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南边陲,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东南部,有一个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地方——弥渡县。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但长期以来,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弥渡县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近年来,在上海市奉贤区与北京大学的倾力帮扶下,弥渡县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倾力相助
深山里的梦想都开花
“去年,有101名达到州级中学控制线的学生选择留在弥渡一中继续上学。”弥渡第一完全中学(以下简称弥渡一中)党委书记潘懿俊表示,在2022年之前,弥渡县达到州级中学控制线的学生没有一个留在本县,这个数字连续多年都是“0”。101人,对于弥渡县的教育来说无疑一个巨大的飞跃。
变化始于2022年。
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组织实施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的通知》,其中明确北京大学将对口帮扶弥渡一中。
结对帮扶后,北京大学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各职能部门及基层院系负责人参与的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并开通了“人、财、物”绿色通道,精心组织推进帮扶工作。真正做到了为弥渡一中“开方子” “指路子”。
在潘懿俊眼中,北京大学对弥渡县一中的帮扶,不仅为这所拥有悠久历史的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还通过派遣优秀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开展教育交流活动等方式,显著提升了弥渡一中的教学质量,对弥渡县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二年级“博雅卓越班”的班主任白雪梅曾多次前往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北大附中)跟岗学习。她认为,每次到北大附中交流学习和培训,都有一种“脱胎换骨”的变化。白雪梅表示,经过多次到北大附中交流学习,她在校本课程、课程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专业技能有了明显的提升。
据统计,自从北京大学托管式帮扶弥渡一中以来,弥渡一中共派出76名教师参加了11个科目的培训。
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怎么样,学生们的成绩最直观。2022年之前,弥渡一中一本上线人数为56人,2023年增加到103人,2024年更是达到了123人。本科率也从53%逐步提高到67%。
今年16岁正在读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李智萍,中考时成绩超过了州级中学控制线,但她选择留在弥渡一中完成高中学业。她表示,在北京大学师生的帮助下,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开阔了视野,现在她的目标院校是电子科技大学。
北京大学不仅为弥渡县的教学发展带来了源头活水,还帮助弥渡之声在全国唱响。
弥渡是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故乡。在北京大学的建议下,弥渡县整理出200多个散落在民间的经典花灯曲目,并以“小河淌水”为媒介,建立了一个具有弥渡特色的少年合唱团。2023年8月,弥渡县小河淌水少年合唱团在第九届中国童声合唱节上荣获D组、G组两项金奖,成为本次大赛中唯一获两项金奖的乡村团队。2024年7月,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在北京举行,本次合唱节共有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28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的306支合唱团,15000余名团员参赛,合唱团在少年组、乡村地区团队组两个组别中获得“一级团队”荣誉。在项目带动下,校园美育已逐步成为弥渡教育的特色品牌,在当地形成广泛影响。
双向奔赴
山与海的呼应
“为了你,我把山都移了。”任何人听到这句话,第一感觉就是不可思议。但在弥渡县,这样的事却真实发生了。
2021年,沪滇两地根据党中央部署,紧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开启了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广空间发展的沪滇协作新篇章。这一年,两地计划在弥渡县共建一座产业园——沪滇协作数字健康产业园。
对弥渡县来说,一座产业园区的建设不仅仅能够解决当地群众就业问题,还能够实现县域医药产业从无到有的突破。
可弥渡县地处山区,坝区面积仅占全县总面积的8.66%。为解决用地问题,弥渡县举全县之力,以“砸锅卖铁”的狠劲,硬生生“平”掉了一个山头,还为园区建设打好了地基。
在产业园建设中,沪滇双方从园区规划、厂房及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市场开拓、研发保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协作。
在频繁的接触中,上海市与云南省都被对方的真诚所打动。
上海市先后投入援滇资金6200万元支持园区建设,除此之外还带来了“国际化大都市”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持。在这一过程中,产业园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大理州政府、弥渡县政府也相继出台支持弥渡产业园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为企业开通审批办证“绿色通道”,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等一系列举措,旨在为入驻企业做好“妈妈式”“保姆式”“贴靠式”服务。
当前,在沪滇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产业园已经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云药健康大数据中心”。该项目由上海一家科技公司与当地企业合作,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传统中医药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智能化管理。另一个成功案例是“远程医疗服务平台”。该平台由上海一家高科技企业与弥渡县政府合作开发,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解决了偏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平台整合了上海及周边地区的优质医疗资源,为弥渡县及周边地区的居民提供在线诊疗、健康咨询、远程会诊等服务。这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还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
这些企业的到来,不仅为弥渡县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模式。它们与当地农民和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探索适合弥渡县发展的产业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产业园还注重培养本地人才,通过与上海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了多个培训基地和研发中心。这些机构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学习数字技术的机会,为产业园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时,产业园还积极引进上海的先进管理经验,提升园区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科技赋能
农业产业兴乡村
走进大理春沐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春沐源公司)的智能温室大棚,一株株苗木“悬空”生长,藤蔓上垂挂着一串串颗粒饱满、颜色鲜艳的樱桃小番茄。工人打包装箱后,这些樱桃番茄被装上一辆辆货车,运往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
在大理春沐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温室大棚内,一串串颗粒饱满的小番茄令人垂涎。
“在数字农业的帮助下,我们实现了在七彩云南种出七彩番茄的梦想。”春沐源公司行政部负责人何佳自信地说。
据介绍,春沐源公司自2017年入驻弥渡县以来,专注樱桃番茄产业,不断优化“雨水收集系统+环境控制与自动灌溉系统+数字物联网数据控制系统”的数字智慧农业平台,将数据作为重要生产力贯穿产销全流程,融合自然气候和现代科技,将弥渡县打造为高品质樱桃番茄“黄金产区”。截至目前,智能温室大棚内单位面积产能是传统种植的5—8倍,产值是传统种植的8—10倍,2024年,产量达9230吨、产值2.4亿元。
在埋头研究怎么种好樱桃番茄的同时,如何带动当地群众一起增收致富也一直是春沐源公司在思考的问题。近年来,他们通过“公司+智能温室核心区+合作社+村集体”的模式,分别与弥城、寅街、德苴、牛街4个乡镇17个村委会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不仅实现村集体和群众增收,还带动了就业。
截至2024年12月,沪滇资金累计投入2000万元,春沐源公司累计投入3.75亿元,在弥渡县弥城镇、寅街镇集中流转土地1300亩,建成智能温室650多亩,专业化种植樱桃番茄40公顷。每年向农户支付土地租金222万元,向4个乡镇17个村集体支付租赁收益金526万元,提供固定就业岗位280余个,带动大学生就业50余人、周边群众就业200余人,实现群众务工年收入达2800多万元,为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创造了条件,促进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在弥渡县,将自身专业农业技术转化为乡村产业新动能的企业不在少数。弥渡县老土罐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普及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及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群众通过发展青菜产业增收致富;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龙头企业绑合作社+合作社绑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帮助周边群众依托专业化农技服务增收致富。
如今,在一众农业科技企业的赋能下,弥渡县的果蔬品牌越叫越响,销售渠道也越来越宽。山姆、盒马、华润万家、大润发、京东、美团买菜、叮咚等线下线上平台中均有产自弥渡县的果蔬产品。这些产品北抵哈尔滨,南至海口,东接上海,西达西宁,让200多个城市的消费者均能品尝到来自弥渡县的深山美味。
弥渡县的变迁,是国家东西协作与定点帮扶政策成效的一个缩影。在北京大学、上海市奉贤区以及众多企业的帮扶下,弥渡县不仅在教育、产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更在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展现出勃勃生机。未来,弥渡县将继续依托这些帮扶力量,深化合作,拓宽发展道路,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采编中心 杨文青)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6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