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为了利益,父母和子女不反目成仇,亲兄弟姐妹可以手足相残,这一点在古代的帝王之家尤为常见。

1626年8月11日,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回盛京的路上去世,他的第四任大妃阿巴亥带着遗体回到盛京。

然而本来没有继承权的皇太极却带着一帮人闯进了她的寝宫,干了件残忍的事情。



枭雄陨落

1626 年的辽东,暴雨如注,天地间仿佛挂着一幅灰蒙蒙的水帘。八月十一日的午后,58 岁的努尔哈赤躺在叆鸡堡潮湿的床榻上,后背的毒疽已经溃烂得惨不忍睹,脓血混杂着药渍浸透了被褥。

这个曾让整个大明王朝颤抖的后金大汗,此刻连呻吟都显得断断续续。

他浑浊的双眼凝望着窗外的雨幕,枯瘦的手指艰难地比出两根。这不是胜利的手势,而是他至死都放不下的两大遗憾:没能跨过山海关击败袁崇焕,更没能亲眼将多尔衮扶上世子之位。

四十年前,建州左卫的女真少年努尔哈赤绝不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让明朝君臣夜不能寐的人物。



1583 年,祖、父被明军误杀的噩耗传来时,19 岁的他正带着佟佳氏陪嫁的十三副铠甲,在赫图阿拉的山林间打猎。

仇恨的火种在他胸中熊熊燃烧,他带着弟弟舒尔哈齐,以 "为祖父报仇" 为名,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征程。

最初的日子充满艰辛。他先是击败了尼堪外兰,吞并了建州女真各部,又马不停蹄地向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发起攻势。

1593 年的古勒山之战,他以少胜多击溃叶赫九部联军,奠定了女真霸主的地位。

1616 年正月初一,58 岁的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 "大金",史称后金。



这个从苦难中走出的男人,用了三十三年时间,将一盘散沙的女真各部凝结成令人生畏的军事集团。

然而,命运的转折在 1626 年悄然降临。这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率十三万大军攻打宁远城。

他本以为这座孤城会像沈阳、辽阳一样轻易陷落,却遇上了明朝新任宁前道袁崇焕。

这个书生出身的将领,凭借着红夷大炮和 "与城共存亡" 的决心,让后金军队死伤惨重。

据《明实录》记载,宁远城下,后金军队尸体 "蔽野塞川",努尔哈赤本人也被炮火击中背部,留下了致命的创伤。



败退盛京的努尔哈赤从此一蹶不振。七月中旬,他背部的伤口恶化成毒疽,这种在古代被视为绝症的恶疾,每日都在吞噬着他的生命力。

《清实录》中记载,他 "痛甚,昼夜呻吟",但即便如此,这位倔强的大汗仍坚持要从清河汤泉返回盛京,仿佛只有死在自己的都城,才能保住最后的尊严。

八月十一日,当努尔哈赤的遗体被运回盛京大政殿时,整个后金都城笼罩在一片哀嚎之中。

大妃阿巴亥强忍着悲痛,主持着大汗的丧事。



这个十二岁就嫁给努尔哈赤的女子,陪伴丈夫走过了二十六年的风雨,如今却要独自面对努尔哈赤留下的复杂局面。

她清楚,丈夫临终前指定多尔衮继位的遗命,已经在诸位贝勒心中激起了惊涛骇浪。

深夜的盛京皇宫,烛火在风中摇曳。阿巴亥守在努尔哈赤的灵柩前,耳畔仿佛还回荡着丈夫临终时的嘱托。

她不知道,此刻皇太极正带着代善、莽古尔泰等人,在夜色中谋划着一场改变后金命运的行动。

努尔哈赤的死,如同投入权力深渊的巨石,即将引发一场兄弟阋墙的腥风血雨。



当皇太极踹开阿巴亥寝宫的大门时,这场权力斗争的大幕正式拉开。

阿巴亥的哭喊、皇太极的冷笑、代善的妥协,都在诉说着一个残酷的事实:在皇位面前,亲情、誓言都不过是可以随意丢弃的筹码。

努尔哈赤用一生打下的江山,即将在他的子孙手中掀起血雨腥风,而他最宠爱的大妃阿巴亥,也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第一个牺牲品。

努尔哈赤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从一个家破人亡的少年,成长为后金的开国之君,用铁与血书写了女真民族的崛起史。

然而,他的死亡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后金权力斗争的潘多拉魔盒。

皇太极的逼宫、阿巴亥的殉葬、多尔衮的蛰伏,这些围绕在努尔哈赤死亡阴影下的故事,终将在后金的历史上掀起惊涛骇浪。



逼大妃殉葬

当夜二更时分,36 岁的阿巴亥正在寝宫辗转难眠。突然 "哐当" 一声,宫门被皇太极一脚踹开。

这位 34 岁的贝勒带着代善等一票兄弟闯了进来,烛光下的脸色比夜色还要阴冷。

"大胆!你们不去守灵,来我寝宫作甚?" 阿巴亥强撑着质问。皇太极冷笑一声:"嫡母?我只有叶赫那拉氏的生母,可不是你乌拉那拉氏!"

这话像刀子一样扎进阿巴亥心里 —— 她清楚,皇太极生母孟古哲哲的死,或多或少与自己得宠有关。



接下来的戏码更让阿巴亥胆寒。皇太极掏出一份所谓的 "遗命",念道:"大妃乌拉那拉氏... 留之恐为国乱,俟吾终,必令尔殉。"

阿巴亥瞬间崩溃:"这是假的!我没日没夜侍奉大汗,何曾听过这话?"

但皇太极和代善等人根本不给她辩驳的机会,十多个大男人哭着喊着 "父命难违",逼着她自尽。

这场看似荒诞的逼宫戏,背后藏着后金权力斗争的腥风血雨。

努尔哈赤的四个大妃中,阿巴亥最得宠,甚至曾因犯错被降为侧妃,一年后又复宠。

这种 "职场逆袭" 让皇太极母子深感威胁。更关键的是,努尔哈赤临终前属意多尔衮继位,代善摄政,这让皇太极的夺嫡之路岌岌可危。



要搞垮多尔衮,必先除掉阿巴亥。皇太极抓住女真的殉葬旧俗,联合因 "送饭事件" 与阿巴亥结怨的代善,来了个斩草除根。

可怜阿巴亥为保多尔衮兄弟,不得不自尽前托孤:"我的两个孩子,就拜托各位兄弟了。"

而皇太极等人哭着发誓会照顾幼弟,转身就把多尔衮的继承权踩在脚下。

这场权力游戏中,皇太极的胜利绝非偶然。

努尔哈赤的十六个儿子里,褚英被处死,代善因作风问题失势,莽古尔泰杀母求荣,唯有皇太极兼具谋略与狠辣。



他利用阿巴亥与代善的矛盾,借力打力,最终登上汗位。而阿巴亥的悲剧,不过是清初权力更迭的一个注脚。

如今再看这段历史,《清太祖武皇帝实录》里对阿巴亥 "善嫉妒、易生事" 的记载,分明带着胜利者的偏见。

反倒是朝鲜《春坡堂日月录》的记载更接近真相 —— 努尔哈赤确实属意多尔衮,皇太极的逼宫戏码,不过是为了扫清自己掌权的障碍。

从努尔哈赤驾崩到阿巴亥殉葬,短短三天时间,后金宫廷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权力更迭。皇太极用阿巴亥的血铺平了自己的登基之路,却也在历史上留下了 "手足相残" 的骂名。



而多尔衮母子的悲剧,更折射出封建王朝权力斗争的残酷 —— 在皇位面前,亲情、承诺,都不过是可以随时丢弃的筹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