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里里特有的文学样式,被称为对偶文学,据说对联最早起源于五代十国的桃符,当时的人们在大门左右两边各悬挂一块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或者画上他们的画像,目的是用来驱邪避灾,以此来保佑家人无病无灾。



这种习俗延续了近千年,到了唐宋时期,格律诗和词飞速的发展,桃符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人们不满足于在大门两侧挂桃符了,而是红色的纸张写上一副吉祥语贴在大门两侧,来代替桃符,这种做法最终促成对联的形成。这个时候的桃符变成了带图画的门神,带文字的则变成了对联。

历史上有很多大诗人,大词人都是写对联的高手,像我们熟悉的苏轼,他除了在诗书画上面取得很高的成就,在对联方面也是十分厉害。民间也流传下许多关于苏轼的对联趣事。



苏有一天苏轼去拜访至交好友佛印,苏轼来到佛印的寺庙,在寺庙的大门口,看到几位工匠正在雕刻一口大缸,大缸上还刻着几只小狗,苏轼见此来了灵感,想到了一句绝佳的上联:四口围犬终成器,口多犬少;

这是一句绝妙的拆字联,“器”字拆开就是四个口和一个犬,那自然是口多犬少,苏轼觉得自己的这句应该无人能对出下联,于是就赶紧去找佛印,向他炫耀这句上联的是如何绝妙。没想到佛印随即对出了一句让苏轼佩服不已的下联:二人抬木迈步来,人短木长。

各位网友,你们觉得佛印的下联如何?



时至今日,对联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随着科技文明的冲击,对联这种传统文化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甚至在过年的时候,很多家庭也不会贴春联了,这不仅是对联的悲哀,更是整个传统文化的悲哀。

现在人们更倾向于把对联当成一种文字游戏,用于娱乐大众,因此各种网络对联铺天盖地的在网上流行。虽然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但不得不承认,很多人都不愿意去了解对联的规则,随意两句组合就可以称之为对联,不过这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王子强是一名初中历史老师,平时喜欢在网上写写对联,有时候,还会把对联应用到课堂之上,以此来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有一天王子强在讲到三国这段历史时,就出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上联:牛背驮刘备,

这句上联的趣味在于牛背和刘备同音,这时一名女学生站了起来,对出了一句精彩下来:关羽在观雨。

王子强对这名学生的下联表示赞赏,对此你怎么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