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五年大授衔时,共产生了十位共和国大将。与元帅不同的是,大将的评选更多考虑了“山头”和资历的因素。开国十位大将,为什么这样排名?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开国大将的排名!

第一位,粟裕大将,靠军功位列十大将之首

在十大将中,粟裕资历较浅,甚至不如一些上将。他之所以能够位列大将之首,主要是靠军功。特别是解放战争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指挥了淮海战役等大战役。其战功超过很多元帅,屈居大将首位。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新四军和三野的代表。



第二位,徐海东大将

始终支持党中央的决定,在中央红军刚到陕北,走投无路之时,他倾囊相助,解决了中央红军的燃眉危急。虽然在抗战中后期和解放战争时因病离开了战场,凭借红军时期对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被毛主席称赞为“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因而被评为大将第二位。是红二十五军和红十五军团的代表。



第三位,黄克诚大将

红军时长期从事政治工作。抗战时创建了新四军三师和苏北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带三师三万五千余人千里挺进东北。虽然资历和战功并不显赫,但战略眼光独特。

如在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之初,建议恢复政治委员制度,保证了国共合作时期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日本投降后,建议中央立即派部队赴东北,以创建一块大的战略根据地。黄克诚位列大将第三,是红三军团和四野的代表。



第四位,陈赓大将

他1922年入党,黄埔一期毕业,参加过南昌起义。早期在鄂豫皖担任红十二师长,红四方面军参谋长。长征时任军委干部团长,红一军团一师师长。抗战时期任幺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率“陈谢兵团”挺进豫西,参加淮海战役。作为机动兵团,远距离插入广东敌后,堵住白崇禧军事集团逃往海南岛的退路。之后又强行军插入云南敌后,截断四川、云南国民党军队退往缅甸的通道。

陈赓资历老,战功大,屈居大将第四位,是幺二九师和二野的代表。



第五位,谭政大将

他早期跟随毛主席参加秋收起义,抗战时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一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大将位列第五。是红一方面军和四野的代表,也是政工大将的代表。



第六位,肖劲光大将

红军时期担任红5军团政委,把这支国民党起义军改造成红军劲旅。抗战时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员,解放战争爆发后,前往东北,在南满根据地处境艰难时,取得“四保临江”的胜利。率部攻打长春,后改为围困战,使10万守军被迫相继投诚,开创了人民解放军通过“久困长围”战法和平解放大城市的先例。随即率第12兵团南下,参加解放中南的战斗。军政兼优,排大将第六位,是红一方面军和四野的代表。



第七位,张云逸大将

革命资历深,1929年领导了百色起义,历任红七军军长、中央军委副参谋长、粤赣军区司令员、红军总司令部和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参谋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员、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山东军区司令员。张云逸是老资格的领导干部,具体在一线指挥作战少。位居大将第七位,是新四军和三野的代表。



第八位,罗瑞卿大将

1929年参加红军,曾任师、军政治委员、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等职。抗战时期主要从事军事教育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政委,参与指挥了一系列重大战役。与兵团司令员杨得志率部参加平津战役,指挥部队将傅作义起家部队第35军大部歼灭于新保安,取得平津战役的第一个胜利。罗瑞卿主要从事军队政治、教育、保卫工作,大将排名第八位。是政治保卫和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第九位,王树声大将

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红军时期,历任团长、师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31军军长、西路军副总指挥兼第9军军长等职。抗战时期,任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后任太行军区副司令员,协助刘伯承指挥抗日作战。

1945年10月,与新四军第5师会合,组成中原军区,任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和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指挥部队参与中原突围。王树声革命时期虽然没有特别显赫的战功,但凭借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老资格,排大将第九位,是红四方面军的代表。



第十位,许光达大将

红军时期,被派往洪湖地区,先后任军参谋长、师政委、师长。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兼晋绥军区2军分区司令,晋绥军区第3纵队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军长,第2兵团司令员等职。

许光达资历不深,战功也不突出,甚至比不上同为红二方面军出身的肖克、王震,但肖、王二人及红六军团是中央红军的底子,代表湘鄂西和洪湖根据地的只有贺龙的红二军团,凭借出身红二军团的身份,许光达排名大将第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