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贵州省盘州市依托资源优势,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做了一些实践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

实践探索

第一,农业发展基础稳固。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盘州市大力推进刺梨、茶叶、精品水果、中药材、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盘州刺梨”被认定为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生态畜牧渔业稳步发展,高标准农田有序推进。以“良田出良产”为导向,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29万亩。山地农机化逐步推广。优先选择在坝区和集中连片种植基地实行“宜机化”改造,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机械有效使用率。全市拥有农机具21.26万台(套),有力推进了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5.04%。

第二,农村建设成效初显。盘州市始终聚焦“建、管、养、运”目标,确保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有效提升,养护全面加强,路产路权得到保护,路域环境优美整洁,农村客运和物流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全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2019年,盘州市获评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一体化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清运治理。扎实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形成村寨垃圾—乡镇清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闭环管理系统。健全村级(社区)便民服务网络。将农村社区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以及农村社区卫生、治安、文化等公共服务纳入“一站式”服务,为乡村提供法律服务。乡村治理能力水平稳步提升。纵深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工作,有效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指导一线执法人员规范执法,依法破解农村违建执法难题,成为全国市县法治建设典型经验之一。

第三,农民收入稳步增加。通过就业促增收。有效组织输出农村劳动力到省外务工13.67万人,依托盘州市—中山市劳务协作机制,拓宽劳务合作领域,市、乡、村三级联动匹配人岗需求,提升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5万人。通过自主创业促增收。强化政策扶持,支持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外出务工返乡劳动力的就业信息动态监测,科学研判就业形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创业援助,确保就业创业形势总体稳定。加大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力度和各类就业创业补贴兑现力度,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帮助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增加就业岗位,带动就业。通过发展产业等多渠道促增收。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持续巩固产业帮扶成果,稳妥推进农业主导产业后续管护机制改革,激发和调动经营主体种养积极性,创新家庭农场、龙头带动、集群发展等方式,抓好刺梨、茶叶等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通过农村“三变”改革盘活闲置低效的资源资产,以租股结合、租改股等措施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加集体收益分红、租金等农民增收渠道。

发展瓶颈

一是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不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入资金有限,农民投入难、地方财政资金紧张。山地农机化推广存在短板。受喀斯特地貌条件制约,盘州山区坡度陡峭,道路崎岖,地埂多,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加之缺乏技术、人才支撑,机械化生产实现程度较低。对小型农机具和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还存在短板,机械化的组合运用程度不高。基层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智慧农业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信息化服务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产业结构还有待优化,产业优势不够凸显。市场供给与信息需求存在脱节,农业生产与销售信息不对称,全市农业信息传输反馈网络不健全,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需要提高,农村电子商务仍然是“小众化”的流通模式。

二是乡村建设和治理存在短板。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还有待盘活,鼓励农民进城安家的配套机制不健全,成效不明显。加上部门、乡镇对农民缺乏必要的城镇化宣传,城镇规划配套的房地产及公共服务跟不上,不能有效解决农民“离土不离乡”的乡土情怀问题。

三是农民各类收入来源不稳定。近几年,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大,返乡农民增多,对打工收入影响大。劳务输出出现厂与家“两头跑”现象,增加生活成本,外出务工人员减少,工资收入不稳定。因部分主导产业发展成效不及预期,企业通过“返租倒包”方式变更合作模式,导致农民土地出租或入股产业项目存在租赁费、流转费缺失。加上部分产业在鲜果收购方面出现没有及时兑现费用的情况,导致农户生产积极性不高、管护投入不足。转移性收入受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限制,缺乏经济能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只能留在乡镇财政账上,不能投资流动发展,更不能产生效益并从中获得分红。

对策建议

一是需要突破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难点,着力化解基础类问题。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坝区融资开发模式,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500亩以上坝区开发推向市场,作为农业招商引资的载体,发挥政策性金融优势,支持金融机构通过发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坝区开发”专项政策性金融债券获取低息融资,减轻融资成本压力。政府应加大对政策性金融债券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坝区开发贷款的贴息力度,发挥“政金企共建”优势,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投资高标准农田建设,依托地方融资平台,以政府小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大投资,让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承担项目融资、建设风险,共同分享项目经营收益。加快推进农机服务创新,鼓励农机合作社通过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土地托管、“互联网+”等方式开展社会化服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脱管和半脱管试点,解决农机具使用频率和农机覆盖率不高的问题。探索建立农业产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将产销对接纳入“掌上管理”。探索建立包括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市场信息系统以及农业科技信息系统的现代农业信息网络体系,打造农业产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广手机小程序应用,提升农业产业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二是全面聚焦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热点,着力补齐基础性短板。研究土地指标占补平衡解决办法,破解用地相关难题。推进老旧小区、棚户区、背街小巷改造及增减挂钩、城镇低效用地清理等,在“存量”建设用地指标上寻求更大的破局,缓解用地指标不足。可探索盘活集体存量建设用地资源,实现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加快集体建设用地整治后在镇域、县域范围内作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指标,保障基础设施、重点产业等重点项目用地指标,缓解乡村建设用地指标落实难的问题。补齐乡村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短板,找准着力点推进集镇建设,聚焦空间规划、投资激发、集产融合、居民集中等重大节点,探索集镇补齐短板的现实路径,建立健全政策制度、组织领导、资金筹措、内生动力激发等落实落细补短路径的保障机制,聚焦生态移民安置保障、地质灾害搬迁安置、水库移民安置、高速高铁路网建设搬迁安置等民生需求,结合教育资源集中区及学校周边配套小户型商业住宅开发,推进集镇周边扩展配套项目,以优质的环境和商业服务吸引农村人口转移到乡镇定居生活,为乡镇发展聚人气。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破解农民进城难的问题。农村村民新建住宅的,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从严从紧控制占用耕地,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

三是紧紧围绕农民幸福感提升的痛点,着力强化针对性措施。研究产业短板破解之法,妥善解决农民的合理诉求。重点推进宜居和美乡村、全产业链产业园、返乡人才创业园等平台打造,积极争取以工代赈项目工程,通过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建立问题台账,对矛盾风险隐患点进行提前介入和化解,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关注“两拖欠”问题,聚焦矛盾纠纷重点人群、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分级分类化解矛盾,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探索园区与乡镇组团机制,推动乡镇经济迸发活力。通过“小切口”推动“大格局”,创造更多城乡融合发展试点经验,为全市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探索新路,辐射带动乡村发展。探索联村发展经济新做法,鼓励集体经济自主经营。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发展路径,培育村级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自主经营、合作开发、入股分红等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农民分享更多发展成果,提升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单位:贵州省盘州市委政策研究室)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5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