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里,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情节家喻户晓。鲁智深身为提辖,还有小种经略相公庇护,按常理,即便出了事也能周旋一二。可他打死镇关西后,为何选择仓皇出逃?这背后门道不少,下面就为大家细细道来。



街头义举,酿下命案

北宋时,渭州城商业繁荣,又是军事要地,由小种经略相公镇守。鲁智深,原名鲁达,在小种经略相公麾下任提辖。虽说提辖算不上位高权重,却也掌管一定军事力量,再加上背后有小种经略相公撑腰,日子过得安稳。但一次街头偶遇,改变了他的命运。



那天,鲁智深在渭州城街头碰到金翠莲父女。父女俩哭诉,镇关西郑屠以卖肉为名,强占金翠莲,还索要高额赎身钱。走投无路之下,父女俩只能靠卖艺为生。鲁智深本就疾恶如仇,听到这番遭遇,怒火瞬间被点燃。

第二天,他来到郑屠的肉铺,故意刁难,先是让郑屠切十斤精肉、十斤肥肉,都要切成臊子,不许带半点肉渣。郑屠虽满心不满,可碍于鲁智深的身份,只能照做。紧接着,鲁智深又让他切十斤软骨,郑屠终于忍无可忍,与鲁智深起了冲突。鲁智深借着火气,三拳就把郑屠打死了。



官场周旋,庇护暗显

鲁智深打死镇关西后,麻烦找上门来。人命关天,当地府尹不能不管。但奇怪的是,府尹没立刻派人捉拿鲁达,而是先到经略府向小种经略相公禀告:“好教相公得知,贵府提辖鲁达,无故用拳打死市上郑屠。不曾禀过相公,不敢擅自捉拿凶身。”

这一做法,充分体现出当时官场的微妙关系。北宋时,军队和地方行政系统权力博弈复杂。小种经略相公手握重兵,在当地势力极大,府尹自然不敢轻易得罪。没得到相公允许,府尹连控制鲁达都不敢。

小种经略相公得知此事,表现得十分老练。他没直接袒护鲁达,毕竟他行事得合乎规矩。他回应道:“鲁达这人原是我父亲老经略处的军官。为因我这里无人帮护,拨他过来做个提辖。既然犯了人命罪过,你可拿他依法度取问。如若招供明白,拟罪已定,也须教我父亲知道,方可断决。怕日后父亲处边上要这个人时,却不好看。”



这番话看似平淡,实则暗藏玄机:

点明鲁达是老经略相公的心腹,特意派来“帮护”自己的,凸显鲁达的特殊身份。在当时官场,人脉关系至关重要,鲁达这层关系,给府尹带来不小压力。

强调府尹要“依法度取问”,表面尊重司法程序,实则警告府尹别搞严刑逼供那一套。

要求必须等当事人“招认明白”,才能“拟罪已定”,杜绝零口供结案的可能。

还提到就算鲁达“招供明白”“拟罪已定”,也得先让老经略相公知晓,才能做最终判决,还暗示府尹,日后老经略相公可能还会用到鲁达,处理不当大家都不好收场 。

有小种经略相公这番话,鲁达被重判的可能性极小。要是发配充军,凭他的人脉,大概率会回到老领导身边,说不定罚酒三杯后,还能继续为朝廷效力。可让人意外的是,鲁达没坐等官府处理,而是选择跑路。



权衡之下,无奈出逃

鲁达为什么要跑?原著心理描写给出答案:“洒家须吃官司,没人送饭。”这话看似简单,却透露出鲁达作为单身汉的无奈。在那个时代,吃了官司,在狱中难免遭折磨。要是有家人朋友,还能送饭菜、打点狱卒。但鲁达孤身一人,在渭州城没有亲人,朋友多是酒肉之交,没人能保证会一直照顾他。他明白,一旦被关进大牢,等待自己的只有痛苦折磨,不如一走了之,或许还能保命。



另外,鲁达的性格也是他跑路的重要原因。他生性豪爽,自由自在惯了,让他在大牢里度日,如同猛虎被困牢笼。他宁愿在江湖漂泊,也不愿失去自由。而且,鲁达深知官场黑暗,即便有小种经略相公庇护,他也担心审讯时遭其他官员刁难陷害。官场复杂,人心难测,保不准有人会借机打压小种经略相公的势力。

读完鲁智深这段经历,不难发现,他的出逃不单单是个人的选择,背后还藏着无奈与不甘。其实在生活里,我们同样会面临各种两难的抉择,有时候看似是冲动之举,实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我特别好奇,大家怎么看待鲁智深的选择?你是否也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难题?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咱们一同探讨。说不定从鲁智深的故事里,还能找到解决生活难题的思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