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司令员肖华乘车行驶在北京的街道上,突然,一个香烟小贩的身影闯入他的视线,肖华突然喊道:“这不是杀害黄骅的凶手潘特吗?”
肖华与黄骅相识于冀鲁边区,二人紧密协作,一同领导军民开展抗日斗争,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可1943年,黄骅竟然被人谋杀了。
1943年,那是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期,冀鲁边区正经历着血与火的考验。
但冀鲁边区却偏偏出了一个败类——邢仁甫。
此人也曾经在抗日战场上也有过功绩,却在权力和利益的诱惑下逐渐迷失了自我。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局势变得复杂难测,邢仁甫错误地判断了形势,认为共产党和八路军前途渺茫,开始消极避战,一心盘算着如何保存自己的实力。
后来,上级安排他去党校学习,这本是提升进步的机会,他却狭隘地认为这是身为司令员的黄骅要削弱他的权力。
于是邢仁甫拉拢了潘特和冯冠奎,打算将黄骅杀掉。
潘特本就是个投机分子,对邢仁甫言听计从,冯冠奎则是当地有名的土匪,被收编后仍贼心不改。
邢仁甫向他们许下了丰厚的报酬和日军的庇护,在利益的驱使下,三人狼狈为奸,共同策划了一场针对黄骅的惊天阴谋。
1943年6月30日,黄骅在新海县大赵村主持一场至关重要的军事会议,商讨抗日战略部署。
会议进行到关键阶段,潘特和冯冠奎带领着一群被收买的叛徒,突然闯入会场,毫无防备的黄骅等人瞬间陷入绝境。
枪声骤起,黄骅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之中,一同牺牲的还有多位英勇的抗日干部。
这一噩耗传来,冀鲁边区的军民悲痛万分,肖华更是痛心疾首,发誓一定要将凶手绳之以法,为黄骅报仇雪恨。
案发后,邢仁甫、潘特和冯冠奎畏罪潜逃。
邢仁甫投靠了日军,彻底沦为遭人唾弃的汉奸,助纣为虐,残害同胞,潘特和冯冠奎则四处逃窜,隐姓埋名,妄图逃避正义的审判。
但肖华始终没有忘记为黄骅报仇的誓言,时刻关注着案件的进展。
他没有想到,有一天,在北京的街头,竟然会撞见潘特!
肖华一边安排人员继续监视潘特,一边迅速向上级汇报情况,并组织警力展开抓捕行动。
在各方的紧密配合下,抓捕行动迅速展开,毫无防备的潘特被成功抓获。
面对肖华,潘特脸色惨白,双腿发软,昔日的嚣张气焰荡然无存。
潘特落网后,警方乘胜追击,加大对冯冠奎的追捕力度。
终于,在1950年,冯冠奎也被成功捉拿归案。
而罪魁祸首邢仁甫,在日本投降后惶惶如丧家之犬,四处逃窜,最终在1950年被公安机关逮捕。
在庄严的法庭上,面对如山的铁证,邢仁甫、潘特和冯冠奎无从辩驳。
他们为自己的罪恶行径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依法判处死刑,黄骅将军的英灵终于得以告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