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外交部日前强硬表态,坚决反对美国借长和交易实施经济胁迫。

长江和记集团随即罕见发布公告,董事会对全球港口资产交易尚未决定,引发市值蒸发780亿港元。

美国财团同步对TikTok发起攻势,特朗普更放言"收回巴拿马运河"。

长和集团面临怎样的两难选择?贝莱德背后隐藏哪些战略图谋?



一场围绕港口的国际棋局

在全球航运版图上,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犹如一对卡住海上动脉的"钳子",任何握住这对钳子的力量,都能掐住国际贸易的命脉。长和计划出售的港口资产,正是这对"钳子"的核心部分,去年这两个港口处理了运河39%的集装箱货船,直接影响全球海运安全。

美国对此早已虎视眈眈,从特朗普不经意的一句"正在夺回巴拿马运河",到贝莱德董事长芬克与白宫的密集接触,这场表面上的商业收购正逐渐撕下伪装,露出赤裸裸的地缘政治野心。回顾历史,美国曾以"保障航运安全"为由,长期将巴拿马运河视为后花园,甚至不惜动用军事手段维护其控制权。



在当今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港口已不再是简单的商业设施,而是战略棋子,谁控制了关键港口,谁就掌握了全球贸易的话语权。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让美国如芒在背,美方正不惜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切断中国的海上生命线。若贝莱德获得这两个港口的控制权,完全可能对中国船只实施"区别对待",甚至单方面制裁,让中国企业付出高昂代价。

这场港口争夺战的背后,是一盘错综复杂的国际博弈,牵动着全球经济神经和地缘政治格局。正当世界聚焦这场看似商业的暗战时,作为"棋子"的长和集团,却已陷入前所未有的两难困境,其每一步选择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长和的骑虎困境

面对这场暗流涌动的国际棋局,长和集团宛如一只被夹在大国博弈夹缝中的蚂蚁,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碾为齑粉。3月2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一句"中方坚决反对利用经济胁迫、霸道霸凌侵犯损害他国正当权益的行为",已经给交易定下基调,随后市场监管总局更是直接拿出《反垄断法》这把利剑,直指交易本质。

对大多数企业而言,政府发声早就足以警醒,但长和似乎仍在梦游,直到3月31日市值已蒸发近780亿港元的惨痛现实,才让这艘商业巨轮猛然惊醒。长和集团破天荒地在港交所发布公告,措辞谨慎地表示董事会尚未决定是否出售全球港口资产,这句看似平常的话语背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内部博弈。



港媒透露,原本预定4月2日签约的计划已被无限期推迟,长和高层不愿透露原因,只留下意味深长的一句"大家明啦"。这场骑虎难下的困局让李嘉诚家族陷入尴尬境地:若强行推进交易,不仅面临来自中方的强力阻击,更将背负"卖国"骂名;若中途叫停,又可能面临巨额违约金和美方报复。

更令人玩味的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罕见表态,称港府已要求外国政府为香港企业提供公平营商环境、反对使用胁迫手段,这番话看似为长和撑腰,实则暗藏玄机,字里行间透露出对长和决策的质疑。长和集团这艘曾经的商业航母,此刻已深陷泥潭,而在这场看似商业的交易背后,美国资本的贪婪獠牙早已显露无遗。



贝莱德的全球扩张术

美国资本的獠牙背后,站着一个名为贝莱德的"金融巨兽",这头体量超过10万亿美元的庞然大物早已将触手伸向全球各个角落。作为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不仅管理着相当于德国、法国两国GDP总和的资金,更与美国政府构建了一张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俨然成为美国地缘战略的经济长臂。



贝莱德董事长芬克与美国政府的关系近乎"穿同一条裤子",在此次港口收购中,他几乎隔天就与白宫通话,而特朗普那句"我们正在夺回巴拿马运河"的狂言,更是无意中揭穿了这场交易的政治本质。据知情人士透露,芬克曾向白宫保证"收购能确保美国对运河的控制,无需采取军事行动",这哪里是什么商业并购,分明是国家战略的外包行动。



长和港口仅是贝莱德全球资源掠夺的冰山一角,就在同一时期,美国黑石集团也对TikTok发起了猛烈攻势,特朗普甚至不惜以全面封禁为威胁,逼迫字节跳动低价"卖身"。这两起事件惊人相似:先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企业施压,再由美国财团趁机低价收购,最后由美国政府从中撮合,完成一场现代版的"产业掠夺"。



贝莱德近年来的全球布局图谱更是触目惊心,从欧洲能源基础设施到亚太地区关键港口,再到非洲稀有矿产,几乎所有与国际贸易命脉相关的资产都在其收购清单上,形成了一张足以对任何国家实施经济扼杀的"金融蛛网"。面对这种系统性的资本掠夺,长和的困境绝非孤例,而是一个更大危机的缩影,这也引发了香港社会对企业家国家责任的深度思考。



资本有边界

长和交易的风波迅速在香港社会掀起轩然大波,各界人士罕见地形成了高度一致的批评声音。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发声,直言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商业交易,更是关乎国家战略安全的重大事件。《大公报》连续三次刊发评论,毫不留情地指责长和为美国霸权主义充当帮凶,甚至用上"背叛"这样的重词。



"资本无国界,但商人有国家",这句话在当前语境下格外振聋发聩。长期以来,"在商言商"成为部分港商的行为准则,他们将逐利视为天经地义,却忽略了企业家应有的家国情怀。当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据理力争,为企业争取公平的贸易环境与发展空间时,企业家们也应坚定地站在国家一边。



从更深层次看,这场风波实则揭开了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的责任困境。当地缘政治博弈日趋激烈,单纯的商业逻辑已无法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企业尤其是涉及战略领域的企业,必须将个人商业行为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契合。在当前全球竞争环境中,美国的霸权主义猖獗,企业在此等压力下选择妥协,无疑是自毁基石。



改革开放以来,众多港商从国家发展中获得了巨大红利,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了有利位置。而今,当国家面临战略遏制之际,企业家们更应该跳出纯粹商业思维的藩篱,重新思考自身与国家的关系。这不是要求商人放弃商业逻辑,而是在更高维度上实现商业利益与国家战略的双赢,正如古人所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结语

长和港口交易事件不仅是一场商业博弈,更是国家战略与企业责任的深刻考验。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交织的时代,企业家需要重新定位自身与国家的关系,寻找商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平衡点。

这既是挑战,也是重塑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机遇。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爱国者治港"的理念是否也应延伸至"爱国者治企"?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