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押韵
文/张明学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中人因其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自然不知后来有汉和魏晋之世变。所以,人们对世事的认知,是受各种条件的制约的,即使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做的学问,抑或业余爱好的艺术活动,全能全智者少,总会有“知其一,未知其二”,甚至“一知半解”的。这是常人的通常认知状态。可实际上,人们却常会犯“自以为是”的毛病。他们在人前称说“略知一二”时,似乎在表示礼貌的谦虚。但其实那背后藏着的,恐怕多有自是、自信的自诩。
我们写楹联的人也多在写格律诗词,而我们对格律诗词的认知达到什么程度呢?恐怕在范围、深浅等方面总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吧。
格律诗词和所有诗歌一样,都有“形与质”两方面的讲究。“形”是特定的,是据以区别其他诗歌样式的规矩。“质”是共性的,是决定所有诗歌优劣等级的艺术品质,好诗还需要丰富的艺术手法来表现。
“声、韵和对仗”是格律诗“形”方面的三要素。只有符合这三个要素的诗才可称为格律诗,冠以“五律”或“七律”自是当然。同样只有符合各“词牌”所规定的词律规矩,才可冠以《卜算子》《沁园春》《满江红》等词牌名称。
这里只来谈谈“三要素”中“韵”的问题。“韵”在“三要素”中,恐怕是最为人所熟知的了。诗要押韵,谁不知道呢。凡诗必定押韵,但押韵的不一定是诗,如韵文、口诀、谚语等。可见人们对叶韵的喜爱和熟悉。但俗话说“大意失荆州”,正因为熟知,才习以为常,反而容易被忽视,因忽视而最易出错,所以写诗“出韵”的现象并不少见。
押韵看似简单实不简单。因为我们写格律诗多依古音,而古今语音变化相当复杂。古人的语音我们不得而知,因为我们不可能直接听到了,它只保留在韵书里,我们只能借助韵书间接地听一听了。但正是这一“间接”,使得一些贪图捷便的人,不愿受麻烦而止步门前。
古今语音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入声和音韵方面。“入声”先不说,只看“平水韵”中平声30部中,多数韵部的韵字,就有两方面令今人颇感疑惑:
一、古音中分列于不同韵部的字,今音倒同韵。如:
上平声一东与二冬:
一东:工红功濛蒙风枫雄穷公通
二冬:宗峰锋龙茏松容蓉凶胸钟
上平声九佳与十灰:
九佳:排埋霾乖怀钗豺侪斋崖阶
十灰:台苔抬该孩才财材来开哉
甚至上平声十二文与下平声十二侵:
十二文:纹雯云芸耘芬纷君群军勤
十二侵:寻林琳霖琴禽音斟擒心金
二、今音不同韵的字,古音中竟同属一个韵部。如:
上平声四支:
知时枝池驰迟之词
垂吹陲碑随谁悲眉唯锥
奇期棋琦崎岐基移疑居离
上平声六鱼:
书疏蔬梳如躇除庐储诸初锄
徐余鱼渔虚墟欤誉纾
车且据庐屠
上平声七虞:
愚娱隅迂于余妤趋
雏呼湖珠株殊无夫芜扶芙厨滁储除菇辜姑鸪
上平声九佳:
佳娃洼涯哇娲牌崖
街阶皆淮鞋排埋怀钗斋
豺乖挨蛙
上平声十三元:
原源园繁翻言宣轩
门根村尊存奔论痕跟掀冤昆仑孙婚魂恩蕴纯
这些同韵部的字,仅凭语感你会觉得它们同韵吗?
我们再看几首唐诗的韵字:
终南别业{王维(四支)}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陲、知、时、期)
秋兴八首之八{杜甫(四支)}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若低垂。
(陂、枝、移、垂)
西山寻辛谔{孟浩然(六鱼)}
漾舟寻水便,因访故人居。
落日清川里,谁言独羡鱼。
石潭窥洞彻,沙岸历纡徐。
竹屿见垂钓,茅斋闻读书。
款言忘景夕,清兴属凉初。
回也一瓢饮,贤哉常晏如。
(居、鱼、徐、书、初、如)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李峤(六鱼)}
南洛师臣契,东岩王佐居。
幽情遗绂冕,宸眷属樵渔。
制下峒山跸,恩回灞水舆。
松门驻旌盖,薜幄引簪裾。
石磴平黄陆,烟楼半紫虚。
云霞仙路近,琴酒俗尘疏。
乔木千龄外,悬泉百丈馀。
崖深经炼药,穴古旧藏书。
树宿抟风鸟,池潜纵壑鱼。
宁知天子贵,尚忆武侯庐。
(居、渔、舆、裾、虚、疏、馀、书、鱼、庐)
闻庆州赵纵使君与党项战中箭身死{杜牧(七虞)}
将军独乘铁骢马,榆溪战中金仆姑。
死绥却是古来有,骁将自惊今日无。
青史文章争点笔,朱门歌舞笑捐躯。
谁知我亦轻生者,不得君王丈二殳。
(姑、无、躯、殳)
松滋渡望峡中{刘禹锡(十灰)}
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
梦诸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是阳台。
(来、慧、回、台)
古意赠王常侍{杨巨源(十二侵)}
绣户纱窗北里深,香风暗动凤凰簪。
组紃常在佳人手。刀尺空摇寒女心。
欲学齐讴逐云管,还思楚练拂霜砧。
东家少妇当机织,应念无衣雪满林。
(簪、心、砧、林)
日暮{杜甫(十三元)}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门、园、根、繁)
留题李明府霅溪水堂{刘长卿(十三元)}
寥寥此堂上,幽意复谁论。
落日无王事,青山在县门。
云峰向高枕,渔钓入前轩。
晚竹疏帘影,春苔双履痕。
荷香随坐卧,湖色映晨昏。
虚牖闲生白,鸣琴静对言。
暮禽飞上下,春水带清浑。
远岸谁家柳,孤烟何处村。
谪居投瘴疠,离思过湘沅。
从此扁舟去,谁堪江浦猿。
(论、门、轩、痕、昏、言、浑、村、沅、猿)
这些诗的韵字,我们现在读起来分明感到不合韵的吧。所以,对我们今人来说,古韵就像一座迷宫,正垂钓,忽乘舟,多歧路,辨难清。而许多写诗的人总喜欢图省事,选用韵字时,总不愿费事,习惯跟着感觉走,仅凭语感来事,所以出韵的毛病总不可避免。我自己过去就犯过糊涂有过教训,出了韵,得重改,房子盖起,却要推倒重来。二十年前我写的两首五律《用好文化软实力》和《中国楹联三门峡论坛》就犯过这傻。前首韵字“横、经、声、风”分属“八庚、九青、一东”三部。后将“经”改为“行”,“风”改为“宏”,才通归“八庚”韵。好在仅改两个韵字就行了。若遇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麻烦,岂不要将盖好的房子推倒重来!后一首韵字“开、来、才、怀”前三字属“十灰”部,尾字“怀”出韵,在邻韵“九佳”部。幸好,律诗有首韵用邻韵时叫“孤雁入群”,尾韵用邻韵时叫“孤雁出群”的规矩。所以此诗作为“孤雁出群”的形式可以免改。
词韵将诗韵多部合并,自然比诗韵宽多了。虽然词韵比诗韵宽得多,但仅凭语感,也很容易出韵的。如有同志写的《离亭燕》用的韵字是“缈,娆,棹,岛,瑙,峤,钓,早”这些字,我们今天读起来,似乎都押韵。但在《词林正韵》里,其中“娆”属“二部”,其余均属“八部”。所以“娆”字出韵了。
再如《桂枝香·三峡大坝》用的韵字是“叠,沸,辱,霓,阔,沏,馥,笏,叶,鳜”。其中“辱、馥”属“十三部”,“沸、霓、鳜”属“三部”,其余则在“十六部”。其韵字就分属三部,出韵就严重了。
那么依新声《中华新韵》写诗,是不是就可以不查韵部,单凭语感呢?当然不能。因为我们的读音离普通话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写诗还是不能省去查找“韵部”这一步骤的。
声韵,声韵,声韵相连,声和韵是要配套的。古有古声韵,今有今声韵。同一首(副)作品中,古今声和韵不可相混。即古声配古韵,今声配今韵。亦如书法中繁简字不可混用一样。“平水韵”要与古声相配,不可与新声杂混。所以,若依古音创作诗、词、联时,应认真辨识今读平声的古入声字,这些入声字都属仄声,不可作平声用。用韵时,必须在“平水韵”的同一韵部中选取韵字。
怎样才能不出韵呢?有没有一个好方法,能让我们既省时又省力呢?恐怕没有。白居易曾写诗给人支招。他有一首诗《放言(其三)》,要给人们献出一条识人辨才的“锦囊妙计”: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显然,白居易这一招,并非是诸葛亮的“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的锦囊妙计。你看,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以周公之圣,曾遭流言之谤,王莽之奸,曾有谦恭之誉。若无其后的事实证明,“真伪复谁知”?白居易的妙法未让人省时省力,早期预知,还是要看他们后来的事实断定,还是要经过时间验证的。可见,省时省力的所谓“巧”是很难有的。所以写诗要想避免“出韵”,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依部选韵字”,这是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怎样“依部选韵字”呢?我们写诗的时候,往往先得一句,然后配以出句或对句足成一联,一联既成,则韵字即定。这时就需要在此韵字所在韵部中,选定其它韵字依次构词组句,延续补充成篇。这是我和不少人走过弯路得过教训之后才用的法子。此法看似受点拘束,不太自由。实则是最直接又省工的不二法门。
【作者简介】张明学(男),字鉴之,1939年1月生,河南渑池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三门峡市楹联学会顾问,国风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