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遵化的燕山南麓,苍松翠柏掩映着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皇家陵寝 —— 清东陵。这里埋葬着 5 位皇帝、15 位皇后及 161 位皇室成员,陵墓中数以万计的奇珍异宝,如同黑暗中的灯塔,吸引着无数盗墓贼的目光。



在众多盗墓者中,有一个名叫王绍义的河北老汉,以弹棉花为伪装,在清东陵畔蛰伏 17 年,用自制的钢板钥匙打开地宫石门,带领团伙盗掘 157 座陵墓,几乎将清东陵洗劫一空。

他的故事堪称近代盗墓史上最狡黠、最具破坏性的犯罪记录之一,其作案手法之精妙、犯罪规模之庞大,至今仍令人咋舌。

一、从土匪到弹棉花匠:17 年蛰伏背后的阴谋与等待



王绍义的盗墓生涯始于 1928 年那个动荡的夏天。时年 25 岁的他,是土匪头子马福田的得力手下。马福田出身热河(今河北承德)土匪武装,因垂涎清东陵的宝藏,率部窜至遵化一带。

王绍义自幼混迹江湖,擅长打探消息、联络各方势力,很快成为马福田团伙的核心成员。

同年 7 月,军阀孙殿英以 “军事演习” 为名,率部包围清东陵,将马福田部击溃。孙殿英炸开慈禧太后的定东陵和乾隆皇帝的裕陵,洗劫了价值连城的陪葬品。王绍义在混战中侥幸逃脱,却目睹了孙殿英满载而归的场景。

据《清东陵盗宝案全揭秘》记载,孙殿英用 20 辆大车装运财宝,仅慈禧棺椁中的夜明珠就价值 1000 万两白银。这场暴行让王绍义既震惊又嫉妒,复仇与贪婪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孙殿英盗墓事件引发全国舆论哗然,清东陵成为重点保护对象,国民党政府派军队驻扎,当地民众也自发组织护陵队。王绍义明白,公开盗墓已无可能,必须另寻他法。1929 年,他化名 “张木匠”,背着弹棉花的工具,潜入清东陵附近的新立村。弹棉花是当时北方农村常见的手艺,王绍义以此为掩护,开始了长达 17 年的潜伏。



在这 17 年里,王绍义表面上是个走街串巷的弹棉花匠,实则暗中观察清东陵的地形、守卫规律,并联络志同道合的盗墓贼。他与当地村民打成一片,用弹棉花的收入换取信任,甚至帮村民修补房屋、干农活。

据新立村老人回忆,王绍义为人 “老实憨厚”,常说 “靠手艺吃饭,不做亏心事”,没人怀疑他的真实身份。

然而,王绍义的真实目的从未改变。他利用弹棉花的机会,走遍清东陵周边的村庄,绘制陵区地图,记录每座陵墓的位置、结构和守卫情况。他还刻意结交守陵人的后代,用小恩小惠换取关于地宫构造的线索。

例如,他从一位守陵人后代口中得知,乾隆裕陵的地宫石门采用 “顶门石” 设计,这种机关在关闭后无法从外部打开。这些信息为他日后盗墓埋下了伏笔。

二、自制钢板钥匙:破解地宫石门的盗墓 “黑科技”



清东陵的地宫石门设计堪称古代建筑智慧的结晶。以乾隆裕陵为例,地宫共有四道石门,每道石门后都有一块重达千斤的 “顶门石”(又称 “自来石”)。

这种石条呈长方体,一端嵌入地面凹槽,另一端顶住石门背面的凸起,关门时石条自动滑落,形成天然锁具。孙殿英当年盗墓时,因无法破解顶门石,直接用炸药炸开石门,导致文物损毁严重。

王绍义决心找到一种更隐蔽、更高效的方法打开石门。他多次潜入陵区,观察石门结构,并在废弃陵墓中进行试验。经过反复研究,他发现顶门石的机关虽然巧妙,但存在一个致命弱点:石条与石门之间有一道狭窄的缝隙。如果能制作一种工具,从门缝伸入并卡住石条,就可以将其移开。



1940 年前后,王绍义在遵化县城的铁匠铺定制了一把 “拐子形钥匙”。这把钥匙由厚钢板制成,前端呈直角弯曲,长度恰好能伸入石门缝隙。据参与盗墓的同伙穆树轩后来供述,王绍义曾在一座陪葬墓中试验这把钥匙:“他把钥匙从门缝插进去,卡住顶门石的凹槽,然后慢慢用力,那石头居然真的被挪开了!”

为了验证钥匙的可靠性,王绍义选择咸丰皇帝的定陵进行实战测试。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清东陵地区陷入权力真空,王绍义认为时机成熟。他带领团伙先用自制雷管炸开定陵地宫的入口,随后用钢板钥匙打开石门。

据《清东陵盗案史料汇编》记载,地宫内的陪葬品包括金册、玉宝、珍珠、翡翠等,盗墓者用麻袋将财宝装走运往销赃地点。这次成功让王绍义团伙信心倍增,也标志着他们的盗墓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疯狂盗掘:10 年洗劫 157 座陵墓的罪恶之路



从 1945 年到 1951 年,王绍义团伙的盗掘行动达到了疯狂的顶峰。他们制定了严密的计划:白天伪装成农民在陵区附近活动,夜晚携带炸药、工具和钢板钥匙展开行动。团伙内部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望风,有人负责爆破,有人负责开锁,有人负责搬运财宝。

  1. 咸丰定陵:钢板钥匙的首次实战
    定陵是王绍义团伙的第一个目标。据参与者回忆,他们先用炸药炸开地宫入口的金刚墙,随后王绍义亲自用钢板钥匙打开石门。地宫内的咸丰皇帝棺椁已腐朽,陪葬品散落一地。盗墓者将金册、玉宝、朝珠、玉佩等文物洗劫一空,甚至连棺木上的金丝楠木板材都被拆走变卖。
  2. 同治惠陵:三道石门的暴力破解
    同治皇帝的惠陵有三道石门,前两道石门因年久失修,王绍义团伙直接用炸药炸开。第三道石门则使用钢板钥匙打开。据《清东陵史话》记载,地宫内的同治皇帝和孝哲毅皇后的遗体保存完好,但盗墓者为了搜寻财宝,将遗体拖出棺外,导致尸体腐烂损毁。孝哲毅皇后的随身珠宝被搜刮一空,其中一枚翡翠戒指后来在天津文物市场被查获。
  3. 康熙景陵:三天三夜的爆破浩劫
    康熙皇帝的景陵是清东陵中规模最大的陵墓之一,地宫结构复杂,石门重达数吨。王绍义团伙多次尝试用钢板钥匙开锁未果,最终决定用炸药爆破。据目击者称,爆破声持续了三天三夜,地宫入口被炸成废墟。盗墓者进入地宫后,将康熙及其四位皇后、一位皇贵妃的棺椁全部撬开,陪葬的玉器、瓷器、字画被洗劫一空。其中,康熙的陪葬品中有一件明代画家唐伯虎的《西山草堂图》,至今下落不明。
  4. 疯狂洗劫:157 座陵墓的毁灭
    在 10 余年的时间里,王绍义团伙几乎盗遍了清东陵的所有陵墓,共计 157 座。他们的盗掘手段极其野蛮:炸药爆破导致地宫结构损毁,钢板钥匙破坏了石门的文物价值,暴力拆解棺椁造成遗体和陪葬品的严重破坏。据统计,被盗的珍宝包括:慈禧定东陵的夜明珠、翡翠西瓜、珊瑚树等;乾隆裕陵的金编钟、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沈周《庐山高图》等;康熙景陵的唐伯虎字画、宋代汝窑瓷器等。
  5. 这些珍宝大多通过地下文物贩子流入国内外市场,许多国宝级文物至今下落不明,给中国的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四、法网恢恢:盗墓贼的末日与历史的反思



王绍义的疯狂盗掘引起了当地民众的警觉。1951 年,天津公安机关在调查一起文物走私案时,顺藤摸瓜锁定了王绍义团伙。同年 2 月,警方在遵化八仙山将王绍义抓获,随后逮捕了穆树轩、杨芝草等主要成员。在审讯中,王绍义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并详细交代了盗掘清东陵的过程。

1951 年 3 月 21 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依法判处王绍义、穆树轩等主犯死刑,立即执行。临刑前,王绍义留下了一句忏悔:“我对不起祖宗,对不起子孙,盗掘皇陵是要遭报应的。”

然而,这句忏悔无法挽回他对文化遗产造成的巨大破坏。

王绍义案件震惊全国,也引发了政府对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此后,清东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了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1961 年,清东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尽管如此,王绍义团伙造成的损失已无法弥补。据不完全统计,清东陵被盗文物中,仅有不到 10% 被追回,其余大部分或损毁、或流失海外。

例如,乾隆裕陵的金编钟至今仍有部分下落不明,唐伯虎的《西山草堂图》等珍贵字画也成了历史谜团。

结语



王绍义的故事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贪婪与疯狂。他以弹棉花为伪装,在清东陵畔潜伏 17 年,用一把自制的钢板钥匙打开了地宫的大门,也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他的罪行不仅损毁了无数珍贵的文物,更亵渎了历史的尊严。

如今,清东陵的神道依然静默,而王绍义的名字,将永远钉在盗墓史的耻辱柱上,警示后人:任何对文明的亵渎,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文物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王绍义的故事提醒我们,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筑牢法律的防线,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才能让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瑰宝,得以传承给子孙后代。

参考资料

  1. 《清东陵盗案史料汇编》,河北省文物局,2015 年
  2. 《清东陵史话》,文物出版社,2018 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