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懂点历史的朋友都知道,
中国曾经出现过一个臭名昭著的大土匪孙殿英。
他这一辈子干了不少坏事,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盗掘皇陵,导致大量珍贵文物遗失。
不过,这个恶名远扬的人物,
他的后代却非常争气,不仅扭转了家族的名声,
还成为了广受尊敬的大人物。
那么,他的后人到底做了哪些事情,
他们如今的生活状况又如何呢?
这位大恶人出生于河南永城的一个贫困小村庄,
家里穷得叮当响,连饭都吃不饱。
小时候,他曾感染天花,脸上留下了许多麻子,
因此村里人都叫他“大麻子”。
当时清朝刚灭亡,整个国家陷入混乱,
军阀混战,土匪横行。
由于家庭条件差,父母种地也填不饱肚子,
他从小就和村里的不良少年混在一起,根本不考虑未来。
十几岁时,他加入了土匪团伙,
带着一帮兄弟在河南一带抢劫粮食、勒索钱财。
那时候,土匪行业相当普遍,他干得顺风顺水,胆量也越来越大,
二十岁左右就成为一个小头目,手下有几十号人,靠这种方式维持生计。
到了1920年代,他意识到当土匪没有前途,
而军阀那边似乎更有吸引力。
当时直系军阀在河南活动频繁,
他带着自己的队伍投奔过去,摇身一变成为“正规军”。
后来他又投靠了镇嵩军,谋得了一个小官职。
1920年代,军阀之间混战不断,枪杆子里出政权,
他手下的士兵听话又有武器,逐渐晋升为军长。
1928年,他率领部队驻扎河北,靠近清东陵。
那个年代战乱频仍,军队缺粮少饷,士兵饿得眼睛发绿。
他灵机一动,把主意打到了这些皇陵上,
心想如果把这些宝藏挖出来,所有问题都能解决。
有了这个念头,他就坐不住了。
心动不如行动,孙殿英带领部队浩浩荡荡地开进清东陵,
以剿匪为借口封锁了该地区。
他的手下用各种手段,包括挖掘、凿洞、撬开甚至炸毁陵墓,
连续七天七夜将慈禧和乾隆的陵墓彻底翻了个底朝天。
慈禧的棺材里有一块翡翠西瓜,
乾隆那边则堆满了金银珠宝,全被他们搜刮一空。
他的手下动作迅速,劈开棺材,装满车辆,仅仅七天就完成了任务然后撤离。
当时军阀混战,没人顾得上这件事,
他盗墓之后,部队的军饷有了着落,装备也齐全了,生活一下子好了起来。
消息传出后,满清后裔愤怒至极,但舆论并没有掀起太大波澜,
普通百姓也只是感叹他的胆量之大。
他自己对此毫无愧疚感,觉得这笔钱来得轻松,值得去做。
虽然因为盗墓事件臭名远扬,但孙殿英的日子还得继续。
1930年代,他投靠了蒋介石,担任军长职务,带着部队四处征战。
然而,当日本人入侵时,他的部队战斗力低下,
战争打得一团糟,日军一到便仓皇逃跑。
最终,他被解放军俘虏,关进监狱没多久就去世了,享年仅58岁。
他这一生几乎没做过什么正经事,从土匪起家,通过盗墓发迹,结局却并不好。
家人那时失去了依靠,他的死让家庭仿佛失去了支柱。
但是,他的儿子却没有重蹈覆辙,而是走出了另一条光明的道路。
这个大盗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唯一的男孩孙天义是他的二姨太所生,
出生于1931年,正好是盗陵三年后。
在他父亲作案期间,家里靠着盗来的财富过得相当富裕,
但由于孙殿英常年在外奔波,根本无暇顾及孩子。
孙天义小时候一直跟着母亲生活,二姨太深知丈夫的名声不好,
害怕儿子学坏,于是从小严格监督他读书学习,不让他与父亲那群人接触。
当时的民国社会动荡不安,尽管家里有钱,但外界对孙家总是带有几分轻视,
二姨太决心要让儿子走上正道,不再给家族抹黑。
长大后的孙天义,人生轨迹完全不同于父亲。
他既没有参军,也没有想着依赖家中的声望谋生,
而是选择努力求学,后来从事了一份正当职业。
他不仅成为了一位知名学者,还担任大学教授,在高校辛勤耕耘三十年,
为新中国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个人成就也不断提升,
巅峰时期更是成为了一省政协副主席,堪称功成名就。
他为人低调,从不提及父亲的事情,
外人提起他时,都觉得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尽管父亲盗墓时遭到世人谴责,但他并未受到牵连,反而凭借自身努力取得了成功。
据说他还把家中的部分财产捐献出去,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赢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名声,与孙殿英截然相反。
孙殿英一生所作所为,留下的名声极为恶劣,
但家中出了个孙天义,情况似乎发生了转变。
1947年孙殿英去世,家里失去了支撑,孙天义当时才16岁,
恰逢解放战争结束,新中国刚刚成立。
他在求学过程中,正值国家急需人才之际,抓住机会脱颖而出。
他的三位姐姐生活平平淡淡,没有太多波澜,全家主要依靠他支撑。
母亲抚养他长大,家中的积蓄估计也所剩无几,
但他并没有依靠父亲留下的遗产度日,而是独自闯荡天下。
这条路像是为孙家翻开了新的篇章。
父亲当年盗墓带来的全是骂名,
但他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而是靠自己站稳了脚跟。
家族那段黑暗的历史,被他用自己的方式慢慢抹去,
外界提到他时,无不称赞其出色表现。
他这一生过得十分低调。
父亲名声不佳,家族成员也不敢高调行事,
即使他取得再大的成就,也从未到处宣扬。
他的三位姐姐生活简单平凡,
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外界也很少有人关心她们。
孙天义后来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他们的家族始终保持低调,
没有人公开宣称自己是孙殿英的后人,
并且他们也没有倚仗家世背景肆意妄为,
他的大儿子只是一名普通工人,只有具备潜力的孩子才被送出国深造。
孙殿英和孙天义这对父子的故事,颇具深意,
后者似乎向世人证明,即便出身不好,个人依然可以闯出一片天地。
参考信息:华商网:家国情怀入梅骨 弦歌不辍为世范——访西安翻译学院名誉校长孙天义教授荆楚网:天下归心——与黄帝陵基金会会长孙天义的对话大河网:解密豫北战役:解放汤阴城,活捉孙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