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川军将领,以其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舍生取义的壮烈牺牲,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他的一生,是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不懈奋斗的一生,从早年投身革命,到最终血洒抗日战场,每一段经历都铭刻着深深的时代印记,展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所具备的高尚品质与家国情怀。
少年立志,投身革命洪流
1893年,王铭章出生于四川省新都县太兴乡一个普通家庭 ,父亲王文焕以小贩为业,家境并不宽裕。王铭章自幼天资聪慧,对知识充满渴望,在家人的支持下进入学校读书。然而,命运对他颇为坎坷,父母在他年少时相继离世,幸得叔祖王心田资助,他才得以完成新都县高小的学业,并考入四川陆军小学第五期,就此开启了他的军事生涯。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风起云涌,这是一场旨在反对清政府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年仅18岁的王铭章,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毅然加入“同志军”,投身到这场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战斗中。在战斗中,他目睹了清政府的腐朽和人民的苦难,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信念。
辛亥革命后,四川军政府成立陆军军官学堂,王铭章转入该校步兵科第二期继续深造。1914年,他从陆军军官学堂毕业,被分配至川军刘存厚部,从见习排长做起,开始了他在军队中的历练。此后,他参加了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称帝。在泸县、纳溪县一带的战斗中,他表现英勇,虽身负轻伤,但毫不退缩,因作战有功,升任连长。护国战争结束后,川滇军阀混战爆发,王铭章在战争中不断成长,先后升任营长、团长、旅长。1924年,川战暂时平息,他驻防德阳县,晋升为第13师师长,逐渐在川军中崭露头角。
思想转变,拥护抗日主张
在长期的军阀混战中,王铭章逐渐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他开始反思自己所参与的内战,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感到忧虑。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剧,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浪潮,王铭章的思想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他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十分反感,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表示坚决拥护。
在一封家书中,他写道:“今后全民全军精诚团结,枪口一致对外,洗雪国耻,此诚国家民族之幸……此间正按整军方案,进行部队编练,以期达到枕戈待战,朝令夕发共赴国难。”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渴望投身抗日战场的迫切心情。他积极响应抗日号召,主动请缨出川抗战,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保卫祖国,洗刷过去参与内战的“罪愆”。
出川抗战,浴血抗日疆场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王铭章与众多川军将领一起,主动请缨出川抗战。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驻四川的第41军、45军、47军组成22集团军,由总司令邓锡侯率部出川,成为最早开赴抗日前线的川军。
1937年9月6日,王铭章在驻地德阳县广场召开出川抗日誓师大会。他站在台上,神情庄重而坚定,向全体官兵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号召:“我们奉令出川抗日,是为了挽救国家危亡,为民族生存而战。我王铭章此次出川抗日,不成功,便成仁。成仁就是壮烈牺牲。”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他还留下遗嘱,将积年薪俸所得,酌留赡家及子女教育之用,其余用于建立公益事业。随后,他率领全师官兵,身着单衣草履,背负竹席斗笠,徒步出剑门、过巴山,越秦岭至宝鸡,最终抵达西安,踏上了充满艰险的抗日征程。
出川后,王铭章率部首先在山西娘子关、寿阳一带阻击日军。当时,川军装备简陋,武器大多是步枪、大刀、少量的机关枪和迫击炮等土劣武器,而日军则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火力。但王铭章毫不畏惧,他率领部队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经过激烈的战斗,川军成功掩护友军安全撤退,缓解了太原的紧张形势,但自身武器装备和人员也损失近半。此后,王铭章又率部紧急驰援晋南,在沁源一带与日军作战40余日,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死守滕县,谱写英雄壮歌
1938年1月,徐州会战爆发,王铭章所部奉命在山东滕县北布防。滕县,地处津浦铁路要冲,是徐州的重要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王铭章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但他毫不退缩,决心与日军决一死战。
1938年3月9日,日军第10师团长矶谷廉介奉日军第2军司令官西尾寿造的命令,向滕县县城发起进攻,滕县县城保卫战正式打响。在战斗的第一阶段,日军在飞机、坦克等炮火的掩护下,向滕县县城外围北界河、北沙河、南沙河防线展开猛攻。王铭章所部阵地多次被突破,但他迅速组织敢死队,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一次次将阵地夺回。在激烈的战斗中,王铭章所部击毙日军少将中岛荣吉,并缴获了大量文件、资料等,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然而,日军很快改变了战术,改正面进攻为右翼迂回。他们在直取滕县县城的同时,使滕县县城外围阵地不攻自破。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正面的各部队后方被截断,陷入混战,滕县县城外围阵地逐个被击破。至3月14日夜,滕县县城完全暴露在日军面前,形势万分危急。
此时,守城部队大多已被日军打散,城防空虚,仅有2500左右兵力,以及县城警察和保安队500人左右。王铭章向上级求援,但援军赶到需要时间。在这生死关头,王铭章以必死之心昭告全体官兵:“我们决心死守滕城,我和大家一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他下令将南北城门堵死,东西城门暂时关闭交通,做好了与日军血战到底的准备。
3月16日拂晓,日军依靠其火力优势,向滕县发起轮番进攻。王铭章亲自指挥部队进行顽强阻击,当日日军未能突破阵地。夜间,王铭章趁休整期间,重新调整兵力部署,放弃外围阵地,集中守卫城防。17日,日军援军赶到,矶谷廉介以约3万的兵力向滕县再度发起攻击。日军对滕县进行了轮番轰炸,南城墙和东关很快失陷,中国守军失去城墙等工事掩护,暴露在日军的火力之下,伤亡极大。
王铭章在城中心十字街口继续指挥作战,他镇定自若,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至下午5时,敌军占领城西关,中国守军与之展开巷战。王铭章亲自登上西北城墙,指挥警卫连一个排进攻西门城楼,因城墙缺少掩体,警卫排全部阵亡。王铭章决定绕城到西关火车车站继续指挥作战,在行至西关电灯厂附近时,被日军发现。日军立即向他们展开密集扫射,王铭章及其参谋长赵渭滨等十余人不幸中弹,壮烈殉国。
王铭章殉国后,城中部队与大部队失去联系,各自为战,但他们依然坚守着阵地,大多在失去战斗力的时候设法与日军同归于尽。战斗持续至18日午后,全城守军仅10余人突围生还,其余全部牺牲,滕县县城被日军占领。
王铭章率部坚守滕县县城四昼夜,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滞了日军南犯徐州的计划,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台儿庄大战的充分准备时间,为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有利条件。正如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所说:“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写出川军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英雄不朽,精神永垂青史
滕县县城失陷后,当地帮会和红十字会等团体冒着生命危险找到王铭章遗体,偷运出城,辗转至武汉进行公祭。王铭章灵柩所经之处,大量军政机关及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等自动前往祭奠,表达对这位抗日英雄的深切敬意和沉痛哀悼。1938年5月9日,王铭章的灵柩运抵武汉大智门火车站,武汉万余人民群众前往迎灵。中共中央委员会代表吴玉章、董必武,八路军代表罗炳辉等都参加了迎灵和公祭。国民政府对王铭章将军的抗战给予了高度评价,追赠其为陆军上将、明令褒奖,并为其举行国葬,拨款1.2万元治丧,将其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在原籍新都建墓立祠。
王铭章的牺牲,让全国人民为之悲痛,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精神。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内涵,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毛泽东同吴玉章、董必武等联名撰写挽联,称赞王铭章:“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新华日报》代表吴克坚在致王铭章的悼词中称:“王师长是我们炎黄的优秀子孙,是保国卫民的英勇战士,是中国的模范军人,他的死为国家、为民族、为全中国人民,他的勋名将永垂史册,他的精神将永远不死! ”
1984年9月,国家民政部正式追认王铭章将军为革命烈士,他的事迹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王铭章的故事被广泛传颂,坐落在滕州市的“王铭章革命烈士纪念亭”成为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王铭章将军虽已远去,但他的铁血川魂,将永远在中华大地上激荡,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