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古蜀鱼凫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一家名为“绿之美”的乡村便利店正悄然掀起低碳消费新风尚。
“近年来,我发现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注重性价比:比起追求品牌,人们更注重质量和健康,绿色消费开始成为一种趋势。”店主江志芳一直秉承让顾客满意的服务理念,为此,她主动探索绿色经营模式,并将绿色经营作为店铺的核心竞争力。
店主江志芳指导消费者使用绿色循环标识回收箱。温江区烟草专卖局供图
两年来,通过搭建绿色商品专区、组织低碳联盟活动等创新实践,江志芳探索出一条农网终端生态化转型的新路径,成为温江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以下简称“区局(分公司)”)助力乡村振兴的标杆。
走进绿之美便利店,温江原乡生态大米、和林泡蒜等本土优质绿色农产品错落有致地摆放在货架上;玻璃门上“自带购物袋”的温馨提示跃然眼前,以柔性引导的方式鼓励消费者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通过合理布局增加自然采光和通风,采用节能灯具、节能电器等节能设备,降低能源消耗……这些措施降低了运营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绿色低碳消费。为此,我在商品的选择上更倾向于绿色无公害商品,虽然价格比普通商品高一些,但很受欢迎。”从供应商的资质口碑到绿色食品认证,江志芳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我在店里建立了‘四色管理’机制,按商品的碳足迹摆放在不同颜色的货架上。”江志芳介绍。深绿色货架为“核心低碳区”,陈列无塑包装零食等碳足迹最优商品,以“零废弃、可再生”理念引领消费潮流;浅绿色货架聚焦“循环利用”,主要陈列再生塑料瓶装水、有机棉制品等商品,推动消费者从“一次性消费”向“可持续选择”转变;中绿色货架定位“低碳转型区”,集中展示承诺2年内改用生物基材料包装的食品等改进型商品,形成“消费者监督—企业响应”的互动机制;亮绿色货架则主要陈列本地农户直供的有机蔬菜等,将绿色消费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顾客将空烟盒投入回收箱。 温江区烟草专卖局供图
“四色管理”机制运行以来,店铺低碳商品销售额提升了45%,既以视觉化引导重塑了顾客的消费习惯,也让“碳标签”成为零售终端的“流量密码”。
“过去,我总觉得低碳环保会增加成本负担,现在发现这是门‘绿金’生意。”江志芳开心地说。
在绿之美便利店最显眼的柜台下面,放着3个带有绿色循环标识的回收箱。顾客将空纸盒、特有材质包装袋等投入回收箱,让可回收的铝箔纸、纸质包装、塑料薄膜等各归其位,还能根据回收情况兑换碳积分,让“随手环保”变得触手可及。
“攒够20个碳积分就能换1瓶温江酱油,攒更多碳积分还能参加店铺组织的活动,老顾客现在都养成保留空盒的习惯了。”江志芳指着墙上的回收兑换规则说道。
“铝箔纸经提炼可作光伏板原材料,纸质包装回收后可用于再生纸制品和纸浆模塑包装,塑料薄膜经造粒再生可降低白色污染……这些看似平常的废弃物在专业化处置后将重获新生。”客户经理蒋婷婷表示。
这套由区局(分公司)联合企业打造的循环体系,正在编织一张“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网络。2年来,小店累计回收300多公斤可再生资源,通过碳积分激励转化经济价值超3万元。
“低碳不是独奏曲,而是交响乐。”江志芳点开“温江绿盟”微信群,展示着由12个零售户组成的低碳联盟。成员之间共享回收数据,联合开展碳积分跨店通兑。他们采用“A店积分B店兑换”的模式,如同一张无形的生态网,让资源循环的“毛细血管”深入终端末梢的同时,调动了消费者参与的积极性。
“温江绿盟”的创新实践在2024年世界环境日迎来高潮。他们发起了“碳寻古蜀”文旅融合活动,消费者凭碳积分获取低碳消费印章,便可解锁温江区万春镇和林村稻田观光专线游览的权益。游览过程中,还可以参与利用回收纸盒设计蜀绣纹样书签的活动。
“低碳消费不仅让我们的生活更健康,还能在无形中创造生态效益,让人特别有成就感。相信这一消费模式一定会成为新的消费‘风向标’。”顾客张女士说。
如今,走进绿之美便利店,电子小票替代传统票据,回收纸盒制成文创书签,回收碳积分兑换有机食品……这一系列“轻量级”改造,以最小投入撬动着最大生态效益,让零售终端成为培育环保习惯的终端枢纽,使资源循环与消费满意在方寸货架间共生共荣。(罗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