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姜明放下手中的钢笔,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窗外,县教育局大院里的梧桐树在初夏的风中沙沙作响,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办公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看了眼手表——下午四点二十,距离下班还有一个多小时。
手机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上显示着一个陌生号码。姜明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起来。
"喂,请问是姜局长吗?"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年轻女性的声音。
"我是姜明。"
"姜局长您好,我是县委组织部的小李。通知您明天上午九点到组织部308会议室参加干部考察谈话。"
姜明的心跳突然加快了几分。干部考察谈话,这意味着县里的干部调整正式开始了。他强压住内心的波动,平静地回应:"好的,我知道了,谢谢通知。"
挂断电话后,姜明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熟悉的景色。他在这个县教育局副局长的位置上已经坐了四年,按照惯例,这次调整他应该有机会转正或者平调到更有实权的部门。四十五岁,正是干部提拔的黄金年龄,错过了这次机会,以后的路就难走了。
"姜局,这是各乡镇报上来的教师编制申请,您过目一下。"办公室的小张推门进来,放下一摞文件。
姜明点点头,随手翻了几页,却一个字也没看进去。他的心思全在明天的考察上。小张似乎察觉到了他的异常,欲言又止地站了一会儿,最终还是轻轻带上门出去了。
下班后,姜明没有直接回家,而是驱车来到了县城边缘的一家不起眼的茶馆。推开"清雅轩"的雕花木门,角落里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县政府办公室主任老周立刻向他招手。
"老周,等很久了?"姜明在对面坐下,服务员立刻端上来一壶上好的龙井。
老周推了推眼镜,压低声音说:"刚到。听说组织部开始考察了?"
姜明点点头,给自己倒了杯茶:"明天上午谈话。"
"我就知道。"老周环顾四周,确认没人注意他们,才继续道,"老姜,我听到些风声,这次调整不太正常。"
姜明的手指在茶杯上轻轻敲击:"怎么说?"
"赵志强插手了。"老周几乎是咬着牙说出这个名字。
姜明的手顿住了。赵志强是县委刘书记的妹夫,一个从外县跟随刘书记到这里做建材生意的商人,平时就爱插手县里的事务,但因为刘书记的关系,尽管背后有人议论纷纷,但没有人当面说什么,且还有很多干部通过赵志强搭桥同刘书记拉关系。
"他一个商人,插手一些工程事务还说得过去,还插手干部调整?"姜明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老周冷笑一声:"他当然不能明着来,但别忘了,他姐夫是谁。县长对他都很恼火,直接向刘书记指出问题,担心同刘书记搞不好关系,影响团结,不说又影响干部队伍的风气。我听说他收了几个乡镇长的好处,答应帮他们活动到县里来。有人要上,就得有人下。"
姜明感到一阵寒意从脊背窜上来:"有具体名单吗?"
"还不全,但..."老周犹豫了一下,"我听说教育局有人要被调去青龙背乡。"
青龙背乡是全县最偏远的山区乡镇,距离县城八十多公里,山路崎岖,开车都要两个多小时,去那里等于被发配。姜明的心沉了下去,教育局符合条件的副局长就他和老李两个人,老李明年就退休了,不可能动他。
"消息可靠吗?"姜明的声音有些发紧。
"八成,我也是县长在办公室发火时听到的。"老周叹了口气,"老姜,你得早做打算。"
回家的路上,姜明的大脑飞速运转。他在县里工作二十多年,从普通科员一步步走到今天,自问工作勤恳,没出过什么差错。如果真因为赵志强的插手而被发配,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
妻子林娟正在厨房做饭,听到开门声探出头来:"今天怎么这么晚?菜都凉了。"
姜明勉强笑了笑:"临时有点事,和老周聊了会儿。"
林娟敏锐地察觉到丈夫情绪不对,关掉火走过来:"出什么事了?"
姜明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告诉妻子。林娟在市财政局工作,比他更了解官场上的弯弯绕绕。
听完丈夫的讲述,林娟的脸色变得凝重:"赵志强这个人我听说过,胆子大得很、贪婪得很。去年市里拨下来的教育专项资金,听说被他姐夫挪用了不少,最后不了了之。"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明天考察组问我愿不愿意去乡镇'锻炼',我该怎么回答?"姜明苦恼地说,"拒绝的话,显得不顾大局;接受的话,就等于认栽了。"
林娟思考了一会儿,突然眼睛一亮:"你记得我那个远房表舅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周参加我们婚礼时也见过他。"
姜明当然记得这位只在婚礼上见过一面的远房亲戚:"他同你都隔了十八代了,三十杆子都打不到,能会出手帮我吗?"
"我明天一早就给他打电话。"林娟信心满满地说,"赵志强再厉害,背后也不过是个县委书记。市里要是有人发话,县委书记也得掂量掂量。"
第二天上午,姜明准时来到县委组织部。走廊里已经等了几个人,都是这次被考察的对象。大家互相点头致意,却都默契地保持着距离,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紧张感。
谈话比姜明预想的要简短。组织部的王副部长问了几个常规问题,关于工作成绩、个人优缺点等,最后果然提到了"是否有意愿到基层乡镇锻炼"。
姜明按照与妻子商量的方案,没有直接拒绝,而是表示"服从组织安排,但希望能继续在教育系统发挥专长"。
走出县委组织部时,姜明接到了林娟的电话:"表舅答应帮忙了,他让你今晚去市里见他。"
当天晚上,姜明驱车来到市区一家酒店。在顶层的套房里,他见到了多年未见的陈副部长。这位五十出头的组织部副部长比姜明记忆中更加威严,举手投足间透着久居上位者的气场。
"小姜啊,娟娟都跟我说了。"陈部长示意姜明坐下,亲自给他倒了杯茶,"你们县这个情况,不是个例。现在很多地方都有这种'裙带商人'插手干部任免的现象,市委已经注意到了。"
姜明谨慎地问:"陈部长,您看这事..."
"先说说你知道的情况。"陈部长拿出一个笔记本,"特别是赵志强这个人,他都插手了哪些具体人事安排?"
姜明把自己从老周那里听来的消息一五一十地说了,包括几个可能被赵志强运作到县里来的乡镇长名字。
陈部长边听边记,偶尔打断姜明询问细节。听完后,他沉思了一会儿,突然问:"你们县的教育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你了解多少?"
姜明一愣,随即明白了陈部长的用意:"去年的专项资金,有三百多万被临时调整到县里的'形象工程'上了,名义上是'暂借',但至今没归还。"
"有书面材料吗?"
"有会议纪要,但..."姜明犹豫了一下,"纪要上写的是'经教育局研究同意',实际上我们根本不知情。"
陈部长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好,很好。小姜啊,你知道在官场上,有时候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两天后,县委常委会如期召开,讨论干部调整方案。按照惯例,这种会议是不对外公开的,但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姜明从多个渠道听说,会议开得异常激烈。
"听说刘书记拍了桌子,县长在会上笑而不语,会议风向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