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宋夏史研究”,原载《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旨在知识分享,如涉版权问题,联系小编删除。
一、第一次危机(建炎元年):傀儡政权的兴废与高宗即位
宋金原曾联合破辽,后金人背盟,于靖康元年(1126年)以骑兵侵宋,包围宋都开封,终于掳徽钦二帝北去,并在黄河以南建立傀儡政权作为缓冲地带,此即张邦昌政权,史称“楚”。金人希望张邦昌将其统治区扩大到长江流域而在建康或扬州建都。但是,这个傀儡政权缺乏存在的条件,只延续了三十三天。
在此期间,康王赵构在济州凭借黄潜善带领的一万三千人的军队安下营地。不久,他就聚集了一支多达八万人的军队,靠印发盐钞支持。一位转运使向这个基地运送了大量食粮。
黄潜善代康王拟檄文,要求各地起兵勤王。众人拥立康王为帝,康王不从,因为这缺乏正统性。其时议南迁,宋军大多数来自北方和西北,对南迁深感不安。一位官员主张南迁几乎酿成兵变,不得不处斩以稳定军心。
张邦昌称帝时,康王的态度是谨慎的。他既不声讨张邦昌,也不表示亲近。金兵北撤后,张邦昌动摇了,开始向康王表示忠顺。当时,张邦昌尊宋太后为元祐太后,将大宋传国玉玺送给康王,并请太后手诏命康王即位。这便为康王继承大统提供了合法基础。最后,张邦昌完全从正殿退出,自称太宰,并请太后“垂帘”听政。
于是,康王选择在商丘登基。选择商丘有两个理由:从历史上看,这里是开国皇帝的军事基地,它又是有名的南京,先朝宗庙所在,可以增添威望。从现实上看,这里便于贡品的运输。
1127年五月初一,时年二十一岁的赵构即宋朝帝位,改元建炎。为显示其正统性,他向群臣宣示了徽宗密遣曹勋带来的手谕:“便可即真,来救父母”。①因此,康王即位生动地表现了反映中国文化基本特点的父子关系。
此时,张邦昌来朝,待如国宾。对受金人逼迫而顺从傀儡政权的官员亦予宽恕。战死者和被俘者的家属得到救邮。弃职而逃的官员只要向就近官府自陈,也得到原谅。简而言之,新朝廷希望容纳统治阶级的各种分子。在军队方面,对所有逃亡溃散的军人,甚至曾掠民户者,也都“一切不问”,令其重新归营。对自动勤王者则给予报偿而遣返故里。
高压和奖赏是政府进行统治的基本原则。尽管新政府是慷慨和解的,但多少也不得不显示其威力,惩办了那些臭名昭著的朝廷官员,指责其失政,要为这次失败负责。
采取惩办的措施具有两个微妙的意图。一是归咎于无用的官员,减轻对被掳皇帝的批评;二是想使新朝与前朝有所区别,这位年轻的统治者许诺不以手诏废朝政,不以内侍掌兵权。他实践了前者而并未切实遵守后者。
新朝廷为了满足迫切的财政需要,借助于过去扶植的道观所拥有的财产和先前分配用于教育的资金;另一方面,废除了青苗钱。新政府为收揽人心,还减少了苛捐杂税,并且减少贡品以减轻地方政府的负担。
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和战之争。对如何造成这次灾难的新解释被归结为:求和并不一定是错,严重的错误是在没有防御准备的条件下求和。因此,除了惩办应对此负责的官吏以外,首先着重军队的整顿。
关于朝廷南迁的问题,对于黄潜善、汪伯彦等人来说,长江下游流域以其资源丰富而非常诱人。他们有些人已经成为朝廷的依靠。
一些力主抗金的猛将没有得到在朝任事的职位。老将宗泽先是被派驻襄阳,后又留守已经半放弃的开封,李纲建议尽可能加强防御,绝不和谈。李纲等人还坚持要惩办叛臣以提高士气和朝廷威望。在他们的坚决要求下,赵构才放弃了最初那种收容软骨头官僚的政策。不过,也只有很少人被处死或流放。
李纲和宗泽都极力要求皇帝回镇开封。这时金兵又开始出动。高宗借口到长江流域筹备防御而前往扬州巡幸。陈东和另一位太学生批评时政,要求全面抵抗。令人吃惊的是高宗竟将其处斩。这或许是因为他怀疑此二人帮助李纲,而李纲声望之高已使皇帝感到不安。黄潜善扶植起来的一位年轻御史张浚上书弹劾李纲,李纲即被遣往长江中游地区。随着李纲离去,他的许多政策被抛弃。
建炎元年冬,金兵大举入侵中原。但对当时在扬州的高宗来说,战争似乎还是遥远的、黄、汪二人借口不惊动皇帝而扣压军情。由于皇兄信王在敌后领导抗战,高宗担心信王会争夺帝位,才宣布要回开封。但这只是说说而已。
在宋军方面,宗泽死后开封地区的勤王军逐渐散去。另一方面,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军队由于缺少兵员,只好招募土匪。
御史马伸多次上书弹劾黄、汪,竞遭高宗贬斥而不久病死。
不过在财政方面,此时有很大好转。特别令人满意的是茶税增多。新创的经制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个主意最初是由转运使陈亨伯提出的。此外,还开征了各种各样的税收。
二、第二次危机(建炎三年春——秋):南渡偏安
金兵长驱直入。岳飞在开封西部和南部抵抗亦未能阻止金兵南下。高宗四次遣使求和,金人都不置答。越来越多的官员出于某种理由赞同继续南迁,高宗犹豫不决。但是,他把三岁的太子和后妃送往杭州,却又禁止官吏家属南迁。扬州的防御也很差。黄、汪二人幻想凭借淮河流域的交叉地势阻止金人南犯,却不料金人突然兵临城下。于是,高宗不得不乘小船仓皇渡江南逃,最后定都于建康。
这时朝廷面临着重重困难。黄潜善和汪伯彦遭到激烈的抨击而被贬。高宗也意识到自己所作所为几乎失去人心。他采取了一些措施以争取支持:承认处死陈东和另一位直言进谏的太学生领袖欧阳澈是犯了错误。另一方面,他又下令提升秦桧的哥哥秦梓。这表明了一种微妙的两面意图。高宗玩弄不偏不倚的两面手法,试图讨好各种官僚。
在此期间,高宗发布了三道诏书。在第一道诏书中,他声称决不因暂时南迁而背弃中原和北方的人民。在第二道诏书中,他向随他南渡者表示抚慰。在第三道诏书中,他表示希望臣民“各宣忠力,协济多艰”。①
三、第三次危机(建炎三年春末):政变危机
南渡后宋军移驻长江下游。士众多思念家小和故里,再加上扬州防守失当使他们遭到溃败,于是,两位将军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最后发展而成政变,迫使赵构让位于其三岁的太子。后来由于金兵压境,政变领导人才同意皇帝复位。皇帝复位后三个月便处决了叛军首领。高宗这时痛苦地意识到军纪的重要性。政变也留下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至于黄、汪二人,有人指责他们是导致这次兵变的祸根,主张加以严惩。然而,皇帝以“太祖以来未尝戮大臣”为辞,只是把他们二人流放到更远的地方去。
高宗下诏罪己,列举了四条错误,“一曰昧经邦之远图;二曰昧勘难之大略;三曰无绥人之德;四曰失驭臣之柄。”②但是,人们认为罪己诏亦无济于事。这时大量的麻烦骚扰着朝廷。尤其是如果不能很快在长江下游阻止金人的进攻,只好准备再进一步撤入浙江。高宗也认为这样更安全。从财政角度看,浙江的财富和沿海商港对满足朝廷财政需要是格外重要的。这时,高宗也不再低估金人的军事力量。他本人虽准备留在浙江,但是却把太后送往江西。
四、第四次危机(建炎三年冬至四年春)逃亡海上
金兵攻破建康之后直入浙江。高宗求和不成,只得离开建康向东南方向逃跑。金兵紧追不舍,高宗逃到明州。范宗尹坚持出海,以为敌骑不可能出海追击。但他估计错误,金兵到达明州后立即征用民船出海追踪,仅仅差一天的航程未能追及。不久,高宗来到台州,并在此逗留半月。他风闻金兵可能来犯,又再次乘船前往温州。他在温州派人把祖宗牌位送到福州,以期安全。
金人仅在明州停留十七天,在建康停留了半年,最后收兵北返。
建炎四年四月,高宗在越州设立朝廷。这是他第一次北返。他任命范宗尹为尚书右仆射兼御营使,实行中央集权。另一方面,他也承认有必要地方分权,而任以心腹将领。他继续采用招抚政策来吸引土匪投诚,因为没有足够的军队用于镇压土匪。
长期以来,历史学家认为南宋之所以能偏安一隅,决定性的因素是财政。需要补充一点,由于在沿海地区财政得到格外迅速的好转使朝廷摆脱了困境。在台州,朝廷在绝望中从浙江沿海地区得到了急需的粮食;在温州,通过出卖政府财产得到大量资金;还从福建市舶司得到额外的钱财,更大笔的收入是来自福建及江西和广东的盐税。
由于金人在北方的地位得到巩固,南宋几乎没有希望光复中原了。于是,高宗改元绍兴。此后中国陷于分裂局面达一百多年。
总结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保持帝国政权存在的四个因素即正统性、官僚集团、财源和军队。人们通常会问哪一个因素比较重要。在我们看来,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因为这些因素是共同起作用、互相影响的,而不是孤立的。是正统性导致官僚集团重新发挥作用。官僚集团则设法搞到足够的财源。所有这三个因素:正统性、官僚集团和财源是必要的条件,但这还不够、这三种因素应能协同提高军事力量,也就是说,正统性对官兵具有吸引力,官僚集团对军队组织实行控制,而财源则保证军队各种需要。正统性、官僚集团和财源是支持军队的基础。
中国史书或儒家经典所谓“人心”,相当于我们社会科学中的正统性概念。但应该指出,这里的“人”首先是指统治阶级中的士绅,然后才是其他人。只有把中国史研究同我们的社会科学充分联系起来,研究才能趋于完善。
但是,中外学者一般都低估了封建官僚集团的能力。高宗虽然继承正统,依靠太后支援取得帝位,但他还得倚赖官僚集团广开财源以供养军队,同时也利用他们来控制军队。
关于招抚政策问题,自古至今各派哲学家和历史学家都在努力探索某种逻辑上一致的合理的政策原则,但都徒劳无功。看来政策是应用于人类复杂局面中的一种出于可能性的艺术。招抚就说明了似乎是不合逻辑的事情。就和战之争来说,可采用不战不和的单纯防御。对待土匪,可采用歼灭和招抚的方法。为了得到官僚集团对朝廷的更多支持,朝廷可给争执双方某些好处,或者挑选第三者来保持双方的平衡。
最后,我们仍回到四个基本因素的分析。关于金朝和南宋以后的发展,可以提出两项对进一步研究有用的假设。相对地说,金朝似乎并不注重正统性、官僚集团和财源。因此,十三世纪初的金兵同十二世纪初的金兵相比就较为逊色。南宋则反复加强其正统性。高宗接受金人的和平条件是以孝顺为基础的:要求金人交还母后。不过,官僚集团却被削弱。高宗本人是熟于“官僚手腕”的。他大权独揽,宰辅均不久于位。但是遇到和议难点,却破例久任秦桧。秦桧一死,则又黜其子孙,把求和过错推在秦桧身上。他让秦桧耍手腕召回三大将,罢其兵权,最后处死了岳飞。宋太祖是亲自出马收兵权的,宋高宗则是利用官僚替他耍手腕收兵权的。在专制和官僚的控制下,大多数军队也削弱了。唯一成功的方面是财政,随着经济不断繁荣,南宋呈现出一种纷杂的景象。
金与南宋最后都被蒙古所灭。不过,南宋是在金亡四十多年以后才覆亡的。