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

原标题:

西部计划志愿者安文忠:猕猴桃树下的“致富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雅娟

在村里见到安文忠时,他刚从猕猴桃果园回来,手里还拿着嫁接刀。如果不了解他过去的经历,眼前这个穿着旧迷彩服上衣、皮肤黝黑的年轻人完全是个地道的果农。农学生安文忠毕业10年来,与猕猴桃结下了不解之缘。家乡的猕猴桃产业,也几乎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据植物学家考证,猕猴桃原产于中国。1904年,一位名叫玛丽·伊莎贝尔·费雷瑟的新西兰女教师从中国返回新西兰时,带了几粒猕猴桃种子。此后经当地人不断培育改良,这种外来水果成为新西兰最著名的水果。

距离猕猴桃被“发现”100多年后,这个贵州年轻人重新“发现”了猕猴桃。2015年,安文忠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成为贵州省六盘水市青林乡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负责帮当地农户发展猕猴桃产业。

与所有创新一样,农业上的创新也十分不易。当地人没种过猕猴桃,安文忠和乡镇干部花了两个月动员农户,他还记得去村民老王家的情景:“第一次去,他烧洋芋给我们吃;第二次去,有水喝;第三次去,他都不给开门了。”

老王还反问:“我挖过煤,种过苞谷、洋芋,都没致富。种猕猴桃能致富?”

刚巧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专家对口帮扶六盘水,六盘水市水城区农业农村局的干部于是邀请这些专家来到青林乡。安文忠记得,专家在院子里给农户上课,讲猕猴桃的知识。在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支持下,青林乡组织几名村民去湖北武汉等地参观猕猴桃果园。村民亲眼看到,当地人通过种猕猴桃赚了钱、盖了房、买了车,这才接受了这种历史悠久的藤本植物。

从那以后,安文忠和几名乡镇干部几乎全身心投入到种猕猴桃上。当地的土地分散,且离村民家远,为了节约时间,他们饿了就在地里烧洋芋吃,渴了就拔根萝卜解渴。

当年质疑安文忠的村民老王如今成了青林乡的猕猴桃种植大户。他种了40亩,两个儿子、儿媳也不再外出打工,一起跟着学种猕猴桃。

2015年报名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时,安文忠决定待满3年。他说:“我是学农学的,时间短了做不出什么,待久一点才能锻炼自己。”

3年服务期将满,安文忠有一次回老家时偶然听亲戚说起,老家的山上有野生的猕猴桃树。安文忠听完坐不住了,当天上午就和亲戚一起开着电动三轮车去山里寻找野生猕猴桃。他们在山里转了多半天,果然找到4株野生猕猴桃树。当时恰逢猕猴桃成熟时节,安文忠看到,独自在野外生长了几十年的猕猴桃树,枝条沿着高大的核桃树一直往上爬,枝条上挂着圆形或椭圆形的果子;有的果皮光滑,有的长着茸毛;有的果皮偏黄,有的翠绿。

安文忠爬到树上,摘下猕猴桃放进小竹篮里。后来他惊讶地发现,有的野生猕猴桃特别甜。

安文忠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回到家乡赫章县铁匠乡之后,“山里有猕猴桃的地方,只要我知道的,都去找了”。野生猕猴桃分很多品种,遇到口感好的,安文忠就在树上做标记,叮嘱周边农户不要砍伐。

看到这些土生土长的猕猴桃藤蔓,安文忠意识到,家乡也能发展猕猴桃产业。相比于3年前,赫章县铁匠乡的村民对猕猴桃的接受度高了许多。

一些知名的猕猴桃品种只适合生长在海拔1400米以下,安文忠需要找到一种能在本土生长的猕猴桃。土生土长的野生猕猴桃显然最适合,可是它个头小、口味酸,必须加以改良。安文忠联系到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龙友华,龙友华向他提供了8种猕猴桃枝条供他做嫁接试验。

龙友华常年钻研猕猴桃种植技术,每年派团队教师多次去铁匠乡,为当地做技术指导,还为他们检测猕猴桃的品质。安文忠时常线上向龙友华请教种植技术。在龙友华看来,这个年轻人朴实、肯钻研、肯创新。

这几年,率先种猕猴桃的村民已经开始收获。村民李天明屋后有两亩地,原先一直种玉米,李天明和妻子在外面打工。这两亩地的玉米,除去种子、化肥成本,只能赚几百元。2019年春天,李天明改种猕猴桃。在当地,一斤猕猴桃能卖十五六元。第三年,李天明的果园初次挂果就卖了8000元。随着猕猴桃树逐渐进入盛果期,李天明估计,今年能卖七八万元。

猕猴桃树的养护不算复杂,每年施两三次肥,天旱时浇浇水。猕猴桃树分雌株、雄株,为确保授粉均匀,通常用人工授粉,用毛笔把花粉蘸到雌花上。安文忠经常给大家讲解猕猴桃的养护技术,遇到许多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村民没认真听课,对着雄花授粉;嫁接时,有的村民把嫁接枝条的上下端弄反了,已经嫁接完的几十棵树只能全部重来。

尽管安文忠帮许多农户通过种猕猴桃树致富,但他家直到前年才开始种猕猴桃树,而且只种了两亩,因为“到处跑,给农户做服务,没时间管理”。

每年,一到授粉、嫁接等关键时期,安文忠就到处给农户上课。作为贵州省志愿者协会副会长,他也常常到学校、团委等参加励志宣讲活动。但不变的是,安文忠每年都要回六盘水青林乡看看,“像闺女回娘家一样”。那些费尽心血种下的猕猴桃树,他放不下。

如果养护得好,猕猴桃树的盛果期可达15年至20年。安文忠喜欢将猕猴桃树比作人,“就像人一样,饿了,给他吃饭;生病了,给他看病,就能活得长一点”。

安文忠希望把猕猴桃产业发展好,“志愿服务不是今天明天结束,需要像一串一串的链条一样持续下去”。他希望继续留在乡村,“我是学农学的,一定要在地里面才能发挥专业特长”。

最近,安文忠忙着给猕猴桃树抹芽、整枝。海拔2000米的高原已迎来春天,猕猴桃树开始萌发新一年的绿意。

来源:中国青年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