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之旅让我走出书本,感受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收获成长经历。宏村的徽派建筑和黄山的自然风光,让我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自然的力量。这次经历拓宽视野,让我学会思考和探索。”上海市复旦实验中学高一(5)班的朱思颖说,“这次行走也让我明白,世界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读懂。”

近日,学校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分享会:就在开学前,学校带领全校一百多名学生走出上海,走进徽州古村落这本鲜活的“书本”里,以学科知识为阶,以中华文化优秀基因为依托,探究城市化进程下古村落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行走、体验、传承、感悟、实践……在研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有不同的感悟——以学科知识为阶,以中华文化优秀基因为依托,探究城市化进程下古村落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在古村落这个大课堂中,这样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和老师,都受益匪浅。


跨学科学习多元融合

此次带队的老师来自各个学科:语文、历史、美术、物理……“徽州的古村落浓缩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栖居理想和生活美学。我们引入了深度学习中项目化学习的相关理念,设定了渐进式项目主题:感知当前徽州的古村落大环境、探究徽州古村落现状、畅享古村落的未来发展,”上海市复旦实验中学团委书记谢奇青介绍说,在这整堂“大课”中,引入了“跨学科多元融合”的学习理念,各学科教师组成研究共同体,通过跨学科合作进行序列化设计,“希望能够借助校外研学这样一个契机,更好的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与界限,在探究与实践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在平常各个学科中所学到的知识。”

例如在“感知徽州”这一阶段,学生身处一个较为陌生的新城市、新地区时,尝试利用在地理课、科学课、生物课等课程中所学到的地理、生物等知识,通过信息名片的制作,对徽州古村落的地理环境、地形水系、文化特征、风景名胜等信息进行快速地整合,从而实现对“徽州及古村落”的初步感知;而在探究阶段,各式各样的体验活动中也浸润着各学科间的“通力合作”:从语言采访的文字魅力到古亭艺术的雕刻营造,从建筑古道的历史溯源到农事生产的劳动体验,从徽墨描金的耕读文化到徽州美食的营养研究……


在初二(4)班学生洪彬的眼中,了解、搭建榫卯八角亭是这次研学过程中最让他“心动”的环节。“当看到那一堆看似平平无奇的木块时,我着实有些怀疑:这些材料真的能搭建出一座精巧的八角亭吗?”他说,随着搭建工作的稳步推进,榫卯结构那巧夺天工的精妙构造,让他最初的疑虑逐渐消除,“而在我们搭建的过程中,借助先进的3D建模,数字化模拟技术,我们仿佛拥有了一个神奇的虚拟实验室。我们可以从任意角度去观察模型,放大或缩小,深入探究榫卯结构的内部构造。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搭建效率,更让我们对榫卯结构的力学原理、设计精妙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


“人文行走”中拓展学习空间

近年来,复旦实验中学创新探索“研学课程”模式,“中华经典文化+研学旅行”,有机对接“人文”+“行走”,让课本里的历史、文化、艺术变成一种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课程。同时通过课本上固有知识与研学活动的结合,把中华经典文化渗透到游学之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浸润学生的思想。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与“跨学科学习的多元融合”两大主题,学校以“家国情怀”、“城市精神”为主线,组成“齐鲁文化”、“徽州文化”、“行走上海”等“传承中华经典”系列,打造了“传承中华经典 培育人文素养”这一特色研学项目。

除了体验知识外,研学的更大创新之处在于思维训练,这种导向也有助于破解“机械学习”或者“走马观花”的弊端。在充满了韵味的灵山村,初一(4)班的李悦多有了这样的思考:“灵山村有着浓厚的徽州韵味,因此在保留这些古建筑的同时,我们觉得可以对屋内进行装修开发。把古建筑内部打造成书吧、茶馆,以及文创小店。不仅能够宣传当地特有的徽墨、歙砚, 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光游览,同时可以提升古村落的知名度,推动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复旦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刘海蓓介绍说,在研学旅行推进和实施的探索中,课程设计与开发是研学的最核心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显性功能,寓教育于课程,将德育与具体可感的生活相结合。研学活动课程化,从而更加有序前瞻;德育生活化,从而更加直抵心灵。

原标题:《当徽州的古村落变成鲜活的“课堂”,触及中学生们心灵的远不止于历史》

栏目主编:徐瑞哲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龚洁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