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阳光洒在青灰色的瓦片上,修缮一新的鼓山五贤祠显得格外庄重。经常在鼓山徒步的林先生表示,“去年,这里墙体满是裂缝,还挂着危房的牌子,现如今焕然一新,让人眼前一亮。”

2024年3月,在收到市人大代表建议件后,福州市人民检察院、晋安区人民检察院采用分别立案、协同办理、分层监督的一体化办案模式,着力破解监管难题、凝聚多方合力,有力推动了五贤祠的修缮和保护,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终于让它再现昔日荣光。

被“遗忘”的爱国记忆

在鼓山梅里风景区,一座墙体斑驳、年久失修的房子坐落其间,大门紧锁,边上有多处钉子挂着游客的衣物,墙上还贴着“危房请勿靠近”警示牌,这方破败景象与苍翠林海显得格格不入。这是去年3月检察官初查五贤祠时最直观的感受,“我们还运用无人机进行航拍,屋顶大面积坍塌,残破瓦片、朽烂梁木、杂草丛生,牌位东倒西歪,内部更是一片狼藉。”

这座被“遗忘”的房子为何会引起检察机关的重视?

这座房子叫五贤祠,是区级文保单位。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祭祀着五位明末福州文人代表和爱国志士:曹学佺、徐熥、徐火勃、林弘衍、谢肇淛,以此弘扬五贤的爱国事迹,故桃岩精舍又称五贤祠。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爱国精神的传承。而如今,祠门紧锁,这方破败的景象不仅令人痛心,更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严重损害。

为厘清五贤祠相关事宜,福州市两级院立即成立办案组,查阅大量五贤祠相关文献资料,深入各行政职能部门了解情况。

多管齐下解困局

“多头管理,欠缺资金,是造成五贤祠破败的主要原因。”检察官深入调查发现,五贤祠几经兴废,最后一次重修是1997年,后又经历坍塌,虽然曾有单位提出修缮方案,但因职能交叉,责任归属模糊,修缮资金巨大,导致五贤祠难以开展必要的修缮与日常维护管理工作,最终造成“危房”状态。

“文物保护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如果不对五贤祠加以修缮,这座古迹及其承载的爱国精神日后将不复存在,不能因为职责不清、资金不足就让文化遗产消失。”晋安区人民检察院检委会委员、第四检察部主任吴祯董表示。

2024年4月22日,为协同推进问题解决,福州市两级院组织多个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召开圆桌会议。经过磋商,各方厘清了权责分工,明确了修缮主体,落实了修缮和后期管护资金的筹措,并就建立多部门联动协作机制达成一致。

专家助力再现古韵

磋商会后,相关部门迅速行动,成立了检察机关牵头的专项工作组,协调各方资源,确保修缮工作顺利开展。

古建筑修缮具有高度专业性、历史传承性和文化保护性,如何确保工程达到预期目标?为此,检察机关邀请了福建省文物专家阮章魁、邱守廉参与工程设计方案论证。两位专家针对传统工艺复原、墙体结构性加固、内部空间修复等多方面提供了专业技术指导,使修缮工艺既科学规范又符合文物保护标准,真正做到修旧如旧。

2024年8月,修缮工程启动后,检察机关全程跟踪,三次实地走访跟进修缮进度,专项工作组对修缮过程中的重点环节进行监督,确保工程实施符合设计方案要求。经过数月的施工,五贤祠终于渐渐恢复了原有的风貌,有望在今年重新对外开放。

“从危房到重生,五贤祠的‘再生’之路,不仅是一次文物的修缮,更是一次历史记忆的延续。”福州市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主任陈应辉表示,近年来,福州市检察机关深入开展福州古厝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专项行动,助力古厝保护的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刚性的司法保障。(吴祯董 陈心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