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在榻上策中早就说的很明白了。
-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他这里强调的是“鼎足”,而非南北对峙,早在这个时候他已经预设了第三方势力来牵制曹操,只不过这个第三方势力随着时间的变迁,最后落到了刘备身上。
曹操的强大,蜀汉跟东吴都有着清醒的认知。
吴蜀两家合则两利,分则两害,想要抗衡曹操还需要抱团取暖。
周瑜率领吕蒙等人拿下南郡之后,东吴的边境线直面曹操的威胁,可想而知压力有多么巨大。而刘备则躲在东吴的大后方。
刘备需要生存空间,孙权需要纵深和时间。
这就很有意思了,借还是不借?
如果不借,曹魏南下的时候,东吴会首当其冲,需要刘备出兵援助的时候,不管从哪里出发,都需要跨过东吴的防区,这可是兵家大忌,谁也不想借虢伐虞的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且东吴还需要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防备曹操与刘备,刘备为了生存是否会放弃前嫌跟曹操合作,也未可知。
其次,刘备可以在东吴的羽翼下,猥琐发育,不需要顾忌曹操的威胁。只不过荆州南部四郡多为丘陵山地,经济落后且人口稀少,难以支撑刘备 “兴复汉室” 的野心,最终还需要寻找突破口。
最后,刘备往南没有发展的地方,想要扩张就必须从东吴控制的区域寻找北伐的出路或者西进入蜀,可是如果没有南郡做依托,西进入蜀的路程又太过曲折和遥远。这就可能导致刘备会优先选择跟东吴一战,以便获得一条通道!
如果借给刘备南郡的话,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而且刘备作为曹操的头号敌人,东吴深知他的价值,他的出现可以让东吴的压力得到缓解。
只不过,事态的发展是鲁肃没有想到的,刘备拒不归还。
鲁肃与关羽单刀赴会的时候。
据《三国志·鲁肃传》裴松之引注《吴书》记载:
- 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
这是鲁肃对关羽以及蜀汉最后善意的提醒。
因为在这之前,他跟吕蒙有一次会面,在那一次会面中吕蒙为鲁肃提出了五条计策,史书中没有记载这五条计策的具体内容,不过从鲁肃“越席”,“拊其背”说:
- “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可知吕蒙所提出的计策是多么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而且鲁肃也是很赞同的。
从后来吕蒙接任鲁肃之职后,夺取荆州的方法很可能就是那五条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