,内容基本上恢复到了缩写之前丰富而细腻的状态。
任见《刘禹锡传》
目录
第一章 诗童灵悟名不虚传
第二章 如此意境岂是淫调野曲?
第三章 赤心官吏与社稷大业
第四章 死对头请客是不是鸿门宴?
第五章 桃红馆里柔媚的笑容
第六章 耀眼明灯照亮亘古长夜
第七章 玄都观桃花招祸殃
第八章 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
第九章 前度刘郎今又来
第十章 苏州乙姝儿二世
第十一章 受绁雄鹰仍欲展翅高飞
第十二章 经邦之志济世之道
第十三章 “诗豪”梦得
第十四章 超尘拔俗刘禹锡
第十五章 传主年谱·纪念联语·对应年表
本书章节索引
著者任见简介
后山学派燕山小队(原京北燕山书屋)编辑
~ 1.多位北大博士推荐:任见先生的“名家漫说”,与众不同的认识价值。
2.后山学派杨元相、鸿翎[台]、刘晋元、时勇军、李闽山、杨瑾、李意敏等诚挚推荐。
3.后山学派杨鄱阳:任见先生当年有许多思想深邃、辞采优美的散文在海外杂志和报纸发表,有待寻找和整理。
国家出版基金优秀项目《丝路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