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传》网课的讲稿整理与直播授课形成了一种错位的关系,以至于课后的“整理”完全是另外的创作,但又与课上所讲形成一种对话和相互发明。我个人很喜欢这种“语”“文”的交错,或即兴讲课与沉思写作之间的张力。习惯看我公众号文字的朋友如果也听网课,应该也能感到这一点罢。
今天的配图是《系辞传》网课第二次直播时的手稿,视频也是这次授课中的片段。前面发的这段视频被限流了,说是宣扬封建迷信,所以今天再发,增加了“仅供娱乐”的声明。如果易经就是封建迷信,整个华夏文明就被全盘否定了。这个时代,只有娱乐是畅通无阻的,真是悲哀。
《易》之“定位”恰恰是用来“错”的。在交错中时成其位,正是“定位”之所以定的具体方式。《易》卦六爻自卑登高,各随其时而动,因时动而成其位。故《易》之“位”并非牛顿力学似的绝对外在空间,而是内在地与时间、事物与运动紧密相连的“时位”。
所以,行动之吉凶悔吝不只取决于环境的顺逆、爻位的贵贱,也深深相关于行动、时机与处境的互动关系。故困虽穷而可以亨 (困卦辞:“困,亨”) ,豫虽乐却可以凶 (初六“鸣豫凶”) ;履虽“不咥人”而六三强梁则“咥人”,明夷虽“明入地中”却可以“用晦而明”;复虽“出入无疾”而迷则有凶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 ,剥虽“不利有攸往”而“得舆”则不妨长驱 (上九“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夬虽“扬于王庭”而步步须慎,丰虽“宜日中”而处处见蔽;否虽“天地不通”而君子可以“俭德避难”,泰则恰以其交通大行而须裁成节制;大过虽有灭顶之灾而“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颐养优游自得而更须“慎言语、节饮食”。
卦虽有吉凶,位虽有贵贱,而祸福得失之由,亦在于人心之感与不感、德性之行与不行。《易》之“时”“位”并非完全独立于事物运化和人心感物之外的“框架”,也不只是事件发生和人类行为的“舞台”。时位既是运化的前提,也是运化的结果。 一方面,人心之感物、事物之发生受制于时位; 另一方面,时位之势、场景之情亦来源于人心与行动所造成的处境。 如乾之初九虽处卑位而能“潜龙勿用”,则其能“见”能“飞”之潜能,未可限量也; 而上九之位虽高,但其“亢龙”之行却至于“有悔”之地。 又譬如师之初六,“师出以律”则臧,否之则凶,存乎其人而已; 大有上九虽高而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虽居上位亦有不亢者也。
由是可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之所定者,性也,非位也。定性者必定其位,有其位而不能定其性者必失其位。位不可守,能守者唯仁而已。孔子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之义,正在于此。君,位也;而君之所以为君者,性也。有君之性,然后可以保君之位;自弃君之所以为君之仁性,则自贬为独夫民贼而已,虽拥重兵亦不能守君之位也。
“天尊地卑”之义亦然。天之为尊,非位之尊也,乃天行健性之自尊自强也;地之为卑,非位之卑也,乃坤德载物之自厚自卑也。“自卑”之义,在现代汉语中堕落为不自信的意思,而其古典本义则恰恰是自信的体现。《礼》云:“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礼记·曲礼上》) 。只有足够自信的人才会自卑,只有真正的自足才会“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卫灵公》) 。
现代自卑的前提是与人争竞,而古典自卑的前提则恰恰是自强与自足。乾德之自强不与人争强,坤德之自卑自厚不与人争高下。自强者必自卑,故乾必用九以无首,无首则乾亦能自卑;自卑者必自强,故坤必用六以永贞,永贞则坤亦能自强。《彖传》赞坤德,连说三个“无疆”:“坤厚载物,德合无疆”,“牝马地类,行地无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可见其自强之极也。
故“天尊”非争高下之胜而得尊位,“地卑”非争高下失败而屈居卑位。“天尊地卑”根本就不争胜,也不排胜负等级,它只是天自尊而地自卑而已。坤之自卑而顺承于天并非甘受压迫,而是去完成那由乾开创而未能完成的事业。
实际上,乾只有二“见”(九二、九五“利见大人”),而坤却有三“光”:“含弘光大”(《彖传》),“或从王事,知光大也”(《象传》),“含万物而化光”(《文言传》)。“利见”者非有光不能见,“光大”者非有含不能大。坤以能含而化光,坤之卑也,其义正如“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谦卦彖传)。含山之卑已如此“尊”“光”“不可逾”,况“含万物”而“广生”之坤元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