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调整心态,走出抑郁》专栏的第37章,要想走出抑郁,首先要调整心态。
这一章很重要,可以说本章是我们父母改变心态的基础。不理解这一章的内容,后面讲的那些帮助父母改变心态的内容方法,父母大概也理解不了。
上一章我们说了,是否做到无条件接纳,是我们父母能否有效帮助抑郁孩子的关键。
因为如果我们父母无法做到无条件接纳,那我们就会否定孩子,就不会接纳孩子的抑郁问题,那我们父母就会焦虑,就会忍不住的敦促孩子尽快的采取治疗抑郁的行为。
但父母越是焦虑,越是督促孩子尽快的治疗,这种心态就会传递给孩子,就会让孩子愈发的为自己的抑郁问题焦虑,给孩子增加压力。
但问题是孩子越焦虑,他们心理负担就越重,他们的抑郁不仅越难治愈,反而可能会更严重。
只有说父母做到了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接纳孩子的一切问题,包括抑郁问题,父母才会心态平和,也才不会产生焦虑,更不会督促孩子去纠正他们的各种问题,包括他们的抑郁。
父母的这种心态也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心态平和,他们也就不会焦虑,就可以更好的接纳他们的抑郁问题。不为自己的问题焦虑,失去了焦虑困扰,那孩子自然也就可以慢慢地走出抑郁了。
简单的说:
做不到无条件接纳,父母所谓的帮助其实是在给孩子制造焦虑,反而会让孩子的抑郁更严重;而一旦父母做到了无条件接纳,那父母的帮助才是真正的帮助,可以帮助孩子缓解焦虑,而孩子也才可能走出抑郁。
所以我们说无条件接纳是父母能否有效帮助孩子的关键,只有突破这一点的父母,父母的帮助才是有意义的。
也正因如此,你去听那些老师讲课,他们都会强调你父母要无条件的接纳抑郁的孩子。
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也是困扰很多父母,使得很多父母无法做到无条件接纳的原因,就是在很多父母看来,无条件接纳就是无条件的放纵,就是满足的孩子的各种需求,就是不管孩子。
因为如果再管孩子问题,想要纠正的话,比如说抑郁、厌学、沉迷手机等等,父母再想纠正的话,岂不是就是不接纳了?那这不就矛盾了吗?
我们父母学习的目的不就是认为孩子有问题,然后我们父母不接纳这些问题,所以才想要学习方法来纠正的吗?
那现在说什么无条件接纳,这岂不是矛盾?如果我们接纳了,那我们还纠正什么呢?
正是因为我们很多父母有这个疑问,使得我们父母无法在生活中有效的执行无条件接纳,毕竟如果我们从理论上都解释不清的话,那我们又如何用理论指导我们的行为呢?
对于这个疑问,其实网上也有一些解释,比如说,有的老师就说无条件接纳是接纳孩子的情绪,但不接纳孩子的行为。
这种解释看似好像解决了无条件接纳的矛盾,在具体操作时,我们依然可以纠正孩子的行为,只是我们保证能接纳孩子的情绪就可以了。
但事实上,但凡你按照这种理论去操作,你就会发现这个理论根本就不具备可操作性。
什么叫接纳情绪不接纳行为?孩子的情绪,很可能就是因为你不接纳他的行为导致的,你还好意思口口声声地说接纳他的情绪?
举个例子,孩子想玩手机你不给他玩,然后孩子就生气了,这时候孩子的情绪是不是你不接纳孩子的行为产生的?
然后你跟孩子说:我知道你想玩手机,理解你的情绪,但是你今天已经玩了,不能再玩了。
那请问,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感到自己被接纳吗?你会不会觉得父母假惺惺的?
而且大家思考一下,如果只是接纳情绪但不接纳行为的话,请问这算是无条件的接纳吗?这不就是明显的有条件吗?你只接纳情绪,不接纳行为,这不叫有条件?
再说了,如果我们父母只接纳孩子的正常的、好的行为,就能算是无条件接纳的话?那你平常不就已经做到这一点了吗?是不是说你父母不用学习,就已经做到无条件接纳了呢?你自己相信自己做到了吗?
所以这种解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理论上都解释不清,那我们又如何用这样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呢?
那什么是无条件接纳呢?很简单,就是字面意思,就是没有条件的接纳孩子的任何行为,不管是孩子好的行为还是坏的行为,我们父母都应该接纳。
哪怕孩子抑郁了,沉迷手机了,天天躺平不上学,作为父母我们都要接纳,这才算是无条件的接纳。而且越是坏的行为你接纳了,也才越能体现出你的无条件的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