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开始时波兰对苏俄意图估计明显失误,准备严重不足。波兰人认为是把边界西移(比如恢复寇松线之类),实际上苏俄是打算一波捅穿波兰,布琼尼的骑兵军先于西北方面军打击乌克兰波军也强化了这种错觉。所以苏军集优势兵力,打维尔纽斯走波罗的海三国一记左勾拳时候波兰直接懵逼。实际上当时波兰是有很强的动员能力的。到了华沙战役波军也充分动员了。

然而苏军打到华沙城下时后,一方面图哈切夫斯基为了争功,把西南方面军(叶戈洛夫x斯大林)支走打利沃夫(西南方面军主力是第一骑兵军,打这种守备坚固的城市完全没戏),让西北方面军自己打华沙;然后高潮来了,华沙战役期间波兰那边破译了苏军电报,战场突然单向透明,波苏斯基就这样给红军行动方向上下了个套,红军直接踩进去。最要命的是波军包抄红军后路图哈切夫斯基花了三天才反应过来,因为图在明斯克靠电报指挥,前线全崩了的模样他不在前线不能及时做出反应。

而且华沙战役红军损失的部队大多是整建制被灭(被围歼/退入东普鲁士被德军解除武装)的不可逆损失,补充损失都不可能,所以前线崩了也没辙只能靠布柳赫尔填窟窿。

至于必然失败道理很简单:

波兰要是快灭了西方肯定卖头援助,在敌方领土上,实力差距太大,打不过1920年8月苏波战争期间,苏俄形势大好。在猛将图哈切夫斯基的指挥下,红军发动凌厉攻势,把已经打到斯摩棱斯克的波兰军队一路反推回华沙城下。一时间欧洲震恐,资本家惊呼图哈切夫斯基为“红色拿破仑”。

当时的波军统帅约瑟夫•毕苏斯基后来在《1920》一书中写道:

图哈切夫斯基的军队在运动中塑造了一种不可战胜的形象,就像乌云伴随着暴风雨即将来临一样,在它面前,国家在颤抖,意志在动摇,士兵惶恐不安。

列宁大受鼓舞,认为世界革命的时机到了,命令图哈切夫斯基继续进攻,拿下华沙。1920年8月5日,俄共(布)中央全会讨论了世界革命的前景,作出了8月16日前占领华沙的决议。

1920年8月10日,红军西方面军进抵华沙近郊。西方面军司令员图哈切夫斯基下令突击部队强渡维斯瓦河,从北面向华沙侧后迂回。但图哈切夫斯基担心南翼的局势。西方面军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填补华沙南边的空白,这里的波兰军队对红军造成了巨大威胁。他请求总司令部抽调正在西乌克兰作战的西南方面军的一部分配属西方面军,归他指挥。



8月11日,红军总司令加米涅夫来电询问西南方面军是否可以将第一骑兵军调配西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员是叶戈罗夫,但实际权力却掌握在方面军政委斯大林手里。斯大林不愿意看到西方面军攻取华沙,而自己所在的西南方面军甘当陪衬,他想夺取利沃夫,赢得自己的军事荣耀。他以政治局委员的身份怂恿并挟制叶戈罗夫,回绝了总司令的这一要求。

8月13日,不见援军来到的图哈切夫斯基电告总司令:

没有骑兵集团军,我们无法应付局势……情况要求我们必须马上接纳西南战线几个集团军,拖延使我感到忧虑……

接到图哈切夫斯基电报的当日,加米涅夫向西南方面军发去命令,要求第一骑兵军只留下第八骑兵师,其他人马上转归西方面军指挥。然而西南方面军领导人这时又提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