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您好,我是观象知远!

3月27日,距离李嘉诚家族将43个港口卖给美国贝莱德财团的“世纪交易”只剩7天,大公报的文章披露了李家的最新动作,却是以一种最错误的方式。



一、装睡的人,我们叫不醒

《大公报》文章中指出:长和集团最近通过本地一些公司的高层,在当地媒体上发布多篇辩护文章,把美国“贝莱德”说成“意大利李家的世交”,把这笔交易说成“普通商业行为”。

更可笑的是,这些文章还搬出“高层最初没反对”作为挡箭牌。难怪连大公报的文章标题都改成了:“勿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只可惜,李家早已听不进去了。

从3月初宣布交易到现在,接近一个月的时间,李家面对滔天的舆论,没有回应过一个字,始终沉默以对。

大公报直接戳破了李家的心虚:如果这笔交易真的“理直气壮”,为何不敢光明正大回应质疑?反而要迂回找代理人放风?因为“高层最初不反对”这种说法就是自欺欺人。

从大公报的第一篇檄文开始,港澳办就火速转发并定调,外交部、港府特首李家超接连表态“反对胁迫交易”,国家立场早已一清二楚,可李家却硬要编造“上面默许”的谎言。



这波操作像极了某些明星危机公关的手段:雇写手、买热搜、带节奏,试图颠倒黑白。但问题在于,这些港口不是一块地皮,巴拿马的两个港口更是国家航运命脉。

美国当年连荷兰的阿斯麦卖给中国光刻机都要拦,法国阿尔卡特的通信资产都要抢,轮到李嘉诚卖港口,他们倒成了“单纯的商业伙伴”? 这种双标剧本,恐怕连三岁小孩都不信。

当年霍英东顶着枪口给内地运物资时,可没请人写软文;华为被美国断供芯片时,任正非启动“南泥湾计划”硬刚。真爱国的人用行动说话,假爱国的才靠公关团队写稿。

我们叫不醒装睡的李家,但不代表看不穿他们的算盘,就是用沉默拖到4月2日交易签订那一天,现在时间还剩7天。



二 、交易正在按原计划推进

就在大公报再次发文警告李家“不要一错再错”的同一天,彭博社曝出重磅消息:长和与贝莱德的交易仍在按原计划快速推进,目前正在完成尽职调查和其他细节条款的敲定,4月2日双方正式签约,已经板上钉钉。

这意味着,面对舆论风暴和官方的敲打,李家选择了最危险的应对方式:硬扛到底。

这种“头铁”,背后是清晰的利益算计。

一方面,长和急需这笔228亿美元的现金回血(财报显示其净利润暴跌27%);另一方面,李家海外资产布局早已“脱中入欧”,中国市场仅占集团整体业务的12%,已经不是长和的主要收入来源,自然就少了顾忌。

但问题在于,商业账再精明,也算不过国家的大账。

美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已明说,川普视巴拿马港口为“遏制”我们的关键棋子,甚至考虑武力介入。一旦交易完成,美国随时可以对中国商船限流、加费,甚至切断关键航道,这种代价,岂是李家228亿美元能弥补?

当然,李家可能根本不在乎。



三、好话已经说尽,李家仍不回头

大公报文章中最后的警告“切勿作出错误的判断,不要一错再错”,已是给李家留足了体面。

但现实是,李家似乎铁了心要赌一把:当李嘉诚次子李泽楷赴京参会,被外界视为“灭火行动”,但实质进展为零;中远海运港口释放收购意向,李家却装聋作哑;甚至长和股价的暴跌,都不能动摇李家的“去意”。

这种选择,暴露了李嘉诚家族最深的执念:既要赚够西方的钱,又想保住东方的名。但国家利益不是生意场,没有“左右逢源”的中间地带。

李嘉诚若执意完成交易,只会被钉上耻辱柱:“出卖祖国的利益”这一标签,将永远绑定他的商业帝国。

对李家而言,他们很清楚这件事带来的后果:

即便最后完成交易,拿到228亿美元,他们失去的将是内地市场的信任、后续的隐性制裁,以及子孙后代难以洗刷的骂名。

当然,李家可能根本不在乎。



四、对这笔交易,必须要掏红牌

有人会说,既然李家想“大撤退”,就让他们走好了,为什么非要拦着他们?这是因为,放任这笔交易的完成,将开创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

今天如果放任李家用"商业契约"绑架国家利益,明天就会有张嘉诚、王家诚们有样学样,在纽约签完股权转让协议才向北京报备,在伦敦完成并购交割后才来哭诉"木已成舟"。

这种"先斩后奏"的套路一旦得逞,等于向所有跨国资本宣布:只要形成既成事实,国家机器就只能被迫买单。

如果这次开了"资本裹挟国家"的先例,将来在能源、通信、数据这些命脉领域,我们拿什么阻止“国际资本秃鹫们”组团来拆骨吸髓?

这笔交易必须阻止,不是在和李家较劲,而是在守护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规矩:生意可以谈,底线不能卖。

就像在赛场上踢球,有些人已经收到了裁判的多次口头警告和黄牌,却依然选择要继续犯规,不断试探国家的底线。那下一步,就必须坚决掏出红牌,将其罚下,以儆效尤,无需再犹豫!

您说是不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